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蕉城:念好山海“致富經” 打好村集體經濟發展“組合拳”

近年來,福建寧德蕉城區圍繞“產業增效、集體增資、群眾增收”的發展目標,立足山海資源,突出黨建引領,通過盤活“三資”、產業帶動、村企聯建等方式,打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組合拳”。
初夏時節,走進蕉城三都鎮鬆岐村、石后鄉大嶺村、城南鎮金蛇頭村等鄉村振興的火熱前沿,聚焦蕉城區如何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答好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答卷。
“三資”活起來 “存量”變“增量”
如今,在中國人餐桌上,每10條大黃魚就有8條來自寧德。乘船前往天然良港三都鎮,隻見遼闊的海域中坐落著無數魚排,一隻隻漁船在海面上穿梭,一條條大黃魚奮力地跳躍著,繪就了一幅“海上田園、魅力海島”的和諧畫面。
三都澳連片漁排 。鄭維偉攝
而曾經,由於過度捕撈、無序養殖,海洋漁業資源被大大浪費,大黃魚一度瀕危,漁民收入不穩定,轄域各村村財收入也較為薄弱。
為何偏遠落后的“小海島”會成為潛力無限的“中國大黃魚之鄉”?
靠海而生,向海而興,三都鎮黨委書記黃先碑表示,三都鎮充分挖掘資金、資產、資源潛力,採取“支部領辦、經營租賃、規模發展”的思路,指導地域相鄰的集體經濟薄弱村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社,對集體池塘資產進行整合盤活,在集體海域建成35口新型環保塑膠養殖漁排深水網箱,並通過公開租賃的方式,提升養殖漁排價值,輻射帶動800多名漁民“家門口”就業,新增年產值達6000萬元,奏響了“海上牧歌”。
在蕉城,通過盤活、開發、壯大“三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再生金”的故事正不斷上演,九都鎮貴村村通過平整閑置的80畝集體土地,流轉270畝群眾閑置土地,讓“寸土”變“寸金”﹔石后鄉大竹洋中心村黨委通過統一進行流轉、規劃、發展2萬畝竹林資源,讓“竹山”變“金山”﹔金涵畬族鄉院后村通過轉讓、出租村舍農房、宅基地,讓“閑置房”變“黃金屋”……
產業強起來 “資源”變“資產”
清風徐來,悠悠茶香。在石后鄉大嶺村,來自山林間鋪天蓋地的綠,擊中人心,數名茶農背著茶簍穿行在茶壟間,隨著指尖嫻熟翻轉,一片片嫩芽被輕輕採摘下,茶場裡呈現出一派採茶忙的景象。
大嶺村茶園。石后鄉供圖
“茶葉可是咱們村增收致富的‘金葉子’,2023年僅茶園就增加村民收入1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0多萬元。”大嶺村支部書記黃銀義一臉自豪地說。
大嶺村地處山區,林地面積達5000畝,常年雲霧繚繞,具有良好的茶葉生長環境。近年來,該村堅持“五方共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流轉山林、土地等資源,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資金保障,區農業農村局牽頭下派科技服務團隊,開發建成356畝白茶產業園,並委托茶葉企業負責茶葉加工、市場銷售,確保從茶園開發、茶山管理、工廠加工到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協作,使其逐步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綠色生態產業。
從一片小葉子到一個強村富民的大產業,是蕉城以特色“產業鏈”帶動“致富鏈”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蕉城區還充分依托各地紅色品牌,做活紅色文章,做大紅色產業。虎貝鎮東源村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元素,按照“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感”的發展思路,串聯“百丈英風”九壯士雕塑、“百丈岩戰斗遺址”、百丈英風亭等景點,打造東源“特色研學游”品牌,吸引單位團體到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90余次,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至59.82萬元,實現革命老區“煥新顏”的轉變。
村企聯起來 “輸血”變“造血”
“面朝大海、背靠青山,三五好友、把酒話桑麻……這是我心中理想的休閑好去處。”一位外地旅客近日在城南鎮金蛇頭村游玩時說道。
2023年金蛇頭村接待游客超28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6萬元,實現了從“無人問津”的小漁村到富美“網紅村”的華麗蝶變。
游人如織的金蛇頭村。城南鎮供圖
“採用村企聯建的發展模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使鄉村振興的路子更寬、集體經濟發展更快。”城南鎮黨委書記王致鬆一語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據了解,城南鎮依托天然的區位優勢和地區特色,積極探索“村集體+運營企業+專業團隊”協同聯建模式,引進第三方專業運營公司,按照濱水慢生活休閑體驗帶、山海游憩體驗翼、清新藝創體驗翼的“一帶兩翼”布局,持續打造出多處城市打卡“新坐標”。
蓮峰三村風景秀麗 。城南鎮供圖
除金蛇頭村外,城南鎮蓮峰三村中心村黨委也通過引進第三方專業運營團隊改造提升嶺頭頂和電視台山頂上的觀城看海點,創新培育觀光天梯、星空營地、鄉村咖啡館等新業態吸引游客,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村民雙增收。2023年,蓮峰三村月均接待游客5萬人次,帶動各村集體經濟增收約25萬元、村民年均增收2.6萬元。
從山區到沿海,蕉城區堅持下好黨建引領一盤棋,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鋪開了一幅“村村有發展,處處在振興,農民笑顏開”的幸福美好新畫卷,不斷釋放出鄉村振興新活力、新動能。(吳虹憓 黃子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