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台灣青年講述長達23年尋根往事:相同姓氏使陌生面孔有如至親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4年06月01日18:0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尋根知來路,邁步向前行。對“根”的追尋是中國人的一種“執念”﹔姓氏,則如一盞與生俱來的明燈,指引著“根”的來處。

“台灣苗栗饒氏與武平縣象洞曾坑饒氏同宗同祖,這是我的父輩耗費數十年尋到的‘根’。”6月1日,在第十六屆海峽百姓論壇龍岩(武平)分論壇上,台灣青年饒瑞曄講述了一段長達23年的尋根往事。

台灣青年饒瑞曄講述了一段長達23年的尋根往事。賴志妍攝

台灣青年饒瑞曄講述了一段長達23年的尋根往事。賴志妍攝

1988年,隨著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恢復,饒瑞曄的長輩、來自台灣苗栗的饒鴻奇萌生了尋根的念頭。他在《台灣饒忠山公派下修撰族譜緣由》一文中寫道:“來台饒姓后裔誰無木本水源之思,然……家譜無存,無法親其親,長其長,甚至視宗親如途人,實目睹心驚……故族譜之立,辨世系之明,本支之別,井然有序,必隆我族之盛也。”

帶著“大海撈針”的心理准備,饒鴻奇在兩岸經商之余,輾轉尋找在大陸的祖籍地。數年間,憑著先祖遺留訓語,饒鴻奇與兄弟從福建龍岩的武平縣各饒姓部落,到永定、上杭、廣東梅縣等地,翻山越嶺,雇車徒步,數度無功而返,幾欲放棄。

直至2011年,一份從廣東寄來的《中南饒氏族譜》片段帶來了曙光。其中記載:同為武平縣象洞百三郎公第13世的卓齡公,曾游學潮州結婚生子,其岳父往台灣為官,乃隨同入台為商,后不知何如?

這中斷的支脈在海峽那頭得到印証。饒氏族譜,就此接續。

在台灣,饒氏以苗栗饒氏一支人數最多,但也僅有1000余人。而在大陸,饒氏宗族現有72萬余人,加上19萬同宗堯姓宗親,約佔全國總人口2000分之一。

“台灣饒姓人數很少,從小到大也沒見過幾個。隨父輩到大陸祭祖時我才感受到,同姓族人竟有這麼多,有種團圓的感覺。”饒瑞曄說,一樣的姓氏使陌生面孔有如至親,心裡像有了歸宿。

海峽相隔,沒有攔住尋根的腳步。每一本對接族譜的背后,都有著說不完的團圓往事。

第十六屆海峽百姓論壇龍岩(武平)分論壇上舉行的兩岸姓氏統修族譜簽約儀式。賴志妍攝

第十六屆海峽百姓論壇龍岩(武平)分論壇上舉行的兩岸姓氏統修族譜簽約儀式。賴志妍攝

近年來,福建省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族譜對接、尋根謁祖等活動,通過舉辦兩岸族譜展、合編保生大帝文化志等方式,促進兩岸同胞走近走親。

福建正通過更多數字化手段降低翻錄錯誤率,永久保存家族影像,以雲存儲技術保障數據安全。“族譜數字化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新的橋梁,借網絡平台,台灣同胞能夠和大陸親人共同分享這份厚重的歷史記憶,加深彼此了解。”台灣譜牒專家代表林文昌表示,數字族譜的完善和傳播也讓更多年輕一代關注到族譜修訂和考証工作,為族譜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俞杰表示,深入挖掘整理兩岸姓氏資源,展示兩岸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對於增進家國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陸海相依的兩岸,終將在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進程中,迎來九州同合的明天。”俞杰說。

(責編:吳舟、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