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守護“解放軍烈士廟”的惠安女曾恨:你舍命護我安全 我守你歲歲年年

“惠女精神”就是不怕艱苦,樂於奉獻,帶有家國情懷,不僅是我們這一輩人,也是新一輩惠安女性的自強表現,更是婦女撐起半邊天的真實寫照。
——惠安崇武解放軍烈士廟守護人曾恨
人物名片
曾恨,原名曾阿興,惠安崇武解放軍烈士廟守護人。曾恨堅持幾十年守護英雄戰士安眠之地,參與籌建全國唯一的解放軍烈士廟,供奉27位烈士,宣講英雄故事,成為夜以繼日的守護人。2012年1月,曾恨被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榮譽稱號。
你舍命護我安全,我守你歲歲年年。回憶起75年前在惠安崇武海戰中為掩護鄉親們而犧牲的解放軍戰士,現年89歲高齡的曾恨阿婆依然不能釋懷。崇武海岸已不見當年的戰火硝煙,站在海岸邊的解放軍烈士廟門前,曾恨說,戰士們用鮮血換取和平生活,我用余生守護他們的英魂。
年近九旬的曾恨阿婆。杜志鑫攝
難忘恩情 一生守廟
“解放軍是最不怕犧牲的,救災救火救人,他們英勇無畏,把什麼困難都擋在前面。”出生於1935年的曾恨,童年時期隨父母從南洋遷回家鄉惠安崇武生活,親歷戰爭的她對解放軍充滿感激之情。
1949年9月,多架敵機突襲崇武西沙灣畔,為了掩護現場勞作的漁民,在當地駐訓的部分解放軍戰士在敵人的空襲中犧牲。當天,被救群眾和解放軍一起安葬了犧牲的24位烈士,並在烈士墓旁建起一座約10平方米的小屋,裡面安放著烈士們的靈位。對此,曾阿興的父母給她改名為“曾恨”,以表示對戰爭和敵人的憎恨。
自那時起,曾恨到小屋祭拜烈士的習慣從未間斷過。為更好地守護烈士的安息之地,從1993年起,曾恨省吃儉用傾其積蓄,鄉親們也紛紛出力,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於1996年建成解放軍廟,同時將在其他戰斗中犧牲的另外3名解放軍戰士“請”進廟裡,與先前24位烈士一道被民眾尊為“英烈廿七君”,供鄉親們和游人憑吊。曾恨則住在廟右側的小房子裡,日夜守護。
“這些解放軍烈士連一具棺木都沒有,我就想著建一座廟宇,讓這些烈士在風雨俱來時可以遮蔽,這樣能讓鄉親們心裡有些許慰藉。”曾恨表示,籌建這座廟宇的過程十分艱辛曲折,所幸得到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與支持。
時光流逝,這座全國唯一的解放軍烈士廟漸漸聲名遠揚,成為惠安本地的教育實踐基地。2002年8月,被惠安縣委、縣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8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列為紅色教育基地﹔2018年4月,被仰恩大學列為國防教育實踐基地﹔2019年6月,被惠安縣委列為黨員教育基地。
解放軍愛民,為民犧牲﹔惠安女擁軍,難忘軍恩。2012年1月,曾恨也因此被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榮譽稱號。
萬裡尋親 告慰英魂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恨守護這座烈士廟,讓全國四面八方的人前來瞻仰悼念。
“我們惠安女歷來也是不懼艱苦,敢於吃苦耐勞,這點跟解放軍戰士有相同之處。”曾恨說,惠安女的奉獻精神與解放軍的精神有相似之處,在困難面前能夠英勇無畏,甘於奉獻又毫無怨言。
學生瞻仰解放軍烈士紀念碑。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步入老年,曾恨萌發了為解放軍烈士們尋親的想法,惠安女為解放軍烈士尋親的漫長之旅就此展開。
“十幾年前,有一位部隊首長來到解放軍廟,我奶奶提出了為烈士尋親的想法,后來得到了有關部門和熱心人士的幫助,由於她年事已高,身體不便,對外聯系的任務就落到我的頭上。”曾恨的孫子張凱介紹,經過相關部門的查詢認証,得知這些戰士系解放軍某兵團的戰士。
自此,張凱先后奔赴山東、安徽、江西等地,與當地的軍人事務管理單位進行烈士信息對接與核實,參與尋親消息的傳播。目前,在惠安縣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協調下,曾恨及孫子張凱已經為6位烈士尋找到了親人。
張凱(右)到山東平原縣核對烈士信息。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幫烈士們尋親,是為了讓他們得到親人的悼念。當初他們來到這裡守護一方平安,沒有親人在身旁,現在就是希望他們的親人知道他們在這裡,能夠來到這裡探望。”曾恨說。
值得一提的是,張凱說,奶奶年輕時也是參與惠女水庫建設中的一員,從小就不怕吃苦。在為烈士尋親中碰到的種種困難,她都從未退縮,這不僅僅是對解放軍烈士的感激之情,更是惠安女勤勞質朴、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
烈士紀念館登記了解放軍廟供奉的27名烈士名錄,圖為張凱陪奶奶重溫烈士名單。杜志鑫攝
“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傳承,弘揚烈士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就像傳承我們的‘惠女精神’,要讓更多的人銘記歷史。”曾恨說,沒有解放軍戰士們,就沒有今天的安定生活,自己不遺余力地宣傳弘揚英烈精神,就是希望年輕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她將繼續為其余的烈士尋親,照亮烈士“回家”路。(林杰 杜志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