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長樂:傳承“能拼會贏”精神  逐夢深藍再出發

2024年07月16日10:10 |
小字號

2005年,國務院批准將每年7月11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今年7月11日是我國第20個航海日暨紀念鄭和下西洋619周年紀念日。

福州濱海新城森林城市景觀帶(沿海防護林)。趙馬峰攝

福州濱海新城森林城市景觀帶(沿海防護林)。趙馬峰攝

長樂,別稱“吳航”。600多年前,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在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如今,吳航兒女仍穿梭在翻涌起伏的浪花間,向著波瀾壯闊的遠方破浪前行,奮力書寫逐夢深藍的全新篇章。

“七下西洋”

航海外交走向更高

長樂位於福建最大河流閩江口的南岸,一面背山,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近百公裡。這裡水陸交通便利,各類物產豐富,並且有造船和航海的悠久傳統。

在鄭和下西洋的航程中,長樂有著重要的地位: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在長樂太平港候風放洋﹔鄭和艦隊的許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鄭和艦隊在太平港休整期間,船上的火器、弓弩、刀牌等兵器多由福建都司轄下的3個“成造軍火器局”提供﹔大批福建人隨鄭和出使遠航,有些人留居東南亞各地,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南洋……

聳立在閩江邊的鄭和石雕像。姜亮攝

聳立在閩江邊的鄭和石雕像。姜亮攝

風起閩江太平港,潮接西洋萬裡航。鄭和下西洋在長樂啟程,既奠定了長樂這塊造船航海老基地的歷史地位,也是長樂應該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此后,沿著鄭和的“足跡”,越來越多的長樂人渡海創業,開闊了商業視野,增強了海洋經濟意識。長樂也成為福州對外商業貿易的門戶。

“能拼會贏”

海洋文化代代相傳

如今,屹立於長樂鄭和公園的聖壽寶塔巍峨依舊,曾經的航標塔見証著長樂人“大愛開明、能拼會贏”的闖勁、沖勁。

猴嶼鄉全景。姜亮攝

猴嶼鄉全景。姜亮攝

晚清時期,長樂出現了“下南洋”移民潮。以猴嶼鄉為例,新中國成立前,猴嶼已形成了番客群體。早年闖蕩海外的老一輩華僑刻苦耐勞,憑借剪刀、理發刀、菜刀、瓦刀“四把刀”白手起家,漸漸讓經營的理發店、裁縫店、飯店餐館、建筑業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書寫了一代華僑的艱辛創業史。

新中國成立后,更多長樂人沿江向海,走向世界。如今,老華僑的“四把刀”向“三師”——醫師、律師、工程師,以及“三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轉變,步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恆申集團生產車間。恆申集團供圖

恆申集團車間。恆申集團供圖

與此同時,在海洋文化的哺育下,長樂人胸懷廣闊,志存高遠,將產業延伸至海外,做起全球貿易。

從“做一根尼龍繩”起步,長樂人陳建龍帶領著恆申集團堅守實業三十載,揚帆世界,開啟了跨國收購之旅。收購福邦特,掌握全球己內酰胺話語權﹔收購液空,實現氣體原料自主生產﹔收購安科羅,進軍高端工程塑料……三次跨國收購,讓恆申集團穩坐全球己內酰胺行業龍頭之位。

恆申集團走向全球,是長樂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縮影。進入新時代,立足新起點,長樂又成為福州“東進南下 沿江向海”的前沿陣地,一座崛起的新城仍將續寫著依海而興的壯麗詩篇。

憑海臨風

海洋產業“未來可期”

憑海臨風,借風起勢,“雙碳”背景下,作為主力軍的風電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據了解,鬆下鎮受台灣海峽“狹管效應”影響,可利用的風能資源極為豐富。2017年,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正式啟動項目用海審批等前期工作,項目共規劃有A-H八個區(其中H區屬平潭海域)。

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場項目。鬆下鎮供圖

純白如風帆,矗立如巨人,經過幾年建設,如今,一座座海上風機已“沐風”而動,太平洋的風正在被長樂轉化為新的能源與能量。

風從海上來,揚帆正當時,這些年,和風電產業一同成長的還有港口物流業。

近日,福州港鬆下港區山前作業區17號泊位工程13個碼頭主體沉箱預制工作完工。據介紹,該工程是福州絲路海港城重點項目,投資5.1億元,新建1個5萬噸級通用泊位以及相應配套設施,預計2025年3月底完工。

20萬噸級散貨船“礦石希望”號外輪順利靠泊鬆下港區牛頭灣作業區12#泊位(資料圖)

20萬噸級散貨船“礦石希望”號外輪靠泊鬆下港區牛頭灣作業區12#泊位。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福州港鬆下港區牛頭灣作業區位於鬆下鎮首祉村,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和國家首批進口糧食指定口岸之一,也是福州新區唯一的深水碼頭,是福建省單體最大散貨吞吐量、糧食進出碼頭。碼頭現已建成6個泊位,2023年實現吞吐量3013萬噸,規劃建設14個深水泊位,總吞吐能力可達1億噸。

為了探索深藍經濟,長樂全力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總投資超320億元15個海洋經濟重點項目。2023年,長樂區13家企業上榜福州市海洋經濟重點企業名單,涵蓋水產品加工、涉海設備制造、海洋電力、海洋信息服務、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旅游6個行業。(高晶晶 林倩)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