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產業觀察丨逐夢“深藍”,福州963公裡海岸線探新路

李唯一 黃東儀 蘭志飛
2024年07月29日10:5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建功新福建,八閩大地在行動。近日,由福建省委網信辦指導,人民網福建頻道發起“福建‘封面’系列融媒體調研行”活動,聚焦新福建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挖掘福建各地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奮斗故事。這一站,走進福州市,圍繞當地“打造‘萬億之城’,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開展調研。

國家級連江遠洋漁業基地。楊柳州攝

國家級連江遠洋漁業基地。楊柳州攝

一個偌大的全息影像展示廳裡,體驗者可以在“海上福州”身臨其境,沉浸觀賞福州“經略海洋”的盛況。這裡是海洋經濟科創高地,位於福州市鼓樓區。

海洋經濟科創高地圍繞涉海企業技術需求、資金融通、人才引育和數字化轉型方面的需求,既能研發“海洋新基建”、又能孵化“涉海新項目”,立意打造海上福建公共服務平台,扮演著海洋經濟陸上樞紐的角色,輻射福州全市乃至福建全省的涉海企業。

不臨海的鼓樓區打破傳統尋找“海洋能量”,走出了“海上福州”建設獨有的路徑﹔臨海的區域依托先天優勢,更是深挖“海洋潛能”,向“深藍”進軍。

從中心城區鼓樓出發,一路向北走進福州市連江縣,映入眼帘的是“閩投1號”“振漁1號”等深遠海養殖“大國重器”。登上“閩投1號”,發現寬闊的甲板空間可搭載海景客房、海上餐廳、智能會議等艙室,還配備了海水淡化、污水處理設備及光伏電板,讓養殖平台也擁有“三頭六臂”。同心村是連江的鮑魚養殖大村,這裡超過70%的村民養殖鮑魚,2023年共養鮑魚約2300噸,產值超2.2億元。

“振漁1號”。王鍇煌攝

“振漁1號”。王鍇煌攝

早在2018年,福州就在全國率先探索深遠海養殖。從傳統抗風浪能力差、養殖容量受限的內灣網箱養殖,到推動鮑魚、大黃魚等海水養殖業向深遠海、機械化、智能化轉變,不再“看天吃飯”的連江始終在發展現代漁業的道路上走在前列。

這邊,水產養殖熱火朝天﹔那邊,連江縣的“鄰居”馬尾區則把水產加工搞得“紅紅火火”。“福州造”的深加工,有利於進一步提升“藍色經濟”的附加值。

以海鮮為主的“閩菜之王”佛跳牆,對產品的配料要求嚴格。“同一個廚師不同日子的心情好壞,可能會對菜品口味有些許影響。我們解決標准化問題,盡量減少人為因素,把閩菜大師制作佛跳牆的巔峰狀態固定下來,應用到工業化生產中。”在地處閩江入海口的馬尾區,福建海文銘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不愁各類好原料,如今正在探索如何用新辦法把佛跳牆及其考究的制作工藝傳承下來,並申創產品特色化、生產標准化、身份標識化的“福州佛跳牆”區域公共品牌。該公司市場部經理李伐炳表示,希望在行業通行標准和發源地特色風味間找到平衡。

福建海文銘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標准化冷凍佛跳牆生產線。人民網 黃東儀攝

福建海文銘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標准化冷凍佛跳牆生產線。人民網 黃東儀攝

從養殖到加工的產業鏈條,讓“海上福州”的底色更亮。而持續開拓海上發展新空間,則讓“海上福州”走得更遠。

海上風能資源是福州得天獨厚的“藍色礦山”,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出自位於福州福清市的東方電氣風電(福建)有限公司。該機組主機超過800噸,相當於530多輛小汽車的重量,其中單台機組每年可輸出的清潔電能就能達到7200度,可滿足約3萬個家庭一年的正常用電。

海上風電資源開發,離不開技術的保障與創新。在海上風電工程技術領域,入駐福州市高新區的福建永福電力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已擁有262項電力能源領域創新研發成果,其中海上風電智慧防撞系統、海上風電計算工具軟件、環形組合式超大直徑海上風電單樁基礎及其施工工藝等,已被廣泛應用到長樂外海、平潭外海等多個海上風電項目。

長樂外海ABC區1100MW海上風電場工程。福建永福電力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長樂外海ABC區1100MW海上風電場工程。福建永福電力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海上產業欣欣向榮,臨港工業方興未艾。在福州南端,福清市江陰港城經濟區的中景石化有限公司2024年一季度的聚丙烯出口量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是2023年同期的近4倍。

江陰港區是福建省港口發展戰略中“兩集兩散”的集裝箱樞紐港,現已建成9個集裝箱碼頭。走進江陰港區,可見福州市閩侯縣東南汽車城最新生產的一批汽車“列隊”停靠、等待出海。其中,南部港口商貿物流區重點發展國際航運物流、整車及零配件進出口貿易等,為省內車企開辟了一條“本省造、本省出”的高效物流通道。

江陰港城經濟區的集裝箱碼頭。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江陰港城經濟區的集裝箱碼頭。江陰港城經濟區供圖

1994年6月12日,《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正式出台。30年來,“海上福州”以科技為風帆,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方式,依托963公裡大陸海岸線,持續向海探新路、發力新賽道,解鎖“藍色經濟”新動能。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