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水利局:強基固本護山海 興水利民惠萬家

楊家溪
穆陽溪
周寧李園水庫
西浦水利風景區
霍童溪
山海寧德、河湖交織,依水而美、逐水而興、因水而利。
治水興水、護水節水,寧德水利鉚足干勁、永不止步。每一次的目標制定、每一項舉措的落實、每一個項目的落地,讓寧德的綠水青山釋放出無窮的潛能,成為利民惠民“寶庫”,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寧德水利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因時而動、因勢而新,積極踐行“三庫+碳庫”生態理念,保護並發揮“水庫”的紐帶作用和“碳庫”的調節作用,守住“糧庫”這一基石,推動綠水青山持續釋放“錢庫”活力,增進人民生態福祉,以水為“筆”,書寫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水潤河山守安瀾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
水安全離不開水供給,近年來,寧德市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謀劃建設閩東全域水網,開發多水源、多通道、跨流域聯合供水網絡,全面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
“閩東大水網工程項目分為蓄水工程、引調水工程和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三大板塊。”寧德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蓄水工程興建水庫攔蓄河水,引水工程實現河流水庫間互聯互通,形成跨流域的大水網,而城鄉供水一體化一系列工程將“同質、同服務”的水送到千家萬戶。
一個個蓄水引調水工程,一批批重點工程和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通過跨區域、跨流域水系連通,構建“三干九支、多源連通”的城鄉供水一體化網絡,有力支撐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放心水”“優質水”“幸福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也是生態系統得以維系的基礎。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解決水安全問題,還要從修復破損的生態入手。長期以來,寧德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以好生態涵養好水源,攜手共護一方碧水。
圍繞全面消滅水土流失斑,遏制新增水土流失這一目標,寧德市積極探索水土保持治理新模式——持續實施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坡耕地整治、以獎代補工程、水土保持生態村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並發放水土保持非柴燃料補助資金,鼓勵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群眾以電或以氣代替柴燃料,切實減少對林木植被的砍伐,有效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
昔日濯濯童山,如今滿眼是綠,這是寧德市的喜人變化。2023年,寧德市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9.39萬畝,全市水土流失率保持逐年下降,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生態環境整體向好態勢持續鞏固,蕉城九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獲評第七批“全國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周寧、屏南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水澤良田筑防線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國的氣候特點和基本水情決定了農業豐產豐收離不開灌溉保障。
七月的蕉城區七都鎮外洋村馬坂灌區,微風拂綠野,稻菽千重浪。
水潤田壟,水利糧豐,這一渠清水來自上游的官昌水庫。
官昌水庫作為寧德市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日供水量達20多萬噸,可保障下游12000多畝農田灌溉用水,為馬坂灌區農田灌溉提供有力支撐,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農田水利,一頭連著國家糧倉,一頭連著百姓生計。多年來,寧德市水利局以水庫和灌區安全運行為重點,補短板、強監管、創亮點,多措並舉筑牢糧食安全水利保障。
望天田變成豐收田,關鍵在農田水利設施跟上來了。
從江河岸畔到廣袤田疇,筑大壩、固堤防、通河渠、建水站,寧德水利建設熱火朝天。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資313億元,建成蕉城官昌中型水庫,以及霞浦大墘裡水庫、柘榮竹家樓水庫、壽寧清渡水庫、西山水庫等4座小型水庫﹔開工建設福安溪尾水庫、福鼎溪頭水庫、霞浦田螺崗水庫等3座中型水庫和壽寧后坑垅、福安茜洋等2座小型水庫﹔福建上白石水利樞紐工程、霞浦吳坑水庫、古田黃田仔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還有7座大中型水庫,57座小型水庫謀劃儲備……江河縱橫交錯,水庫星羅棋布,奔涌的河水沖破首渠閘門,沿著渠道歡暢流淌,汩汩清流流入下游灌區,滋潤著農田。
灌區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但是仍然有一些灌區存在設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為了補齊短板,近年來,寧德市水利部門以灌區節水改造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重點,開展農業節水工作。2020年以來,寧德投入8.53億元開展53.3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3萬畝),投入3716萬元對壽寧斜灘武曲和福安茜安中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1608萬元開展113.44萬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改革后,全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20年的0.548提高到0.558,用水效率持續提升,有效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寧德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藏糧於田”筑千秋基業,水利命脈保糧食安全,市水利局將一如既往,既正視困難、沉著應對,又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
水聚財來惠民生
盛夏,行走在古田縣翠屏湖畔,如詩如畫的景色令人陶醉,四周群山環抱,湖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
“昔日雜亂無章的水域煥然一新,曾經臟亂的河岸線恢復了生機。河湖畔成了居民散步、健身的理想之地,清新的空氣中彌漫著和諧與寧靜。這番美景不僅令人賞心悅目,更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見証,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群眾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寧德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構建市、縣、鄉三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完善制度機制,聚力打造閩東幸福河湖。
立足系統治水,流域一體管理,不斷激發河湖長制“新動能”。發布實施《寧德市總河湖長令》,為維護良好的內河生態環境提供法治保障﹔實行以黨政主要領導為河長的市、縣、鄉三級“雙河長”體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全市河長制會議,帶頭騎乘共享電動單車巡查城區內河,先后深入“五大流域”巡河調研,逐個推動解決重難點問題﹔成立寧德市幸福河湖促進會,實現市、縣全覆蓋﹔全面完成市、縣、鄉三級河長辦“四有”標准化建設,初步形成“一縣一特色”布局。
一張張河湖責任網層層密織,許多河湖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重大轉變,河湖長制工作合力和成效逐年提升,所取得的成效先后獲得3個全國典型案例和4個全省“第一”的榮譽。
與此同時,為保護和修復河流生態,推動水電綠色發展,全市退出162座小水電,退出量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態流量監控物業化管理模式。
古田翠屏湖首個幸福湖、福鼎“十裡桐溪”等品牌效應持續打響,優良的水環境成為當地生態旅游發展的強大引擎。據統計,2022年以來,翠屏湖景區接待游客161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這是寧德市“幸福河湖”建設的一個縮影。
目前,全市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7個、省級水利風景區11個,建成了一批示范幸福河湖樣本,霍童溪入選福建省幸福河湖十大案例﹔福安穆陽溪入圍水利部18條全國第二屆“最美家鄉河”候選河流﹔霍童溪、交溪流域水質始終名列全省前茅,幸福河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閩東水利風景區多,豐富的水資源、良好的水環境也極大推動了旅游發展。在屏南縣龍潭村,文創發展如火如荼,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村民”100多人,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的游客前來打卡﹔在周寧縣禮門鄉陳峭村,綠盈眼底,雲霧繚繞,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讓古村游項目不斷升溫﹔在霍童溪流域,沿線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外表村綠水幽幽、青山含煙,霍童鎮渡口竹筏悠游往來,九都鎮的洋岸坂村荷花盛開,八都鎮溪池村,露營愛好者攜家帶口,呼朋引伴,在這裡放飛心情……
“青山不老春風地,碧水長流幸福源。”寧德市從生態治理到幸福河湖創建,目標不斷升級,路徑不斷優化,內涵不斷豐富。幸福河湖催生“幸福經濟”,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如今,閩東大地上,一項項水利工程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奮進圖景,一條條河流水系滋潤著高品質生活的千姿百態,一張張現代化水網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力量……江河之上,跳動著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蓄勢賦能。
(文/施木蘭 黃楚妍 圖/寧德市水利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