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向海洋要食物  連江“海上糧倉”底氣十足

2024年06月07日14:29 |
小字號

山海島相擁,泉江灣相連。初夏時節,走進福建連江,可見海上魚躍歡騰,山間茶香四溢,田中瓜果飄香……

作為海洋大縣,連江縣擁有238公裡綿長海岸線,海域面積達3112平方公裡,出產500多種海產品,漁業產值連續3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水產品總量連續40多年位居全國第二,是中國海帶之鄉、中國鮑魚之鄉、中國魚丸之鄉、中國生態食材之都、中國美食地標之都。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近年來,連江縣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因地制宜、科技創新、市場主導、綠色發展的理念,持續耕海牧漁,不斷拓展食物地圖,補齊產業拼圖,構建致富導圖,奮力譜寫大食物觀下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建設“海上糧倉”

在大海深處唱響深藍牧歌

6月的連江進入伏季休漁期,但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統鋒卻沒閑著。每天,他都要通過手機,實時監控“定海灣1號”“定海灣2號”深遠海養殖平台上自主培育養殖的“岱衢族”大黃魚的生長情況。

“近岸漁排養殖的大黃魚,易出現臃腫肥胖現象,肉質較鬆。深遠海養殖平台所處海域的水質更好、水流更急、空間更大,大黃魚就像跑進健身房,並以海中純天然的小魚小蝦為餌料,肉質更鮮美。”對於深遠海養殖大黃魚的優點,有著20多年養殖經驗的“老漁民”盧統鋒如數家珍。

盧統鋒展示深遠海養殖的大黃魚。

盧統鋒展示深遠海養殖的大黃魚。

駐扎於定海灣海域的“定海灣”系列深遠海養殖平台,長60.9米、寬32米,能容納20萬尾優質大魚,年產量可達500噸以上。平台如此巨大,卻鮮有人影。“用手機APP就能實時監測大黃魚的生長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這樣的大平台隻需要兩三人就能管理,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盧統鋒說,從自動旋轉的網箱便於清潔維護,到物聯網實時監測養殖環境,再到機械設備實現風力發電,眾多“黑科技”的助力,讓養魚越來越輕鬆,“用了最少的人力,完成了最優的養殖,還保護了海洋生態。”

據悉,定海灣地處閩江、敖江入海口,咸水與淡水在這裡交匯,水質標准達到國家標准二類以上,十分適合養殖大黃魚、石斑魚等高附加值魚類。近年來,連江加快推進“百台萬噸”工程,“乾動”“定海灣”“泰漁”等系列11台(套)深遠海養殖平台先后落戶定海灣,實現海水養殖由以農牧化、工程化為特征的1.0版向機械化、智能化為特征的2.0版轉變,並積極推進向以數字化、體系化為特征的3.0版轉變。

浦口鎮漁民播撒蟶苗。

浦口鎮漁民播撒蟶苗。

一手筑牢海上“藍色糧倉”,一手夯實陸上“綠色糧倉”。當前,連江正大力實施種苗創新工程,不斷研發高優水產、果蔬、畜禽等良種,積極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集群,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將更多優質“連江糧”裝進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

堅持與“食”俱進

科技賦能產業“新賽道”

踐行大食物觀,管“飽”更要管“好”。由“一條魚”“一粒鮑”“一根海帶”“游”出的深海養殖產業鏈條,正在連江不斷延伸。

走進位於筱埕鎮筱埕村的福州日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數個大型不鏽鋼罐整齊排列,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操作機器,確保鮑魚、牡蠣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工作順利進行。

“海洋生物在開發時,往往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未能完全提取和利用,造成了極大浪費。”福州日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科研人員藍登杭說,為了將鮑魚、牡蠣等海洋生物開發到極致,公司利用海洋生物酶解技術,開發出具有抗疲勞、抗氧化、保肝解酒等作用的鮑魚肽、牡蠣肽、海參肽等海洋生物活性肽產品,鮑魚加工利用率從不足40%提升到80%。目前,公司每天可生產2噸蛋白肽粉劑和10萬瓶肽飲品。

2023年8月,日興水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團隊聯合成立未來食品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日興水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團隊聯合成立未來食品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作為一家深耕漁業領域的“老伙計”,面對海洋經濟風起雲涌的大環境,如何在眾多水產企業中脫穎而出?日興水產的答案是:緊抓風口,與時間賽跑,突破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我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團隊聯合成立未來食品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為今后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福州日興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江銘福介紹,如今,公司已在全國范圍內開設了200多家鮑魚專賣店。

從“一粒鮑”到數個“全國第一”,連江鮑魚的極限“變身”是連江深入挖掘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水產精深加工,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海洋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連江利用海洋資源,不斷地發力渠道創新、深加工、電商、金融、品牌等新經濟、新業態,持續在福州現代物流城、遠洋漁業基地布局建設水產精深加工、預制菜等產業,整合100多家水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成立產業聯盟,加快補齊精深加工短板,構建從育苗—養殖—加工—品牌—銷售—餐桌的“一條魚”“一粒鮑”“一根海帶”全產業鏈。

跳出食物看食物

“連江飯碗”越端越穩

擁野負山,襟江抱海,如何讓百姓的“飯碗”盛滿幸福?連江“跳出食物看食物”,不斷挖掘山海潛力,豐富百姓的“糧倉”。

行走於細膩如雪沙灘間,坐在沙灘躺椅上感受海風拂面,在海景餐廳品味連江“十八度,海正鮮”的美味……近日,走進黃岐鎮后沙海濱浴場,清澈的海水、金色的沙灘與嶄新的游客服務中心、觀海民宿共同構成了一幅浪漫又不失煙火氣的絕美畫卷。

后沙海濱浴場。陳肇晞攝

后沙海濱浴場。陳肇晞攝

眼前這片連綿300多米、佔地約3700平方米的金色海灘曾是福州三大海濱浴場之一,是連江、馬祖兩地不少市民的夏日記憶。但早年因為缺乏專業管理,致使“明珠蒙塵”。

“為了轉變低效的管理模式,我們與縣文投公司合作,打造‘鎮村企’三方共建模式,不僅將環境從‘臟亂差’向‘潔淨美’轉變,還積極引導周邊漁民轉產轉業,在景區從事救生員、服務員、清潔工等工作,帶動了200余人就業。”黃岐鎮黨委宣傳委員林麗麗表示,自開放以來,后沙海濱浴場不僅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還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和集體經濟增收。

安凱鄉同心村。

安凱鄉同心村。

乘著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創建的東風,像這樣的濱海網紅打卡點在連江越來越多:在苔菉鎮,平流尾地質公園人氣“爆表”﹔在黃岐鎮,石厝村落“開門可見海、舉目賞馬祖”﹔在安凱鄉,全國首創鮑魚品牌IP“我要鮑鮑”火爆出圈……連江充分發揮文旅經濟帶動人氣、促進消費的作用,通過做大三產帶動做強二產、反哺做優一產,使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對如今的連江而言,共同富裕化為“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近年來,連江多維度構建“致富導圖”,突出地方特色,全力打造“海連江”區域公共品牌,全速推進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國際水產品交易基地和福州現代物流城建設,致力搭建“買全球、賣全球”的水產品交易平台,並積極建立水產品分類價格圖,發布鮑魚等漁業價格指數,做大做強“世界漁都”城市IP,讓更多連江優質海洋蛋白“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海連江”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進一步增強海洋經濟主導權、話語權,推動海洋大縣向海洋強縣邁進。

下一步,連江將堅定不移踐行大食物觀,向海進軍,掘金深藍,不斷筑牢“海上糧倉”,讓鄉村全面振興成果“可感”更“可及”。(文/陳陽莉 圖/連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