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鄉”約翔安  登山踏水覓鄉愁

2024年05月30日14:47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鄉”約翔安 登山踏水覓鄉愁

空中俯瞰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王火炎攝

火龍果豐收時節,四方游客紛至沓來。張天驕攝

沙美美食街,成為翔安市民火熱的休閑新去處。(資料圖片)

游客在毗鄰曾溪水庫的翔鷺雲生態農場放風箏。(資料圖片)

泛游九溪,成為翔安新網紅旅游項目。(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訪香山,在紫色花海的氤氳香氣中,思考如何對出理學大儒朱熹當年游香山留下的“香香兩兩”下句﹔游下潭尾,成片的紅樹林映入眼帘,走走棧道,觀賞底棲生物,感受生物多樣性﹔逛大宅,聽火龍果花開的聲音,品“十二道”村味……

  春夏之交,綠意蔥蘢的翔安鄉村,迎南來北往的四方游客,“引客下鄉”地方舉措實施以來,這裡游人如織,訪客不斷,一派鄉村振興的鄉野好風光。

  翔安區政府副區長黃亞祥說:“得益於‘引客下鄉’措施,我們依托近年來打造形成的33個‘山、海、田、厝’特色鄉村振興示范點,選取其中11個資源優勢明顯、特色產業強勁的村庄作為首批引客點,並串聯梳理推出了6條精品文旅路線,讓大家深度體驗翔安、感受翔安。”

  紅色、綠色、藍色三色成畫,一水、三山、五文融合發展,歷史、人文、山水交融輝映。走遍翔安,來這裡登山、踏水,品味鄉愁,出島、上山、下海、入鄉間已成為廈門島內市民的新時尚。

  人文賦能 充分挖掘山的資源

  大片的紫色夢幻花田上線,層層疊疊的紫色花朵如同精致的小繡球,在朗朗清風中連綿翻涌,嬌俏可愛……來研學的孩子們踏入這片花海,開始了他們的創意寫生之旅。

  這是“五一”期間,翔安區文旅局組織“小小文旅推薦官”走進香山花海、曾溪水庫,開展春日寫生活動的一幕。

  省級風景名勝區香山,早已是很多市民周末的網紅打卡目的地。晨鐘暮鼓、雲煙裊繞的香山,也曾是歷代騷人墨客吟詩作辭、隱居修學的好地方。據《朱熹首仕同安》一書記載,南宋理學大儒朱熹首仕任同安縣主簿時,志載他登游鴻漸山、香山之跡。香山舊名荒山,據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香山岩佛祖宮序》記述:“朱子簿同時來游斯地,諸山之草木皆香,乃改荒山為香山。”

  香山,曾是商賈雲集的寶地,被稱為“財山”、“金庫”、民間“GDP”,景區人文歷史資源豐厚,擁有16座山峰、8大山湖盆地、73處古跡,最著名的是“三獅六虎七麒麟”自然景觀。香山岩寺是始建於南宋的千年古剎,也是廈門、南安、金門等地清水祖師總壇,每年農歷正月初六的廟會習俗是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吸引著廈門、南安、金門等地的游客、香客虔誠而至,周遭勝跡眾多,如寺前的日月放生池、宋代石雕、雲影水紋、清代的牌匾碑記等。

  沿著香山的木棧道慢行,開啟環香山漫步之旅,觀摩崖石刻,看朱熹真跡﹔游香月湖,賞獅球石,再登上觀景平台遠眺金門……

  以山為媒,以歷史人文為底蘊,翔安充分發揮地方的自然稟賦和人文優勢,完善配套,為“引客下鄉”提供了多條精品路線。

  鋤山村,高山之上有著昔日的閩南地下黨交通站,今天的鄉村黨校更是黨建好去處,鋤山—蓮塘的“黨建引領”之旅由此萌發﹔大帽山,林地資源優越,植被豐茂﹔馬塘村更是全國聞名遐邇的第一村,馬塘—大帽山的“生態休閑”之旅由此開啟。

  游香山沐浴千年文脈洗禮,體驗城市慢游生活﹔登鴻漸山,感悟朱熹“鴻漸所見無所不興”的驚人斷言﹔上鋤山接受革命熏陶,景仰先輩英烈,在鋤山之巔,可以領略百畝茶園,親手制茶品茗之香。素有“海濱鄒魯之鄉,聲名文物之邦”美譽的翔安,以香山、鴻漸山、妙高山三山為“筆架”,在新圩可感受山水靈動、水光山色,古宅水庫、曾溪水庫猶如一對“鴛鴦墨池”,貫穿廈門東西向的城市快速路(海翔大道),被當地文旅達人譽為“海翔神筆”。山水點墨,茶香夜雨,詩畫共賞,文以入畫,形以神出,徐徐描繪著山、海、田、厝的鄉村振興綠野仙蹤的廈門特區“富山春居圖”。

  生態打底 傾力做足水的文章

  在環東海域東北角,藏著一道原生態的風景線,“紅樹、碧水、白鷺、棧道”,宛如一條鑲嵌在海上的綠翡翠,這裡就是位於翔安的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

  漫步在紅樹林棧道上,紅樹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前方的大海清澈透明、湛藍深邃,近處的白鷺在灘涂中覓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林”示范基地,下潭尾早已自帶流量,成為海內外游客來廈必選地。

  “你好,這裡是中國廈門下潭尾。”近日,已預錄取北京大學的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陳仕彤,用外語和來自荷蘭的朋友交流,介紹紅樹林的科普知識。“同安一中濱海校區和荷蘭一所中學結對共建,20多人的團隊來我們這裡交流研學,來自廈外的保送生們組成志願團隊為他們服務。”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景區經理陳妙川說。

  陳妙川表示:“今年3月以來,尤其是隨著‘引客下鄉’的實施,全國各地來這裡研學、參觀、參會團隊日漸增多。4月底,我剛接待了來自杭州的一所國際學校100多人的團隊,逛紅樹林展館、走走棧道、看紅樹林帶、觀賞底棲生物和數以千計的各種鳥類,收獲滿滿。粗略估計,參訪團隊將比去年翻倍增長。”

  以水為介,以生態海洋文明為引,翔安傾力做足水的文章,打造休閑愜意的親水空間,在碧海藍天間目擊白鷺飛翩,在海港僑村體會襟山帶海風情,在母親河感受桃源風光無限。

  陽春三月,翔安的母親河九溪之畔,滿樹的桃花耀眼綻放枝頭,風光旖旎,水流潺潺,市民們沿著兩岸的健身休閑步道溯溪而上,參加十裡桃源文化藝術季活動。

  火紅五月,百年僑村澳頭的古渡口碼頭上,海浪拍打岸礁。不遠處的海翔碼頭集裝箱、散貨排列有序,船舶往來進出繁忙﹔遠處的超曠美術館,北歐當代海洋藝術季作品正在聯展﹔到訪澳頭社區的人們穿街過巷,尋覓海鮮美食,體驗海防文化,感受海洋文明。

  產業發力 全面展現田厝風貌

  “再過8天,新一季的火龍果就要開花,白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成片成片競相開放。”陳海雲說。隨著火龍果旺季的到來,大宅社區這個全省最大的火龍果種植村,也即將迎來鄉村旅游的旺季。

  田園搭台,產業唱戲。大宅社區以連片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為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依托火龍果資源做強一產及其衍生品,發展鄉村農文旅產業,鄉村游火爆。

  鄉村推薦官陳海雲開著電瓶車,每天接送客人,“以前是周末火爆,現在是平時客人也多,入夏以來每天接待的團隊絡繹不絕,最多的時候一天10多個團。有來團建開會的,來研學DIY的,來紅磚古厝小住康養的,來田間體驗種植順帶科普的,等等。像新建成不久的廂語香苑民宿,經常一房難求”。

  火熱的鄉村游帶熱了農文旅經濟,“到目前為止,今年的客流量同比增長兩倍多”。雲南、廣東、新疆、內蒙古、湖南等地的省外游客慕名而來,已經12次登上央視的大宅社區,成了翔安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

  以老宅為依托,用文藝來賦能,翔安全面發掘田厝資源、風光、風貌,打造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

  黃厝村活化古厝古陶資源,引入藝術家工作室,依托陶文化資源發展鄉村農文旅產業,探索出一條以文化再造鄉村、用藝術賦能鄉業的鄉村振興新路﹔穿過古宅解元巷,走進許厝魯藜故居,追尋歷史的文化與記憶﹔在沙美都市田園彩色社區,體驗花藝DIY、品味特色美食等。

  “在首批‘引客下鄉’點,我們開發了‘翔安鄉旅地圖’小程序,在微信公眾號上增設‘引客下鄉’游玩攻略,為市民游客們提供最完備、最舒心的‘吃住游購’一站式服務,讓大家在翔安吃有煙火氣,住有鄉土味,購有新鮮感,游有好風光。”翔安區政府副區長黃亞祥說。

  越山向海,一路花開。到翔安,暢游紅色之旅、沐浴黨史光輝、收獲研學快樂、體驗休閑風光。(記者 陳挺 通訊員 林瑞聲 葉曉菲)

(責編:吳舟、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