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百姓的“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 廈門同安“四好農村路”助力鄉村振興

“百姓因路而富、產業因路而興……”
7月4日,在廈門市交通運輸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近期一則關於“四好農村路”帶動當地“農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消息,該局副局長、二級巡視員任國岩感慨不已,“四好農村路”不僅改善了廈門島外農村的出行環境,還有效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這條“四好農村路”正是廈門市同安區縣道438。因通往竹壩農場的一段路提升改造后,上門收購蔬菜的大貨車能夠直接開到農場合作社,使得合作社年營業額翻了十倍,“由提升改造前不足600萬元上升至最高時的6000多萬元。”
同安西洋村進村公路。陳捷攝
“隨著這條縣道路面拓寬等全面改造提升,當地農作物、果蔬的運輸便利性大大提高了。”同安區住建和交通局三級調研員葉藝武介紹,2021年開始改造提升同安區縣道438,同步拓寬、提升機耕道、周邊村道,實現讓載貨大卡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解決了農場等農產品運輸的“最后一公裡”難題——此前,車輛隻能停在距合作社一公裡多的主干道,等候村民用推車等簡易運輸工具將農產品、果蔬等運來后再裝載,“費時費力費人工”,也成為制約當地農村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其實,這是同安區乃至廈門市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把交通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一個縮影。
同安區“四好農村路”(省道S507“交通一家親”愛心驛站段)。夏海濱攝
“高質量建設‘四好農村路’是推進鄉村振興、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廈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陳柳毅介紹,全市交通運輸部門始終秉持“修一條路、造一片景、惠一方百姓”的目標建設“四好農村路”,目前已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融入地域景觀和文化特色,打造出一條條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的“致富路、幸福路、連心路、振興路”。
以“‘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同安區為例,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該區不僅通過“四好農村路”帶動多種產業發展,還致力於通過道路把村民居住點、風景旅游地和歷史文化資源等重要節點有效串聯起來,積極打造一批生態旅游路、農民增收路、安全舒心路,為實現“客流到鄉村去、鄉村農產品走出來”創造了有利條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同安“四好農村路”軍營村進村路。陳捷攝
例如,作為同安區“四好農村路”示范路,該區的山區公路東枧線是通往轄區蓮花鎮軍營村高山黨校的必經之路,市區兩級交通建設部門以“紅色+旅游+生態+科技+便民”為特色進行道路打造。
即,在沿線增設多處石刻景觀,通過“初心使命館”“閩山閩水物華新”、“黨建引領‘四好農村路’發展”等標語,打造出一條紅色旅游路﹔因地制宜進行花化彩化提升,充分利用道路護欄外側的空地和部分土路肩,優選品種和規格種植1400多棵三角梅,使市花與沿線的綠樹青山交相映襯,打造出一條綠色生態路﹔增設多套太陽能蓄能的自發光超視距轉彎預警系統、急轉彎警示標志、彎道導向標志和太陽能發光警示立柱,並通過AI路巡小站科技賦能,自動識別路面坑槽病害與洒落物隱患,打造出一條智慧科技路﹔將舊公路養護站道班房翻建成上陵“交通一家親”愛心驛站,配備休息桌椅、燒水壺、應急藥品、手機充電器等,方便和服務過往群眾,打造出一條便民愛心路。
數據顯示,“四好農村路”提出十年來,同安區農村公路管養裡程從428.65公裡增至785.26公裡﹔在全市率先實施國省縣道通行政村主干道亮燈工程,已有49條路燈線路及1個智慧路燈管控中心工程投入使用,亮燈裡程198公裡﹔目前全區所有村(居)100%通水泥路、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農村實現100%通公交、100%物流上門。
同安農村道路亮燈工程解決夜間照明“最后一公裡”。同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區2020年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績獲得第四批“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稱號,今年則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葉藝武介紹,這得益於該區在“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敢於創新,率先實施一系列“建管養”新模式,如以“一把掃把掃到底”為抓手,創新農村公路養護機制﹔以“快遞公交”為突破,解決農村快遞配送難點……
接下來,同安區將堅持“一村一特色”原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找准農村公路的薄弱點,全面推進農村公路路網、橋梁、安防、路燈等涉農村公路建設,繼續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今年計劃打造一至兩條高標准示范路並申報全省最美公路,“以創建來帶動全區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進一步提檔升級”﹔持續推廣“公交快遞”模式,進一步對接郵政等快遞企業,進一步打通山區和城區物流堵點,打造一張通往北部山區的暢通物流網,助力振興農村經濟。
同安區三秀山村進村公路。夏海濱攝
“真正把四好農村路建成為老百姓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同安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區位居廈門海灣型城市的“灣頂”,是廈門市最大的行政區,也是全市農村公路最多的區域。今后,將一如既往扎實認真開展農村公路各項工作,持續完善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網絡,深化落實“路長制”“一把掃把掃到底”等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農村綜合運輸服務能力,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建設再上新台階,“堅持民生為先、需求導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全區農村路,切實增強轄區群眾在交通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