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快速定位瑕疵 高效中轉物料 實時監測耗材

生產車間裡的智造妙招(經濟聚焦·訪智能制造 解行業痛點)

記者 王崟欣 姜曉丹 原韜雄
2024年07月17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智能制造是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有效途徑,對於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打造智慧供應鏈,加快發展裝備、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今起,本版推出“訪智能制造 解行業痛點”系列報道,展現各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探索。

——編 者

 

一個紡織車間內,一台經編機上有近3萬根比頭發絲還細的紗線,上千台經編機就是數千萬根紗線。如何快速定位瑕疵點?

一個電器車間內,原材料種類多、體積大,靠人工搬運、放置,效率不高還容易出錯。如何高效中轉?

一個汽車變速器車間內,用於切削作業的刀具有600余種2000余把,每把刀具的壽命從幾小時到幾百小時不等。如何確保刀具處於正常作業狀態?

如今,這些行業痛點與難題,借助智能制造的妙招,正一一得到化解。

福建晉江紡織企業——

在數千萬根紗線中找到瑕疵點

“4號機台異常,請前往查看。”在位於福建泉州晉江市的華宇織造有限公司智能車間,工人聽到系統自動提示后,迅速來到指定機台查看。不到2分鐘,設備恢復正常運轉。

放眼車間,上千台經編機快速運行,每台經編機上都安裝了十幾個工業級高清攝像頭。車間中央的數字大屏上,每台設備的運行狀態實時顯示。

“斷紗、瑕疵直接影響產品質量。以前,隻要機器開始作業,每台設備前都要確保有1名工人,通過肉眼在近3萬根紗線中不斷尋找瑕疵點,不但費時費力,也很難保証效果。”華宇織造相關負責人蘇成喻說。

斷紗、瑕疵的快速定位不隻困擾華宇織造,更是紡織行業的普遍痛點。想改造卻缺少借鑒,怎麼辦?

缺方向,晉江市工信局工作人員上門指導﹔缺技術,晉江引進高校與企業開展合作……經過4年反復試驗,智能化視覺檢測系統成功落地。

蘇成喻介紹,通過高清攝像頭進行圖像抓取、算法識別、后台圖像分析,哪台設備的第幾根紗線出現瑕疵,系統能夠自動定位、巧妙識別,效率遠勝肉眼判別。工人隻需要根據指令趕到機器前處理即可,整個車間每個班次隻需要3名工人值守。

如今,從生產端的視覺檢測、自動找布、自動排產系統,到自動倉儲和自動物流配送系統,華宇織造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據介紹,經編機的台運轉效率從70%提高至85%,產品研制周期從平均30天縮減到15天,產品不良率和設備能耗也大幅降低。

2015年,泉州啟動智能制造推進工作,明確提出將發展智能制造作為加快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動智能場景、智能工廠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建設行業領先、覆蓋企業生產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截至目前,泉州累計推廣應用自動化產線1000多條,企業生產效率提高50%,全市23家企業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相關項目、46家企業獲評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場景。

廣東廣州電器企業——

為每批原材料自動貼上“身份証”

走進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廣東廣州工廠生產車間,工業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作業。“每一批原材料進入生產線前,都會被自動貼上類似身份証的條形碼,通過高空物流運輸系統軌道,運送到生產線上的指定位置,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工廠工程部部長孫惠海說。

據介紹,工廠最初對單個設備或流程進行自動化改造時,由於各環節沒有打通,效率提升有限。打通生產環節,進一步提高物料中轉效率,成為企業的現實需求。

現在,工廠引入自動輸送線、自動化立體庫、自動導引運輸車等一系列物流設備,對每一個工件、每一項流程自動掃碼、生成數據。產品組裝完成后,搬運機器人進行搬運,有效提升了物流作業的安全性和准確性。系統還能對物流數據進行採集、處理、分析,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物聯網、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技術的融合應用,讓物流管理運作更加高效、准確、靈活。”孫惠海說。最近,他正忙著布置新的產線,“我們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在系統上模擬運轉產線的工作場景,模擬到最佳狀態再投產。”

走出車間,記者跟著孫惠海來到監控室,隻見數字大屏上的各項生產數據實時更新。“廠區內布有約5000個傳感器,不僅能充分調配使用資源,還能實時發出警報、減少隱患。”工廠計劃物流部相關負責人呂柱慰說。

近年來,廣州積極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示范項目培育工作,鼓勵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率先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已培育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

目前,廣州市有3個全球“燈塔工廠”,7家企業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任務單位,28個場景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優秀場景,還打造了國家級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陝西西安汽車變速器企業——

對每把加工刀具時時刻刻做“體檢”

陝西西安高新區,在汽車變速器企業法士特高智新工廠的數據分析室,工程師龍彬輕敲鍵盤,就可以查看所有設備的運行情況。龍彬介紹:“就拿加工刀具等耗材的磨損來說,以前主要靠一線工人預估刀具進行多少次生產后就得更換。有時不准確,等出現廢件才更換刀具,不僅造成原料浪費,還會耽誤生產進度。”

現在,通過智能化改造,系統可以對每一把加工刀具時時刻刻做“體檢”。“我們在每把刀具上都安裝了傳感器,刀具使用壽命殆盡時,系統會向現場工人發出提醒。”法士特高智新公司總經理趙建林說,“機床主軸的負載電流大小就像‘心電圖’,我們對這些電流數據進行收集分析,通過不同特征可以對刀具‘望聞問切’,簡直太精妙了。”

通過系統智能算法,刀具的使用壽命可以實現精確預估。“這樣我們就能在保証加工質量的同時,將刀具使用率發揮至最大,另外也能確保黑燈生產不會因刀具壽命受到影響,讓產線的質量、成本、效率均處於最佳狀態。”趙建林說。

大到廠區環境的溫度、噪聲等數據,小到每一把刀具的壽命數據,工廠產線上的傳感器源源不斷將各項數據匯集到“智能大腦”中,每秒採集數據達10萬條以上。趙建林介紹,相比傳統制造模式,法士特高智新工廠通過數字孿生、萬物互聯、智能決策等技術,實現生產效率提升80%,能耗下降20%,產品交付周期縮短30%,人均產值提升5.2倍。

近年來,西安市大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出台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兩化融合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等。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培育32個工業互聯網平台,28個企業工業互聯網項目獲得工信部試點示范認定。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7日 第 10 版)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