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洛陽橋:一橋帶“火”一座城

夜幕降臨,洛陽橋在橋南古街燈光的點綴下,宛如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輕紗,熠熠生輝。人民網 李昌乾攝
守護洛陽橋的石將軍(左),頭戴盔帽,身穿鎧甲,手執長劍,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堅守崗位守護一方平安。人民網 李昌乾攝
人民網泉州4月27日電 (李昌乾)“人、橋、景合一,很有韻味。”來自上海游客張女士說。江水悠悠,橋影綽綽,簪花女子,步履輕盈,游走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洛陽橋上,如詩如畫。這座自帶流量的宋代古橋,它的魅力穿越了時間,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洛江欣賞古橋風韻、古典之美。
郁郁蔥蔥的紅樹林與古老的洛陽橋相互映襯。人民網 李昌乾攝
蔡襄在任泉州太守期間,主持修建洛陽橋並完工后,讓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在洛陽橋北的橋頭處,設立著蔡襄雕像(右下角),雕像身著宋代官服,兩手背后、峨冠博帶、美髯笑面。人民網 李昌乾攝
漫步在洛陽橋上,橋畔的古樹,枝繁葉茂。站在橋上,放眼望去,洛陽江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橋身的石板,經過歲月的洗禮,顯得古朴而沉穩。橋上的石塔、雕像,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郁郁蔥蔥的紅樹林,與古橋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卷。華燈初上,古橋在橋南古街燈光的照耀下,更顯璀璨奪目,美輪美奐。
來自廣東的游客在洛陽橋上打卡拍照。人民網 李昌乾攝
簪花輕搖,古橋靜默,兩者相遇,交織出一幅別具一格的風情畫。人民網 李昌乾攝
四面八方的游客匯聚於洛陽橋畔,感受古橋的魅力。人民網 李昌乾攝
據了解,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位於洛陽江入海口處,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1988年,洛陽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採用船型橋墩、獅身護欄設計,惟妙惟肖。人民網 李昌乾攝
“養蠣固基”法的實施,有助於減少水流對橋墩的沖擊,保護橋基不受侵蝕,同時也為當地漁民提供了經濟收益,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人民網 李昌乾攝
作為多元文化代表的月光菩薩,漁民在出海前后在此祭拜,以祈求平安。人民網 李昌乾攝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洛陽橋是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
據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呂培基介紹,隨著申遺成功,當地旅游迎來了熱潮。據統計,2024年春節期間,洛陽橋的游客近4萬人次/天。2023年,洛江區的旅游人數是313萬人次,其中洛陽橋貢獻了1/3,游客量突破100萬人次。可謂一座橋帶“火”一座城。
洛陽橋畔,人間煙火氣濃。當地村民在橋頭擺攤,售賣著新鮮的牡蠣,為古橋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人民網 李昌乾攝
徜徉於洛陽橋上的行人們構成了一幅流動的人文風景圖。人民網 李昌乾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