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改革無止境 變化在身邊(代表之聲)

2024年07月18日09: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河北邯鄲市復興區沁河源景區,騎行愛好者在騎行。

聶長青攝

圖②:河南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君河灣小學,暑期托管班的學生在跳繩。

李衛超攝

圖③:安徽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五十墩社區文化廣場,村民在看戲曲演出。

陳三虎攝

圖④: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寧馨社區政務便民服務站,工作人員幫居民辦業務。

王 正攝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科技體制改革賦能創新,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利,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步履鏗鏘……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回應人民新期盼、滿足群眾新需求,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採訪了6名基層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話改革發展、談變化感受。

——編 者

 

吉林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代表

科技點亮智慧農業

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了科技進步,改變了種地方式。合作社內的氣象監測站等智能化配套設施,通過衛星遙感等技術,讓土地的濕度、溫度、光照等數據在智慧大屏上一目了然,我和鄉親們可以根據不同地塊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無人機“飛防”作業,效率大幅提升。

近年來,科技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各地區各部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作為一名返鄉帶領鄉親種田的80后新農人,我見証了科技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比如,過去秋收時純靠人力,一公頃地至少要花20天時間。而現在,同樣的工作量,兩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效率躍升的背后,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機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力。

科技創新已經融入到農業的方方面面。從天上飛的無人機,到田間跑的無人駕駛拖拉機、智能免耕播種機,再到埋在地下的新品種玉米種子,都體現著科技創新的成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支撐與保障。

更令人欣喜的是,農民對於科技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一開始,許多農民覺得種地還是用老法子靠譜。等到秋天測產時,合作社土地比傳統種植模式高出三成的產量徹底打動了鄉親們。越來越多村民積極學習了解現代農業模式,學科技、奔豐收、求高產。

如今,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達到了158戶。合作社服務帶動周邊9個村、8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未來,我將繼續關注新型農機具等領域,推動科技成果走進田間,帶動鄉親種好地、多打糧。

(記者門杰偉採訪整理)

 

甘肅古浪縣大靖鎮三台村黨支部書記李光霞代表

群眾辦事更便利

作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村級便民服務站連著民生。我居住的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三台村,距離縣城70多公裡,以前,群眾辦事經常要往縣城跑,且程序繁瑣。以申請臨時救助為例,先要在村裡開証明,然后到鎮上民政部門蓋章,最終送到縣裡審核,坐車單程要花一個多小時,耗時又費力。

隨著政務服務改革和便民服務推進,村民告別了“多處跑”,隻需在村裡填寫申請表,補助就能打到社保賬戶上。如今,諸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村中辦”,涵蓋老齡補貼、計生服務等36項,其中宅基地申報、危房改造申報等11項事項可即時辦。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關系群眾切身利益。近些年,這些事項可以實現線上辦理,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在指尖完成。針對智能手機操作不熟練的老人,村委會還組織志願者提供上門服務、幫代辦服務等。

三台村是脫貧村,去年甘肅上線了“一鍵報貧”系統,存在返貧風險的群眾隻需用手機掃碼申報,鎮村干部便會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入戶核查,並及時制定落實“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外出務工人員的勞務補助和交通補貼,也能通過網上傳送資料等形式,實現快速辦結。

避免群眾“往返跑”,各項惠農補貼、種養殖保險等事項,縣鄉統一制定了辦事“路線圖”,一次性告知申報材料、辦理流程及辦理時限等,提高了辦事效率。

基層事項網申網辦、辦事指南清晰易懂,重復性工作大大減少,我也能有更多時間投入到鄉村發展及其他為民事項中。今年,我們打算把村裡的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起來,進一步便利群眾生活、加快農產品外銷步伐,不斷提升村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記者趙帥杰採訪整理)

 

雲南曲靖市第二小學校長李青霖代表

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從事義務教育工作多年,如何推進教育改革,讓更多孩子“上好學”是我關注的問題。

我在曲靖市師宗縣高良鄉納非完小調研時發現,如今,偏遠學校也有了不錯的教學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地方實現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過,這兩年也面臨新挑戰:二孩集中入學,如何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2023年,我所在的曲靖市第二小學與曲靖市麒麟區、沾益區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通過集團化辦學、開辦分校的方式,做大優質教育資源。去年,我們學校三個校區招收新生超過2000人,讓更多家庭得以就近“上好學”。有學生家長說:“沒想到,我們也可以讀‘名校’了。”近期,我調研發現,越來越多地方通過集團化辦學等方式,讓更多孩子得以“上好學”。

要想讓分校盡快對標“名校”,最管用的就是將優秀管理團隊、骨干教師選派到各校區擔任負責人,最關鍵的就是統一管理和教學標准。我們堅持統一管理和指導各校區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讓“上好學”名副其實。

“上好學”不僅是上個好學校、有個高分數。曲靖市第二小學申報成為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校之一。我們更新教育理念,通過數字化方式提高教學效率,著力加強科學教育,深化青少年讀書行動,讓學生不僅學好知識,也打好體質基礎、智力基礎、美育基礎。通過完善評價標准,引導孩子全面發展,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筑牢根基。一開始,有家長抱怨“學生回家作業太少”,如今,越來越多家長認同學習好是好學生,唱歌好、跑得快也是好學生,特別是養成愛讀書等好習慣,能夠讓孩子一生受益。

與此同時,我們將“特色思政”貫穿育人始終,在語文等學科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還通過主題班會等活動,引導學生向上向善。

(記者楊文明採訪整理)

 

浙江永康市民營企業一線職工黃美媚代表

綠色鋪就共富之路

盛夏時節的浙江,山水明秀、生機盎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一名來自浙江基層的代表,我也在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家鄉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不斷努力。

我的家鄉浙江永康,被譽為“中國五金之都”。舟山鎮是永康水源保護區,在工業經濟發達的永康,它是全市唯一一個不能發展工業的鄉鎮。

在走訪調研中,不少舟山鎮群眾向我反映:保護水源的同時,能不能增加致富渠道,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鄉鎮既要好生態,群眾的口袋也要鼓起來。履職調研中,我了解到,在永康總部中心,活躍著很多家電商企業,電商+本地制造商+第三方服務平台的優勢和服務模式,培育出了縣級千億元電商零售市場,這些電商的主力軍都是年輕人。

能不能把這些年輕人和舟山鎮的綠色發展連接起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舟山鎮發展起了無污染的手工業,引導年輕的優秀企業負責人在舟山落地了“同舟共富工坊”,旨在攜手共同富裕,守好秀水舟山。

“同舟共富工坊”的成立,為全鎮提供了“15分鐘就業圈”,工坊開工不到一個月,就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60后、70后返鄉就業,手腳快更年輕的村民計件工資一個月能有5000多元。村民們既能掙錢還能兼顧家裡的農活,都很開心。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鋪就共富之路,也成為村民的幸福底色。就這樣,通過60后、70后的勤勞雙手生產出來的手工產品,再經過年輕人的電商直播平台銷往全國。

2023年,“同舟共富工坊”生產的野餐墊銷售收入達到3600萬元,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記者魏哲哲採訪整理)

 

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林堯代表

推進醫療改革 保障合理用藥

我是一名醫藥領域的研發人員,格外關注醫療體制改革,特別是醫療體制改革和創新投入、配套之間的關聯。

過去,為了收回研發成本,企業往往會將藥品價格定得較高,導致患者難以承擔。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為例,這是全球首個針對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精准靶向治療藥物。2019年,這一藥物在中國獲准上市,讓我國上萬名患者看到了希望。然而,其高達70萬元的單針定價,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患者頭上。經國家醫保目錄談判,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過了50%。目前,醫保報銷后,患者注射諾西那生鈉的費用已從最初的單針70萬元降低至約1萬元。

在醫療體制改革中,得益於帶量採購策略,那些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技術成熟的藥品價格明顯降低。這對於患者和企業而言是雙贏。患者承擔得起,藥品的銷量也在增加。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患者福祉的關懷,也彰顯了醫保體系在促進醫療公平、提高藥品可及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2年7月,福建在全國率先探索藥學服務收費政策,后來,這一做法在全國推廣。這是對醫療體制改革政策的有力配套。對患者而言,該項費用可報銷,對藥師而言,則極大激發了其工作積極性。這項做法使得醫療體制改革不光惠及患者,也讓醫療從業人員共享改革成果。長期看來,也更有利於保障患者的合理用藥,從而節省患者醫療費用的支出,更有利於藥學服務高質量發展。

(記者王崟欣採訪整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代表

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新活力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彰顯著文化自信。作為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鈞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透過千年窯火,更能理解當下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使命。

發展才是最好的傳承。我的父親是一名瓷廠的專業技術員,受父親的影響,我也從一名靠技藝吃飯的手藝人,成為致力於文化傳承的“守藝人”。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探索液化氣燒制技術、摸索升溫曲線操控方法……如今,鈞瓷“窯變”的奧秘正在逐漸被破解,“十窯九不成”的燒制瓶頸被突破,並已研制出銅系青藍釉、銅系金紅釉等新釉色。

鈞瓷藝術正融入日常生活、走進尋常百姓家。大批茶器、香器等被創燒出來,曾經的觀賞器延伸成實用器﹔年輕人返鄉創立工作室,開設直播間﹔各大名窯相繼舉辦各種形式的開窯儀式,提供研學和實習場所,推出沉浸式制瓷體驗……這些傳承與創新,讓更多群眾感受到了華夏民族的傳統和技藝。

在河南禹州市神垕鈞瓷工業文化園,設有代表聯絡站。在這裡可以聽到人民群眾最真實的聲音。通過多方調研,可以了解到不少行業情況。例如,北方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然而,不少歷史名瓷如北方白瓷等陳列在博物館,有群眾建議把它們復制出來,幫它們走出來、活起來,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新活力。再比如,一些陶藝村、陶瓷小鎮等陶瓷創意園區興起,但也帶來一些無序建設等問題。有群眾建議做好開發與保護,著重培養陶藝人才,確保千年窯火生生不息、文化根脈綿延不斷。

(記者張文豪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8日 第 18 版)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