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裡:兩改造三提升 讓生活更新鄉愁更美

廈門市首個巴士主題餐車商業空間“后埔506夜市”人氣火爆。
改造后的后浦社宗祠廣場煥然一新。
城中村改造后的塘邊社道路整潔。
湖裡區的城中村正加速蝶變。
居民黃老伯會掰著手指跟你算,頭頂“蜘蛛網”消失了,斷頭路打通了,管線預埋好了,出入口的智慧道閘也在陸續安裝中,“再也不能說我們這裡是城中村了!”
老而不亂、舊而不破,更加舒適、更加宜居——提起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這裡的居民都豎起大拇指。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近年來,湖裡區認真貫徹落實《廈門市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三年行動方案 (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按照“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分類推進的思路,創新構建“改造基礎設施、改造內部環境、提升管理體系、提升服務體系、提升文體旅商融合品牌”的“兩改造三提升”模式,全域鋪開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努力將城中村打造成安全、有序、和諧的特色城市空間,成為年輕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友好型社區。
破舊立新
以“兩改造”破題 全力響應民之所向
走進湖裡區的后浦、塘邊、馬垅等城中村,空中“蜘蛛網”式纜線不見了,全部“上改下”﹔拆違釋放的空間被改造成特色花壇、口袋公園,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水平,還有一番鄉愁如故的親切感。
短短兩年間,城中村在改造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后浦社居民老李笑得很開心,“我那兩間舊房子更值錢了。”
湖裡城中村的蝶變是湖裡整治城市“痼疾”、破除發展“梗阻”、推動民生改善的精彩縮影,折射出加快建設“兩高兩化”中心城區的蝶變之路。
近年來,緊緊圍繞“兩改造”(改造基礎設施、改造內部環境),湖裡區分類施策出實招。以纜線整治為切入口,全面加強空中纜線、表后線和首層界面整治,后浦、塘邊、馬垅等15個村全部完成強弱電纜線整治,基本消除空中“蜘蛛網”,電力整體增容68%。持續攻堅“空間梳理和四打通”,即打通環村步道、打通環村車行道、打通內部斷頭路、打通樓間巷道的封堵點,基本完成14個村道路改造提升以及168條主要道路瀝青鋪設,城中村路網微循環更加暢通,極大方便居民出行,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實施城中村消防安全綜合治理工作,統籌推進水改、路改、電改、氣改、技改、充電樁建設及改造等消防“六改”,完善微型消防站設施配備並接入全市智能接處警系統,守牢安全底線。路燈方面,全部完成節能改造並建成智慧照明綜合管理平台,營造明亮安全的夜間出行環境,每年可節省電費32%。
湖裡區還建設數字管理平台,建立集強電變壓設備、弱電光交設備、5G機房、智慧平台指揮中心、網格服務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站房,實現城中村實景建模。自平台建立以來,先后識別預警事件萬余起,大大縮減城中村管理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構建“街道中腦+社區微腦”治理架構,整合企業、人口、房屋、防汛、安全、事件等數據近百萬條,提高城中村治理信息化水平,實現降本增效。
規范化管理的先行先試,體現在出租房市場的規范化上。湖裡區率先在后浦探索“六統一”散租統管模式,推進城中村出租房管理走向規范化、長效化。其中,后浦社組建房東協會,制定房東公約,經過股民代表大會通過后,培育村民為大物業服務付費的意識,目前已有89棟繳交費用。
騰籠換鳥
“三提升”引資本活水 助城中村萬象更新
違建是拆了,基礎設施也改造提升了,但是老百姓對未來仍抱觀望心態。拆違拆出新空間,城中村改出新容顏,該如何盤活城中村的這些資源?由誰來盤活?
城中村改造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湖裡區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持續推進“三提升”(提升管理體系、提升服務體系、提升文體旅商融合品牌),立足“開發、盤活”兩步棋,採用合作開發、政企聯動模式,引進資本助力區域更新。在改造過程中,湖裡區引入中建四局、福信等具有資源導入能力、運營能力、投資能力的客商,成立5家平台公司,策劃形成后浦、塘邊等7個村運營方案,著力打造一村一特色街。
閃爍的燈光、別致的餐車……去年8月,在江頭街道,廈門市首個巴士主題餐車商業空間“后埔506夜市”開街,后埔社及周邊居民攜家帶口逛夜市,人氣火爆。
美食檔口飄出熱騰騰的香氣,耳邊傳來悠揚的小提琴聲,時而飄下的“雪花”帶來冬季的浪漫……去年12月28日到今年1月7日,在湖裡街道,后浦社舉辦了HOPE台灣夜市,每天都有46個台灣美食攤位出攤,攤主均來自台灣,數十款地道的台灣風味小吃、甜品和飲品,吸引了2.5萬人次前來。在去年12月28日的“青春在‘鷺’上·兩岸青年Party”晚會上,約200名兩岸青年在這裡齊聚一堂,精彩的歌唱表演、小提琴演出、熱舞唱跳點燃了城中村的夜晚。接踵而至的活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據介紹,后浦還將打造兩岸文創文旅創新創業企業集群基地,鼓勵台商、台青來此創業發展,推動兩岸青年生產生活融合。
“環境好了,項目進來了,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后浦社區黨委書記吳偉偉說,“這些不斷涌入的客流,給湖裡區城中村帶來新期待。”
為了讓社區居民享有“用餐有保障、運動有場所、娛樂有去處、閱讀有空間”的生活環境,城中村內的閑置樓房、低效空間被建設成共享會客廳、圖書館、健身房、影音室、電子閱覽室、近鄰餐廳。不僅如此,居民還組建了廣場舞隊、籃球隊等社團組織,“村BA”籃球賽事極大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在補齊城中村民生短板方面,湖裡區建設了涵蓋日間照料、托育機構等項目的綜合服務驛站,提升“一老一小”生活獲得感。通過制定實施黨建引領城中村治理導則,所有城中村全部成立綜合治理委員會,落地益騎驛站、司機之家、健康管理點等67個城中村黨建辦實事項目。
湖裡區還依托智慧城中村管理平台,結合城中村線下經濟業態與受眾群體的需求,提供線上購物及預約服務,盤活城中村商業業態。同時,開發線上職場、線上醫生、智慧城管等功能,實現便捷優質服務。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湖裡區在改造中同步開展文化資源普查,推進后浦、殿前、馬垅試點村建設村史館,留住居民的鄉愁。同時對塘邊紅樓、白樓、黑樓和佘氏小宗古民居等歷史建筑進行提升改造、活化利用,打造新潮煙火塘邊,吸引更多人氣。
一個個現代化治理提升措施、一批批惠民項目,一個個活力產業、經濟支柱壯大振興,為城中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背景
分類推進城中村現代化治理
湖裡區現有城中村23個,佔地6.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7.1萬人(含戶籍人口3.4萬人),村民自建房1.36萬棟。湖裡區建立“區作為實施主體,街道作為執行主體,社區作為責任主體”的組織體系,成立領導小組,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建立了區委、街道、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親自抓的領導體系,分類推進實施全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工作,其中浦園、穆厝、蔡坑等3個社為拆除新建村,湖裡、后坑(前社、后社)等3個社為拆整結合村,塘邊、馬垅等17個社為整治提升村。
目前,湖裡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基礎設施改造、內部環境改造任務已基本完成,正在全力收官。同時,正在推進以圍裡社、塘邊社、湖裡社為先行示范的“三提升”工作,著力引入社會資本,探索“EPC+O”(設計-採購-施工+運營管理一體化公開招投標)建設模式。構建小區物業式的現代化管理服務機制,提升產業業態,增強造血能力,推動可持續發展,鞏固提升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成果。
(文/記者 陸曉鳳 庄筱婧 通訊員 王玉鬆 林璐 圖/湖裡區住建局 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