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數字中國建設再“上新”

林曉麗 謝星宇
2024年06月02日10:4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數字經濟活力,正讓民眾可見可感可觸摸。最近,因為觀眾逛展熱情“太過高漲”,本應在5月27日結束的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現場體驗區延長至5月28日才結束。5G、虛擬現實、增強現實、AI大模型等數字中國建設的前沿技術令人目不暇接,折射出數字經濟為未來帶來更多可能。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保持穩健增長,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數字政府在線服務指數繼續保持全球領先水平……經過數十載耕耘,數字中國建設蹄疾步穩。目光轉回數字中國建設的實踐起點福建,捕捉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以下簡稱“數字峰會”)的風向,可以感受到,數字中國建設再“上新”。

5月24日—25日,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人民網 陳永整攝

5月24日—25日,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人民網 陳永整攝

治理出“新” 數據助發展效應顯現

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今年1月,國家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積極推動數據對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

大數據應用的前提,是數據底座的搭建。對此,福建在實踐中探路。“一點鼠標,看到全省數據。”本屆數字峰會數字福建成果體驗區亮出一面環形數據大屏——福建早已實現全省數據一屏通覽、全省公共數據目錄“一本賬”管理。

數字福建成果體驗區,全省公共數據一屏通覽。人民網 謝星宇攝

數字福建成果體驗區,全省公共數據一屏通覽。人民網 謝星宇攝

數據價值釋放更有力,也讓福建收獲實效。2023年福建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9萬億元,佔GDP比重53.3%﹔在數字政務領域,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兩年位列全國第一梯隊。

“數據供給、數據流通和數據應用”環環相扣,才能讓數據“乘”出高效治理。“去年我們這兒有一處庫區出現滑坡,我們通過大模型預測它影響的范圍、人群以及轉移的線路,提前一個小時轉移了相關人員,依靠的就是數據賦能。”重慶市大數據局局長代小紅分享了大數據在城市治理中的具體運用。

數據治理出“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應更加顯現。

本屆峰會是國家數據工作體系優化調整后首次舉辦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涵蓋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這一主題。根據會上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日趨活躍,數據生產總量32.85ZB,同比增長22.44%。數據流量規模持續增長,2023年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總流量0.27ZB,同比增長15.20%。

產業革新 數實融合前景更廣闊

今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也成為數字峰會上的“新寵”。

在現場體驗區廣東展區的“低空無人機遙感網”展位上,展示的是無人值守的無人機。“無人機基站和雲平台構建全自動飛行系統,可以將無人機機巢放在任何位置,可用於輸配電線路、河道、高速公路等線狀巡檢場景。”廣州中科雲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低空經濟的政策利好給企業帶來新機遇。

除了“低空經濟”,熱度不減的AI大模型應用場景更廣泛,在垂直領域有了更精細的“用武之地”,視聯網家庭大模型、AI大模型客服等受到行業追捧。

視聯網家庭大模型。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視聯網家庭大模型。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技術催生數字產業不斷迭代到新的維度——“數實融合”。

一個機械臂自如地對著操作台上的鞋底進行噴膠操作,實現了不停產切換鞋款,可節約近一半的人力﹔一塊蕾絲布料,如果通過肉眼檢測,瑕疵檢測率隻有大約60%,運用AI檢測系統后,瑕疵檢測率可提升到95%以上……隨著5G、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加快嵌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智能化生產線已掀起制造業新革命。

5G智能制鞋生產示范線。人民網 謝星宇攝

5G智能制鞋生產示范線。人民網 謝星宇攝

在騰訊集團副總裁劉勇看來,“數實融合”不是一個選答題,而是各行各業的必答題。“我們與寶武鋼鐵合作打造‘黑燈工廠’,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煉鋼,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約20%的成本。”劉勇認為,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不斷涌現,企業能夠在“數實融合”的新浪潮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本屆數字峰會上,“數實融合”有了更多的落地:在簽約的421個數字經濟項目中,涵蓋了數字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將有助於打造高水平數字經濟產業鏈。“數實融合”正成為數字中國的新引擎。

生活添“新” 數字場景應用更多元

網絡公司應用新技術打造的教育主題沙盤。人民網 葉青卿攝

網龍公司應用新技術打造的教育主題沙盤。人民網 葉青卿攝

每年的數字峰會,都能吸引一批“忠粉”,網龍網絡公司是其中之一。從AI機器人,到元宇宙、數字人,再到今年的教育主題沙盤,網龍每年參展,都展示出了數字技術快速迭代的歷程。

“今年我們聚焦的是新一代數字技術,從硬件、軟件到整體解決方案等,有多個維度,為數字教育增添新的‘數’度,引領行業創新與發展。”公司副董事長梁念堅說。

在故宮博物院展區,小朋友體驗“VR御花園”。人民網 葉青卿攝

在故宮博物院展區,小朋友體驗“VR御花園”。人民網 葉青卿攝

在故宮博物院展位上,觀眾戴上VR眼鏡和感應器,手握手柄,就能體驗一把“雲逛”御花園——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博物館的厚重歷史在千裡之外亦能“活”起來。

主題教育更“沉浸”,文旅體驗更鮮活……數字技術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重構了城市建設的內在邏輯,提升了人們的幸福生活指數。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部門發布了《關於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讓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興奮不已。在他看來,現在所說的“智慧城市”與幾十年前大不相同。

“比如在城市中數據採集,以前是部門間各自為政、自給自足。智慧城市就完全不一樣,它從城市發展的角度採集數據、共享數據,實現信息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郭仁忠說,核心是城市大數據平台,然后構建城市的感知系統、網絡系統等,最終在應用上“百花齊放”,這樣,城市才能真正實現全域數字化轉型。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當前,隨著城市數據基礎設施加快演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加快發展,數據要素的價值日益凸顯,驅動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邁向體系重構、質效提升的全域數字化轉型新階段。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