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書屋”到“書鎮”,福建如何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4年04月28日15:2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和美鄉村的春風吹遍田園,書香浸滿鄉野。在福建,閱讀搭乘著農家書屋、鄉村書店、田園“書鎮”回歸村野,凝聚文化振興的力量。

孩子們在書屋外玩耍。曾俊勇攝

孩子們在書屋外玩耍。曾俊勇攝

2010年,漳州市平和縣下石村的一座書屋斬獲世界著名建筑獎——“阿迦汗”建筑獎,引來矚目。這座橋上的書屋,橫亙於潺潺溪流之上,連接起兩座乾隆年間的土樓。建筑主體由村裡的希望小學課堂與鋼橋組成,上部空間包含兩個階梯教室和一個小圖書館,下方是用鋼索懸吊的鋼橋。

據一位村民介紹,下石村以溪為界一分為二,兩岸兩姓家族曾世代矛盾,遂劃渠為界,互不往來。橋上書屋的出現,通過知識連接起村民間的信任和溝通,劍拔弩張的兩姓矛盾也在互動中得以消解。

如今,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已畢業離去,橋上書屋的意義繼續向課堂外延伸。作為村庄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這裡仍是村民閱讀、開會、觀戲的文化生活“舞台”。

在下石村,書屋不只是書屋,更是紓農村公共活動空間之困、解鄉村凝心聚力之難的嘗試,為鄉村的文化振興提供一種別樣視角。

如果說橋上書屋是一次“無中生有”的成功實踐,那麼在寧德市屏南縣廈地村的水田書店則是“原湯化原食”式的活化案例。

曾經僅剩三面土牆的舊院落以水田書店之姿,在鄉土中傳續書香。受訪者供圖

曾經僅剩三面土牆的舊院落以水田書店之姿,在鄉土中傳續書香。受訪者供圖

“屏南四大書鄉”之一的廈地村曾因人口外遷,導致古民居年久失修,破敗傾塌。2015年10月,廈地古村啟動修復工程,對老宅進行修繕。廈地村的“復興”走上了軌道。

此后,先鋒廈地水田書店、魚羊木雕刻展示館等相繼落地,曾經的“殘垣斷壁”成了今日鄉村文旅的“加分項”,僅剩三面土牆的舊院落以水田書店之姿,在鄉土中傳續書香。許多慕名而來的讀者成了“回頭客”。

在繁榮發展鄉村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的號召下,越來越多走進農村的書店、文化場所為鄉村文化氛圍塑造提供了有形的載體。以南京先鋒書店等為代表的文創品牌,讓深山中的“書香”飄出重嶺,為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引流”的同時,也讓文創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022年,屏南縣31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突破30萬元,文旅經濟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鄉村書屋、書店式的“小環境”,在一些鄉鎮成為文化“景觀”。當越來越多文化“硬件”進入鄉村,精神文明環境建設正走向“質變”。

在龍岩市連城縣縣城,步行10分鐘即可找到一個公益性“微型圖書館”——冠豸書屋。“我經常帶孫子來看書,我自己有時也一待就是大半天。”連城縣居民劉大爺是冠豸書屋的常客,對家門口的微型圖書館贊不絕口。在他看來,圖書館裡的氛圍跟在家不一樣,不少學生相約學習、看書,良好的環境更能讓人靜下心來。

龍岩連城縣的冠豸書屋已是當地人閱讀生活的一部分。連城縣宣傳部供圖

龍岩連城縣的冠豸書屋已是當地人閱讀生活的一部分。連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0年起,連城縣依托縣圖書館,在當地構建起“一館帶N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19座“冠豸書屋”輻射城區和60%的鄉鎮,31.8萬冊書籍走出縣圖書館,流向城鄉各個角落。在鄉村等地區,農技、生活等各類讀物成為當地讀者的實用之選。

據統計,2023年連城縣常住人口約24萬。2023年1-11月,連城縣圖書館(含“冠豸書屋”)書刊外借量19萬冊,進入“冠豸書屋”讀者數量14.5萬人次。知識的星星之火在一座座“微型圖書館”中漸呈燎原之勢。

在不同發展階段,鄉村文化需求各有不同,農技種植、文化文藝、休閑康養等群眾個性化需求出現分化。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碎片化信息的多元滲透也使知識汲取變得浮躁,沉浸於手機游戲、短視頻不再是城市居民的專利,如何讓閱讀成為一種常態的鄉村生活方式,在福建,一些新的探索試著尋找答案。

在悅讀空間中做手工的孩子。受訪者供圖

在悅讀空間中做手工的孩子。受訪者供圖

距離廈地村不遠的前汾溪村中,文化品牌“大夢書屋”設立了一個集閱讀、餐飲、美學生活、社區發展於一體的復合型空間——大夢悅讀。

該空間現由長期駐地的社會美育公益團隊“鄉野藝校”運營。“鄉野藝校”已在前汾溪村深耕數年,深度參與了村子的改造和活化,並通過公益教學、美育互動等方式,帶動村中男女老幼成為鄉建鄉創的“主力”。

基於緊密的社區關系,熱愛鄉土、扎根鄉村的文化“操盤手”在村民眼中就是“自己人”,文藝空間的距離感因此消解,村民對文化活動的接受度更高。

閱讀小鎮一隅。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在平潭綜合實驗區,一座依山傍海的“閱讀小鎮”,正嘗試營造一個更大的書香環境,具象化“詩和遠方”。

平潭龍海·閱讀小鎮涵蓋平潭島上的五個村子,以六秀、安海自然村為閱讀核心圈,包含自然山水閱讀區、農耕文化閱讀區、濱海休閑閱讀區等多個區域。

“希望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能隨時欣賞田園風光,隨意坐下看書,享受閱讀之樂、鄉野之趣。”小鎮負責人介紹,小鎮中有書屋、書院可供閱讀、學習,也有風景區、玫瑰產業園、現代蔬菜大棚、閱讀公園等不同區域提供研學、旅游體驗。如此一來,便可滿足“閱有字之文,博覽古今﹔讀無字之書,品自然山水”的多元需求。

平潭島上的田園“書鎮”。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值得一提的是,為順應數字化閱讀趨勢,閱讀小鎮中還配備5G智慧鐵塔及電子閱讀廣場,以數字化滿足閱讀“剛需”。此舉也推進了鄉村數據資源建設,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促村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據了解,龍海閱讀小鎮中囊括45個項目,總投資1.25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入8500多萬元,十余位鄉賢回村成立相關企業。可以說,政府投入和社會資源、市場資金共同參與,才有了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世外書鎮”。這也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社會化、市場化探索提供了現實樣板。

從“書屋”到“書鎮”,文化振興的大潮下,在福建,鄉野中的書香正在回歸,閱讀“走進”鄉村的探索還在繼續。

(責編:吳舟、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