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學篤行“廈門實踐”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廈門生態文明建設七項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2024年03月22日09:42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學篤行“廈門實踐”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七項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從高空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條綠絲帶,飄入鷺島。記者 王火炎攝

  去年,廈門東南部海域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並榮登榜首。記者 林銘鴻攝

   筼筜湖,水清岸綠白鷺翩躚﹔廈門東南部海域,碧波蕩漾海天一色﹔軍營村,綠意融融,青山碧水點亮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近日,由生態環境部組織的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採風行”活動,在廈門舉行啟動儀式。多家新聞媒體,再次深入挖掘典型案例、生動故事、有效做法,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共同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福建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36年來,廈門牢記囑托,久久為功,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發端,堅持守正與創新、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 “廈門實踐”,形成了一批具有廈門辨識度、全國影響力、世界美譽度的標志性成果,凝練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生態文明建設好經驗好做法。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函,肯定生態文明“廈門實踐”七個亮點經驗做法,要求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充分學習借鑒,強化集成創新,加強推廣應用,持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美麗中國建設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實踐,書寫厚重答卷﹔時間,見証鷺島蝶變。今天,通過這七個亮點,帶您展開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

  亮點1

  系統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

  擁山瞰海、城景相依。廈門的生態美,初見驚艷,再見依然。

  2022年11月19日,生態環境部對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進行命名表彰,廈門被命名為副省級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為全國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副省級城市。這是繼1997年獲評首批“國家環保模范城市”、2016年在全省率先獲評“國家生態市”后,廈門市獲得的第三個國家級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性榮譽。

  喜訊連連,當天,同安區、翔安區雙雙獲得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榮譽稱號,標志著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覆蓋﹔廈門市筼筜湖保護中心、思明區人民政府鼓浪嶼街道辦事處分別獲評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這是對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的最佳肯定,也是對“高素質高顏值廈門”的生動詮釋。

  一直以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建設工作在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綠色發展轉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正向激勵和示范引導作用。

  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多年來,廈門市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立法優勢,制訂《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30余部法規,編制實施《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美麗廈門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4-2030年)》《美麗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14-2030年)》《廈門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0-2035年)》等專項規劃,統籌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同時,為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廈門市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工作小組,出台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暨廈門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行動方案,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考核等36項改革任務,海上環衛等改革經驗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廣清單。

  亮點2

  深入推進筼筜湖美麗河湖建設

  從高空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條綠絲帶,飄入鷺島。

  從人人掩鼻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會客廳”,映照30多年來,廈門人生態優先的自覺和綠色發展的擔當。

  多年來,市、區歷屆黨委政府接續奮斗,不斷強化治湖工作“黨政同責”治理保護機制。“從1984年起,廈門市持續開展五期綜合整治,推行‘一小組、雙湖長、 三層級’的組織保障機制,市委成立筼筜湖片區大提升專項工作組,市區黨政領導任湖長,構建市、區、街三級管理體系,推動筼筜湖片區‘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深化治理舉措。為強化“源頭控制、中間減排、末端治理”,廈門市先后關停搬遷筼筜湖周邊125家污染企業,建設16座污水提升泵站、1座海水泵站,並分期完成對湖區周邊36條排洪溝、27個大型排洪溝口、數十個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同時,開展“正本清源”,對周邊855個小區實施雨污分流,逐步實現汛期“污水零排放”。

  搞活水體、美化環境,則是在為筼筜湖通“經脈”,提升環湖整體環境品質。其中,包括創造性利用自然潮差納潮吞吐動力,建設西堤閘門和6.5公裡的“西水東調”海水輸送管,提升水體交換能力﹔沿湖興建公園綠地,打通兩岸14公裡環湖步道,形成“四湖六園”的“城市生態會客廳”格局﹔種植9個品種、約2.6萬平方米紅樹林植被,打造鬧市區“家門口”的紅樹林,吸引大量鳥類和海洋生物前來棲息繁衍。

  去年,廈門筼筜湖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亮點3

  陸海統籌推進廈門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建設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蔚藍浩瀚的海洋,為廈門這座高素質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增添了詩意和浪漫,還給城市成長、發展帶來源源力量。去年,廈門東南部海域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並榮登榜首。

  “要想守護好這片海域,必須實施系統工程。我們通過統籌推動陸源污染治理,全力呵護一灣碧海。”思明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廈門市成立污水處理設施高質量高標准建設指揮部,按照“全收集、全處理”要求,實施污水處理“三個一百”行動,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成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區。與此同時,精心組織開展全岸線入海排污口排查,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實施計劃,完成市政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改造。建立市海上環衛站,對東南部海域實現常態化全覆蓋海漂垃圾清理。

  多年來,廈門市不斷強化保護修復,先后出台全國首個濱海岸線保護規劃,完成觀音山、鼓浪嶼東岸等沙灘保護與修復,修復總面積逾65萬平方米。廈門市還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實現文昌魚規模化人工育苗及放流增殖,海域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達到80頭。廈門也成為唯一一個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從高處俯瞰,蜿蜒的環島路勾勒出金色海灘輪廓,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這裡游玩、拍照,感受花園城市的別樣浪漫。如今,廈門東南部海域建成音樂廣場、書法廣場,打造溪頭下“中國最浪漫婚紗村”、沙坡尾海洋文化創意港、濱海慢行道和“黃金海岸線”環島路等親海區域。同時,注重發展特色濱海旅游和影視產業,常態化舉辦國際沙灘排球錦標賽、國際風箏節、國際馬拉鬆賽、廈金橫渡、海峽兩岸春節焰火晚會等賽事活動,堅持城海相融,重塑海灣人海和諧。

  亮點4

  建立健全“四化”海漂垃圾治理機制

  起飛、巡航、拍攝,在環島路岸灘上,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的執法人員正在操作無人機巡查岸線。一旦發現疑似海漂垃圾,無人機就會飛近拍照、標定經緯度,將信息上傳平台,平台再將清潔任務下發到保潔單位。

  “天地海”聯動,是廈門市海漂垃圾治理的一大特色。在海上,廈門市配備48 艘小型保潔船舶、8艘機械化船舶、3 艘巡查快艇等,專門負責海漂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此外,近600人的岸線海漂垃圾保潔隊伍,每天根據潮汐規律,收集處理沿岸垃圾。

  近年來,廈門市創新建立制度化責任落實、常態化海上環衛、系統化綜合治理、信息化預測預報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對230平方公裡近岸海域實現全覆蓋保潔,海漂垃圾密度保持全省最好水平。

  為了推動治理責任落實落細,廈門市成立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相繼出台《廈門市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等,每年將其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在系統化綜合治理方面,市、區每年投入財政資金用於船舶車輛運行維護、人員費用支出及保潔船舶委外服務,保障海域、沙灘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集轉運的有效運行。

  信息化預測預報同樣被充分運用。在廈門市海上環境衛生站,智慧海上環衛平台能夠自動識別海漂垃圾信息、無人機航拍巡查結果、海漂垃圾清運船隻點位等,並實現每日對廈門市入海垃圾漂移軌跡及分布區域的預測預報,支撐精准清理保潔。

  亮點5

  深化入海排污口全面“查、測、溯、治”

  清澈的海水、干淨的海岸,是廈門美麗海灣最直觀的體現。

  碧藍海水,折射出久久為功的治理智慧。自2019年起,廈門市便在全市推進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建立起“查、測、溯、治”整治工作機制,制定實施專項方案,持續深化入海排污口整治,為加快廈門美麗海灣建設步伐奠定良好基礎。

  全市域“查”。近年來,各區精心組織開展全岸線入海排污口排查,部門和鎮街聯動配合,建立入海排污口名錄, 排污口信息逐一核實,統一納入“碧海衛士”智慧平台,實行雲管理,摸清入海排污口“家底”。

  全覆蓋“測”。各區建立入海排污口“監測管家”,委托有經驗的第三方技術單位開展入海排污口全面監測排查。同時,市生態環境局專門成立監測工作組,制定監測工作方案,定期開展檢查監測。

  全方位“溯”。廈門市對入海排污口逐一開展溯源排查,引入無人船、管道機器人、內窺攝像檢測系統等高科技設備,做到“應查盡查”,形成問題清單,繪制各區入海排污口整治“一張圖”。

  全鏈條“治”。各區根據排污口分布和溯源結果,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實施計劃,加快推進排水管網混接錯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損管網修復,保障污水“截得住、送得走、處理得了”。

  亮點6

  推廣低值廢棄物回收利用

  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它們被居民投入“藍桶”﹔隨后,藍色外觀的“專車”將它們運輸至分揀中心﹔在分揀中心,它們被精細化分揀﹔最后,它們各自進入再生工廠……在廈門,低值廢棄物走上再生利用之路。

  “廈門市將低值可回收物,包括一次性塑料杯、快遞包裝膜、泡沫塑料等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納入‘無廢城市’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將資源化利用作為優先選項,改變了‘一燒了之、一埋了之’的傳統處理方式。”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如何更好地變廢為寶?廈門市從前端、中端、末端三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回收循環模式和處置機制。

  在前端,有效分類是關鍵。廈門市發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導目錄,將低值可回收物分門別類,同步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並建設垃圾分類宣教中心,開展社區培訓,提高居民分類意識。

  在中端,落實錯峰直運——採用“定點收集、桶車對接、公交化運輸”的錯峰直運模式,避免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目前,廈門市共配備低值可回收物直運車39輛,設置47條線路和1399個轉運點,由社區收集后直接運輸至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集中處理。

  在末端,則注重高效利用。廈門市推動建設低值可回收物分選中心示范項目,通過智能裝備分選出可回收物15個品類,供給下游再生企業進行加工利用。2020年至2022 年,相關企業累計回收低值可回收物3100余噸。

  亮點7

  打造象嶼零碳綜合保稅區

  倉庫屋頂會發電、綠色裝備不加油……走進象嶼零碳綜合保稅區,隨處可見綠色低碳發展的蹤影。

  近年來,廈門市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布局,積極開展低碳試點示范創建工作,在象嶼綜合保稅區的規劃、建設、 管理、運營中全方位系統性融入碳中和理念,在全國率先建成零碳綜合保稅區。

  低碳運營,離不開綠色裝備“助陣”。在象嶼綜合保稅區,處處可見綠色低碳設備。比如,高效節能的LED燈全部覆蓋園區各個場所,節能型工業風扇和空氣調節設備全面替代原有的老式風扇,新能源物流裝備常態化運行。

  探索光伏儲能應用,構建綠色能源體系,也是一大亮點。創建過程中,象嶼綜合保稅區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充分利用閑置的倉庫頂面空間,引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電站等減排項目,持續優化園區用能結構,降低碳排放。

  數字轉型,成為創建的關鍵詞。在象嶼綜合保稅區,智慧供應鏈的建立實現企業報關無紙化、監管智能化、通關自動化,物流運輸達到全鏈條數字化監管。此外,園區還建成綠色智能化倉庫管理系統,實時監控園區倉庫用能情況,倉庫節省耗能20%以上。(記者 王玉婷 許曉婷 通訊員 唐未 陳智勇)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