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夷山上梅鄉:“鄉村振興公司”蹚出共富路

2024年06月19日10:49 |
小字號

時下,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鄉一派欣欣向榮的熱鬧景象,村子裡的好項目越來越多,村集體的干勁越來越足,老百姓們的笑容也愈發燦爛,大家都繞不開一個共同的話題:武夷山上梅振興鄉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鄉村振興公司”)成立了!這意味著上梅鄉朝著以新型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這是武夷山市實施強村富民綜合改革的一項積極探索。今年5月,在上梅鄉黨委的統籌下,由鄉村振興發展中心控股,11個村共同出資的“鄉建公司”正式升級為“鄉村振興公司”,通過構建“黨建帶領、村企聯興、項目聯包、勞務聯派、產業聯推、利益聯結”的“一帶五聯”機制,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先行先試蹚出了一條聯農、帶農、幫農的新路子。

武夷山上梅振興鄉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武夷山上梅振興鄉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盤活家底,破解聚資源難題

上梅鄉為省級生態鄉鎮,全鄉筍竹資源豐富,現有毛竹林面積13.4萬畝,其“八閩珍品”冬筍聞名遐邇,在武夷四寶中獨佔一席,因此,筍竹產業一直是當地村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然而,過去幾年村集體資產閑置、資源浪費、發展方式單一的現象尤為突出,村集體經濟各自為陣、造血不強,外流人口多,無法實現資源聚集,迫使上梅鄉黨委不得不思考破局之策。

“‘黨建體檢’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契機。”上梅鄉黨委書記謝小明激動道。近年來,南平市在農村積極探索“黨建體檢+精准選派+能力提升+資源下沉”模式,對全市1636個村開展全面“體檢”,摸清村級班子運行、各村“土特產”資源和存在突出問題等情況,對閑置資源進行重新規劃利用。

而組建“鄉村振興公司”,正是上梅鄉深化運用“黨建體檢”成果,破解資源“沉睡”難題的創新舉措。

4月30日,南平市委組織部確認開展“鄉村振興公司”試點工作,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基礎條件扎實、積極性高的鄉鎮作為市級試點單位,上梅鄉便在其中。

在鄉一級成立“鄉村振興公司”是一個全新課題,實施起來並非易事。公司成立之初,上梅鄉黨委便成立指導組深入調研,從國資、金融機構等相關單位廣泛征求意見,為公司找定位、把方向、立規章。指導鄉村振興公司組織開展筍竹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和竹山流轉、撂荒地整治、造林綠化、景觀打造等重點領域業務服務。

整治和管護撂荒地和耕地恢復197畝,確保耕地有效種植。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整治和管護撂荒地和耕地恢復197畝,確保耕地有效種植。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在運營過程中,鄉黨委既為“鄉村振興公司”搭平台,也為“鄉村振興公司”成長立規矩。內控、外管同步發力,出台規范管理指導意見,建立“負面清單”制度,明確不得投資經營存在安全隱患、環境污染、違法用地等情形的項目,劃出了資金不得移作他用、不得為任何組織和個人提供擔保等紅線。

通過政府把方向,可以有效把控項目風險、提高建設效率、增加村財收入、實現降本增效。截至目前,公司已承接工程項目18個,項目總金額313.92萬元,項目利潤81.6萬元,利潤率達26%,帶動村財增收30萬元,帶富成效明顯。全鄉1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370余萬元,同比增長8%。

“‘鄉村振興公司’打破了村域限制,能夠更好地整合各村碎片化、低效化資源,通過強弱抱團、聯通企業等模式,11個村擰成一股繩,平等聯合、共同受益,解決了經濟收入不平衡的問題,為武夷山市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鄉村力量!”公司執行董事江施興信心滿滿。

抱團取暖,探索市場化路徑

“要使‘鄉村振興公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兩條腿走路,一個是政策性傾斜為企業持續‘輸血’,一個是市場化運作讓企業自主‘造血’,二者缺一不可。”武夷山市委組織部部長黃明喬介紹。

一方面,將政府分配的一些綠化養護、資源管護等政策性項目持續推進。另一方面,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化運營改革為途徑,推動農戶資產與社會資本有機銜接融合,增強企業內生動力。

村村成股東,村村有分紅。上梅鄉立足筍竹特色產業,創新“鄉村振興公司+森林生態銀行”機制,打造“一村一平台、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的“三個一”林業股份合作經營模式,通過整合分散的竹林資源,將利潤分成輻射到各村,搭建起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轉化新平台。

通過流轉毛竹山,打造600畝高產筍用林示范地,引入社會資本進行管護經營,有效解決了毛竹山“失管、難管、效益低”等問題,帶動竹林效益由每年每畝200元增至550元以上,實現增收50余萬元,帶動竹農年增收1萬元。 同時,策劃籌備“上梅筍宴”餐飲店,迎合市場需求打造以筍為主題的特色中餐廳,做好“竹+”文章,拓寬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公司+森林生態銀行”示范點。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鄉村振興公司+森林生態銀行”示范點。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上梅鄉黨委必須發揮好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鄉村振興公司’與村企、村與村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架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謝小明說。

通過“鄉村振興公司+村企”模式,上梅鄉黨委為村企搭建業務平台,將鄉村現有閑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盤活,通過統一規劃、提升和改造,把點狀閑散資源串聯成線、包裝成塊,打造成優質資源包,統一管理、統一招商,做到優質項目聯動開發、共同建設,最終實現收益共享。

目前,公司已盤活閑置的一座小學,引進燈籠廠﹔積極組織村企流轉閑置房屋,特別是協商推進以房票形式流轉,打包招商引資。

帶動就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長期在城裡做家政清潔,家裡也顧及不了,自從‘鄉村振興公司’成立,我們村的‘帶創共富中心’可熱鬧了,每天忙著給我們派工單,既能在家門口工作,又能確保每天有一二百塊錢的穩定收入,以前真的是不敢想。”上梅鄉荷墩村村民余文妹一臉喜悅地分享著她的“新工作”。

上梅鄉地處武夷山市東部,山高林密,群峰環繞,長期以來存在著就業信息不對稱、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口外流嚴重的問題。通過“黨建體檢”,上梅鄉黨委摸清各村閑置人力資源的分布情況,充分挖掘有工作意願的工匠等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為鼓勵村民靈活就業,上梅鄉堅持把“三鄉人”作為支撐鄉村產業、鄉村治理發展的第一資源,建立“鄉村振興公司+村帶創共富中心”機制,探索推行“帶創共富中心下單—鄉村振興公司派單—勞務人員接單”的市場化勞務運作模式,圍繞產業和用工的新時代新需求,對全鄉勞動力進行“台賬清單式”管理,建立工匠數據庫。

流轉管護荷墩村1號風景道沿線農田,打造農業景觀。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流轉管護荷墩村1號風景道沿線農田,打造農業景觀。武夷山市上梅鄉供圖

目前,已登記在冊的工人有281名,帶動工匠增收95萬元,共吸引村民就業400余人,帶動村民就業增收300余萬元,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和更穩定的就業機會。

“鄉村振興公司”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如何聚人才之力,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讓公司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

上梅鄉聚力整合村級致富帶頭人、科技特派員等優秀鄉土人才資源,先后舉辦紅色夜校、田間課堂等活動,累計開展生產施工、農事技能等職業培訓9期,培訓500余人次,大幅度提升就業人員業務素質,努力將“農民工”培養為“產業工”,推動“低廉勞動力”向“專業技術工”轉變,實現送項目到村、送人才到企、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帶動村民就地勞動就業,吸引人才回流鄉村干事創業、反哺家鄉。

在武夷山市,像上梅鄉這樣的“鄉村振興公司”正多點開花,“農民增收、集體創收、企業受益”的美好願景正慢慢實現。下一步,武夷山市將依托“鄉村振興公司”平台優勢,實現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有機統一,促進村集體經濟向產業型、服務型、混合型等內涵式發展,讓農村群眾享受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成果。(陳夢凡)

(責編:吳舟、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