人民網
人民網

吳欣鴻的AI路線:“拿著釘子找錘子”

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
2024年03月21日19: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年賺3.7億元,利潤增長超2倍,這是美圖公司2023年的“成績單”。

過去的這一年,吳欣鴻從CEO到董事長,在人工智能的大時代裡,帶隊前行。

美圖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欣鴻。受訪者供圖

美圖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欣鴻。受訪者供圖

正值大模型產業格局急劇分化時期,技術派和市場派二者長期存在分歧。吳欣鴻在投資人集聚的業績說明會上,態度分明,甚至一再強調,“我們看重市場,看重馬上商業化的能力”。

他的底氣,來自這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來自911萬的付費訂閱用戶。

但他也焦慮。文生視頻SORA發布當天,“心裡受到沖擊,‘這是真的嗎?’,夸張點說就是驚掉下巴。”他回憶起那一天的反應,迄今都記憶猶新。

爭分奪秒的競爭環境裡,他坦言,技術爆發期實際上對每個人都會形成壓力。

面對未知,誰都會焦慮和恐懼。如何在技術和市場裡找到平衡點,是需要智慧的。

那麼,如何選擇變得至關重要。吳欣鴻設計的AI路線是——先找到清晰的需求和場景,再來反推模型研發並構建AI原生工作流。

篤定

毛利率,對於一家公司來說,就是競爭能力。這個指標,美圖公司從56.9%上漲到61.4%,一年內上漲4.5個百分點。

“這是公司規模效應促成的結果。”吳欣鴻分析,美圖的付費滲透率大概是3.7%,付費訂閱滲透率提升但固定成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必然會推高毛利率。

而隨著AI對公司主營業務進一步賦能,他篤定,付費訂閱滲透率還將進一步提升。

“如何馬上商業化”,是無數個大模型公司面臨的同一個問題。事實上,美圖也並非一開始就找到竅門。

在與吳欣鴻的交談中,可以感受到,這個探索之路並不容易。“AI設計到底要服務哪個人群,我們找了很多垂直的場景。”吳欣鴻談到,包括設計PPT、朋友圈封面、節日賀卡、個人名片、辦公文書、海報等,都一一試了個遍。

“我們的選擇,無它,就是試出來的。”他告訴記者,最終發現電商物料設計需求比較大,而且客戶有較強的付費意願,“因為能夠幫他們省錢、賺錢”。

受益於此,美圖設計室在2023年的收入超過1億元,同比翻了兩番。

而這個商業模式,被迅速復制到口播視頻的應用場景裡。

記者了解到,由於可以解決提詞器問題,幫助視頻內容作者漲粉,從而更好地帶貨,口播視頻工具“開拍”也實現了用戶數的高速增長。

根據美圖公司的財報顯示,公司的月活躍用戶中,生產力應用場景漲粉量同比增長了75%。

吳欣鴻從中捕捉新的商機,“我們發現很多行業是存在共性的需求,未來應該是有機會延伸到更多的行業,比如從電商行業延伸到廣告行業。”

他表示,AI賦能千行百業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情。原以為人工智能或將在十年后才會迎來真正的爆發,但AI技術發展比想象中要快。

壓力

在這個充滿未知的領域,商業化的旗開得勝,尚不能削減技術迭代帶來的壓力。

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的美圖創造力大會,美圖公司發布的自研視覺大模型MiracleVision 4.0版本,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文生視頻,但當時美圖通過AI生成的視頻隻有3秒鐘左右的長度。

所以在SORA發布60秒視頻的當天,他驚呆了,“一個兩三年后才可能生成的產品突然擺在面前,還是有點恍惚感。”

而這種來自AI技術上的競爭,不僅發生在國外,國內科技巨頭也在爭相布局大模型。一個字形容,就是“卷”。

有業內人士表示,AI分三部曲,算力-應用-生態,當前的大模型還遠沒有到技術收斂的時刻,這種不穩定狀態的好處就是創新會不斷涌現,先是算力和應用,決定了企業沖得夠不夠快,能不能搶到AI時代的入場券。

吳欣鴻也認為,在技術爆發的階段,實際上對每個企業都會形成壓力。但SORA並非不可復制,它的很多技術路徑可通過一些實驗逐步理清。希望在今年6月的影像節上,讓公司產品呈現更好的視頻生成效果。

在他看來,整個大模型的方向是往多模態發展。所謂的多模態需具備文本、圖像、視頻、音樂、3D模型等能力,所以技術“卷”到一定的階段,大模型間的能力會被逐步拉齊。

當模型端競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關注的焦點就變為應用端。

“能否連接更多的垂直應用場景,能否逐步建立大模型的應用生態,這才是接下來競爭的焦點。”吳欣鴻表示。

相對技術,他更重視來自認知方面的壓力。吳欣鴻認為,實際上AI的快速發展,認知的更新可能是以“周”為單位,完全是爆發式的,稍微懈怠就可能落后了。

平衡

6.4億元,這是美圖公司2023年的研發投入,佔總收入的23.6%。而據美圖公司透露,未來研發比例還會持續增長。

吳欣鴻表示,“我們已經進入到規模性變現的階段,所以利潤能夠去承擔每年多出來的研發投入。”

記者查閱財報發現,美圖公司手握約14億元現金,可謂是“財大氣粗”。

不過在決策上,吳欣鴻則堅持了務實主義原則,“做對市場需要我們做的事”。

這位上市公司的掌舵人,談起產品有些滔滔不絕。他表示,“我自認為是一個產品經理,雖然現在作為董事長和CEO,但還是希望能夠參與到產品和研發的關鍵環節。”

從制作火星文到美圖秀秀功能的挖掘,再到如今AI應用場景的探索,他追求的都是,“找到客戶的訴求點,滿足它。”

“這需要去洞察本質,探求本質。我們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需求,我們的能力能否跟這個需求匹配。”

“拿著錘子找釘子”思維,顯然不適合美圖。他在業績說明會上,一再提到“飛輪效應”,在隔天的專訪裡,他同記者的解釋,正好詮釋了美圖的商業邏輯:

“第一是強化垂直模型,第二是精准挖掘垂直場景,第三是構建AI原生工作流,第四是找到清晰的商業模式。”

若用一句話來總結,可以用《智慧書》裡的“求精深重於求廣博”來概述。

這個邏輯的實用性已獲得驗証。吳欣鴻表示,早在2019年,公司就開始嘗試訂閱的商業模式,逐步形成一個越來越高的變現效率,通過訂閱和單購讓模型快速得以變現。

持續增長的業績又反哺了垂直模型的研發,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增長飛輪。吳欣鴻表示,公司在2023年的業績表現同樣受益於“飛輪效應”。

在飛輪的四個板塊裡,他認為,第二點精准挖掘垂直場景是最重要的,因為本質上還是選擇問題。“面對上千個機會,你到底選什麼,你的選擇要跟你的能力相匹配。”

而這種舍與得的平衡,正是他決策時候的參照標准。

當記者問及,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業路上,若用守正和創新做“路引”,他會怎麼選?如果總分是100分,他會各打多少分?

吳欣鴻表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講究平衡的。所謂的平衡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關系,有的時候可能守正多一點,有的時候創新多一點,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很難靜態去打分。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