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用“生態修復”之筆  抒寫福建“綠美答卷”

葉青卿 李昌乾 黃東儀
2024年04月07日10:3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閩江之濱,春風送暖,“千園之城”的福州,盡享“榕城”山水之美﹔筼筜湖畔,入眼蒼翠,白鷺翩飛,高顏值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見証著廈門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九龍江岸,廢棄礦山重披“綠裝”,開採遺留的生態“包袱”變成漳州市新的發展資源……春暖花開之時,八閩大地上,一幅幅“綠美答卷”正展現著福建生態修復之美。

2014年起,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連續45年保持全國第一﹔在中國工程院發布的全國生態文明指數中排名第一。在綠色轉型路上,近五年福建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10.3%,以約佔全國1.3%的土地、2.9%的能耗創造了約佔全國4.4%的經濟總量。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3月25日,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永共在“學習運用‘廈門實踐’經驗 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現場交流會”上說,福建省委、省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積極探索和深入實踐,逐步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福建。

生態修復道路上,福建亮點頻頻。

4月的福州西湖公園,和煦春風,游船從新綠掩映下的碧水上蕩過﹔玉帶橋邊的長亭裡,愛好音樂的老人們正合奏著傳統戲曲﹔沿湖的步道上,孩子們攥著色彩鮮艷的玩具奔跑,歡笑如歌。

始建於西晉的福州西湖,本是為便利灌溉而修建的水利工程。但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加快發展,西湖湖面一度被違建設施蠶食,水質因排污而發臭發黑,西湖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3月24日,游客乘船暢游福州西湖。人民網 黃東儀攝

3月24日,游客乘船暢游福州西湖。人民網 黃東儀攝

福州西湖最近的一次“重生”,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持續進行至今。據福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武介紹,從1990年12月推動實施西湖擴建工程,到1994年初開展西湖清淤整治工程,再到2001年將西湖整治工程列入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為民辦實事清單……福州市堅持以科學規劃、綜合整治、長效管控等做法,推動西湖生態修復從單一的生態整治、重塑景觀,向完善服務功能轉變。

“蒙塵的西子”這才終於恢復了清澈外表,水透明度由不足0.4米提升到0.7米左右,鳥類也增加到了上百種,年接待游客約1000萬人次。如今的福州西湖,碧澗青林,水清岸綠,文化氛圍濃厚,“福建園林明珠”重現光彩。2023年10月,福州被聯合國人居署授予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

水流千裡,終歸大海。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岸線長度和海島數量皆居全國第二,海洋生態系統的安全穩定尤為重要。

廈門五緣灣碧波蕩漾。人民網 李昌乾攝

廈門五緣灣碧波蕩漾。人民網 李昌乾攝

在廈門五緣灣,登頂眺望,碧波蕩漾,綿延的環灣步道與濕地公園交相輝映,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地。

曾經由於過度養殖、傾倒堆存生活垃圾、填筑海堤阻斷海水自然交換等原因,五緣灣內灣水環境污染嚴重、水體質量下降,外灣海岸線長期被侵蝕,形成大面積雜亂的潮灘,造成五緣灣區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成為當地人不願意居住的“風頭水尾”。

據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海域與海島管理處一級主任科員戴閩玥介紹,廈門市實施藍灣工程,根據廈門海域灣中有灣的特點,在國內沿海地區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對五緣灣等重點灣區進行綜合整治。

綜合實施陸海環境整治、長效保障近岸海域治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片區公共設施建設和綜合開發……多年來的修復與開發,讓五緣灣片區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得到全面提升,從過去的“爛潮灘”躍升為廈門島東部“城市新客廳”,走出了一條通過高水平保護帶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品質生活的新路。五緣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於2020年4月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山海相依的福建,“陸”的修復也在同步彰顯“看得見”的生態效益。

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吳宅村北部獅山,分級削坡后如層層梯田錯落有致,成片的相思樹等喬灌綠植枝繁葉茂,春風拂過,“綠浪”翻滾。

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廢棄的礦山。2012年起,這裡曾經大面積岩層裸露,周邊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形成一座傷痕累累的山體,處處都是巨大“瘡疤”。

“我們村離礦山近,開採時期,運輸車輛經過,塵土飛揚。”吳宅村村民李曉玲回憶說,隨著礦山開採的結束,裸露的廢石殘渣常年風吹日晒,隨時有滾落風險,給上山放牛、做農活的村民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漳州台商投資區獅山-周福廢棄礦山修復前,岩層裸露。漳州台商投資區自然資源局供圖

漳州台商投資區獅山-周福廢棄礦山修復前,岩層裸露。漳州台商投資區自然資源局供圖

漳州台商投資區獅山-周福廢棄礦山採取分級削坡等修復整治后,綠意盎然。人民網 李昌乾攝

漳州台商投資區獅山-周福廢棄礦山採取分級削坡等修復整治后,綠意盎然。人民網 李昌乾攝

“從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道經過時,能夠顯目地看到這片裸露、遭受破壞的山體,與周邊青山極不協調,我們稱為‘青山挂白’。”漳州台商投資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盧春江說,為加強轄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漳州台商投資區黨工委、管委會加快開展轄區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獅山-周福廢棄礦山項目從2018年立項,到批准實施、招投標,再到2023年6月項目驗收,歷經五年多時間,實現華麗轉型。“讓曾經的廢棄礦山轉變為生態‘靠山’。”盧春江說,也從過去的“生態短板”變成了如今的“生態樣板”,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

從昔日寸草不生、毫無生機的礦山,到如今鳥兒啁啾,好不熱鬧。如今,村民的擔憂已不復存在。

而這只是福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針對廢棄礦山點多、面廣、分散,周邊生態脆弱、污染物多等修復重點、難點,福建自然資源部門“對症下藥”。

“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GNSS等技術手段對在採礦山進行全面監測,督促礦業權人及時履行‘邊開採邊治理’義務。”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從2023年起,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行動,劃定8個生態修復集中區,分解下達10萬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壓實市縣政府治理責任,目前已完成治理3.2萬畝。在重大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方面,永定示范工程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3億元,現已完成投資1.6億元、修復面積1萬畝。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下一步,我們將總結推廣‘廈門實踐’經驗,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的關系。”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科學謀劃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穩步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