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古田:念好“林”字訣 邁向“綠富美”

寧德市古田縣是福建省重點林區縣,山多林密是一大特色和優勢。多年來,該縣深入踐行“三庫+碳庫”生態理念,強化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大力推進城鄉綠化美化,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落實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共譜護林“協奏曲”
古田縣國有林場工作人員使用無人機開展空中巡林。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古田縣森林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守護好“綠色屏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鳳埔是古田縣最“綠”的鄉鎮,全鄉林地27.3萬畝,森林覆蓋率80.98%。入夏以來,高溫少雨天氣較多,森林防火不容鬆懈。為此,鳳埔鄉林場場長鄭啟輝帶領護林員,認真開展各自分管林區的巡林工作。
巡林前,鄭啟輝打開護林員專用手機軟件,如此,走過的巡山軌跡都能實時記錄,遇到林地安全隱患也能即時定位、快速上報。他說:“智慧化應用操作起來簡單高效,為護林員履職盡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古田,像鄭啟輝這樣的基層護林員共有357名。近年來,該縣切實增強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持續完善縣、鄉、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依托林長制智慧管理平台,加快推進森林資源管理網格化全覆蓋管理,構建齊抓共管新模式。
古田縣林業局與法院、檢察院、公安局聯合建立林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形成森林資源保護合力,提高林業執法效率,切實維護林農合法權益和林區安全穩定。
為延伸森林保護警務力量,古田縣公安局深入推進“林長+生態警長”機制,創新“智慧生態警務”,空中採用警用無人機布建“智能天網”,地面以“步巡+車巡”形式深入林區開展巡護工作,實現“警長吹哨、部門報到”。
古田國有林場轄區分為水庫片區和黃田片區,總面積7.91萬畝,覆蓋多個鎮村。去年以來,通過實施森林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項目,引進視頻監控系統與無人機,除了輔助巡林,還可實現雲廣播、熱感應等多個功能,顯著提高巡林護林質效。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也是森林資源的瑰寶。古田縣現共有古樹889株。為加強古樹保護管理,該縣開展“百名林長聯系百棵古樹”工作,抓緊抓實古樹日常養護工作,確保古樹名木“日有所護,老有所養”。
為向社會傳遞古田迎八方俊才、攬天下英才的熱情和決心,古田縣建設全市首個“人才林”,佔地面積36畝,分青年林、翠屏林、昆山林、聚才林4個林區,供新入職、新提拔的公職人員和各領域引進人才認種認養樹苗。
古田縣還與屏南縣、閩清縣開展林業行政執法聯防聯控合作,簽訂《林業行政執法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備忘錄》,通過創新開展毗鄰縣協作執法方式,解決涉及毗鄰縣的林業行政執法難題。
生態林業“富口袋”
安發(古田)生態科技園林下種植基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古田縣立足林業資源稟賦,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資源,積極探索林果、林藥、林菌、林花等森林復合經營模式,推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大暑時節,閩江黃田段雙坑庫區周邊的綠竹林郁郁蔥蔥,連片馬蹄筍破土而出,出筍期長達七個多月,正處於採挖高峰。由於天氣炎熱,農戶往往在深夜時分進入茂林尋筍,多的一天能採挖上千斤。
黃田鎮是中國地理標志証明商標農產品——“黃田馬蹄筍”的原產地,該鎮地處閩江中游北岸海拔200米以下的坡地,氣候溫和濕潤,為馬蹄筍生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環境。目前,全鎮馬蹄筍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產量近6萬噸,年產值5億元。
近年來,黃田鎮著力推動馬蹄筍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建設馬蹄筍加工基地一期、二期項目,先后培育九龍江、百家宴、萬竹盈等馬蹄筍精深加工企業、合作社共13家,有效帶動種植、加工、儲藏、保鮮、運輸等產業發展。同時,塑造馬蹄筍數字IP形象,加強馬蹄筍文創產品開發,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古田縣現有竹林面積24.1萬多公頃,為育好、用好、做活“一根竹”,全縣上下以入選省級現代竹業重點縣為契機,推進竹林速生豐產和林區道路新修建設,扶持福建斑竹竹制品有限公司、古田縣盛源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竹加工企業,進一步延長竹產業鏈、提升竹價值鏈。
林下“掘金”,不僅美了生態,也富了涉林企業、林農。在吉巷鄉坂中村的安發(古田)生態科技園,林下種植基地的紫蘇、白英、牛膝、靈芝等中草藥長勢良好,與碧澄的翠屏湖構成一幅綠水青山生態圖景。
據了解,安發(古田)生態科技園佔地面積100多畝,採取林菇、林藥、林草結合的種植模式,實現土地立體種植和多層次利用。其中,林下靈芝種植已實現接種、制作菌筒、種植、嫁接、收集靈芝孢子粉、制作靈芝盆景全產業鏈。
因地制宜發展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林下經濟,為古田縣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的動力。目前,古田縣共有9家較大企業、28個林業新型經營主體從事林下經營,總面積14.9萬畝,年總產值4.96億元。
城鄉暢享“森呼吸”
國家森林鄉村——前洋古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古田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擴綠、興綠、護綠,梯次推進“綠盈鄉村”建設,建成一批省級森林城鎮、森林村庄,擦亮“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福建省森林縣城”生態名片。
香樟、福建山櫻花、紅梅、紫玉蘭……樹種繁多的古田縣翠屏湖苗圃生態主題公園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翠屏湖畔,是寧德市首個省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現有造林綠化、景觀修建、科普宣傳志願者服務、市民參與撫育管理、認種認養五大功能區,2021年以來多次承接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走進鶴塘鎮靈龜村的古田縣公益生態修復示范基地,綠意蔓延、樹木蔥蘢。曾經,這裡的山體因無序採礦而“千瘡百孔”。2022年以來,古田縣法院、檢察院、生態環境局、林業局和鶴塘鎮政府聯合探索環境損害生態修復路徑,由賠償義務人通過異地補植復綠的方式,還青山本來面目。
長期以來,古田縣聚焦優化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環湖、環城等重點區位林相改善和生態景觀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去年,完成2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改善環城、環湖重點區位林相1215畝,造林綠化99135畝,義務植樹55.1萬株,治理水土流失22347畝。
在“三庫+碳庫”生態理念的指引下,古田縣持續開展“一月一觀摩”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品質提升、“十百千萬”人居環境整治和“五個美麗”建設等活動,成功打造7個國家森林鄉村、2個省級森林城鎮、28個省級森林村庄、21個高級版“綠盈鄉村”。
城西街道圍繞“山水田園、菌果飄香”示范線建設,以羅峰村、長嶺村為代表,依托當地自然資源、紅色文化、古村文化等,發展觀光農業,促進村民增收,開啟鄉村新氣象﹔大橋鎮錢厝村山清水秀、綠樹成蔭、花果飄香,通過凝聚鄉賢力量,做好“旅游+”文章,打造全省首個“錢文化”主題景區——錢來山,成為游林、賞花、觀瀑的熱門目的地﹔卓洋鄉前洋村完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制,把傳承千年的古村文化與弘揚生態文化相結合,大力開展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綠化,形成“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房在景中”格局……
古田縣有關負責人表示,全縣上下將推深做實林長制,堅持造林增綠、護林管綠,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堅定不移把踐行“三庫+碳庫”生態理念引向深入,推動經濟“高質量”與生態“高顏值”相得益彰。(文/圖 龔鍵榮 周麗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