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供服務便利、保障新就業群體權益 廈門用心用情關愛新業態勞動者

當前,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就業,形成了去雇主化的新就業形態。如何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如何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近年來,廈門市通過暢通維權渠道、加大職業傷害保障、加強便利場所建設、引入應急救護培訓、探索“零工市場”就業服務等方式,持續完善制度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強化服務保障,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為勞動者創造出更好的發展環境、職業環境。
近日,廈門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中央駐閩、省駐廈及本地主流媒體,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集中採訪活動。兩天時間內,採訪團先后深入走訪12個點位,實地了解、切身感受廈門在全面構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方面的舉措、亮點和成效。
今起,人民網將陸續推出系列報道。本期關注廈門市通過加強便利場所建設、加強應急救護培訓、開展技能培訓服務等,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全面提供服務便利。
8月1日午后,趁著配送間隙,快遞員吳亮亮等三人走進廈門市海滄區坪埕工會愛心驛站歇腳。驛站內開著空調,坐在椅子上,喝著環衛大姐遞來的一碗涼茶,令人頗感舒爽愜意。
去年入選全國總工會“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的坪埕工會愛心驛站,配備了涼茶桶、燒水壺、休息桌椅、應急藥品、微波爐、空調電扇、免費WiFi等服務項目。該驛站自2019年建立以來,面向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開放,就近、就便解決了他們休息、飲水、就餐、避暑和如廁等實際問題,營造了“夏有清涼、冬有溫暖”的共享之家。
“環境舒適,服務暖心。”吳亮亮說,過去,中午或天氣惡劣時難找到地方歇腳休息,隻能將就著在配送車上湊合,如今,廈門市類似這樣的愛心驛站越來越多,給快遞員、騎手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快遞員在坪埕工會愛心驛站歇腳休息。人民網 余乃鎏攝
“攜手工會合作共建愛心驛站,把原來隻用於環衛工人休息的驛站對外開放,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暖心服務。”廈門城建市政建設管理公司工作人員林文琪介紹,坪埕工會愛心驛站依托清潔樓設立,可為環衛工人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內的戶外工作者提供休息與補給支持。目前,該公司共管養21個新業態勞動者休息點,其中有8座工會驛站。為更好地為更多新業態勞動者提供便利,企業除繼續與工會合作共建更多愛心驛站、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外,還計劃將現有8座工會驛站升級改造為24小時開放驛站,讓夜間作業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也能享受服務便利。
其實,海滄坪埕工會愛心驛站是廈門工會部門攜手相關企業、單位為全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服務便利的一個縮影。1日上午,在廈門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思明分中心暨思明區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站,來自湖南的19歲騎手歐陽佳雄送外賣間歇來到這裡稍作休息,“這裡有茶水、空調、網絡、書籍等”,他說,中午休息時間,自己經常路過這裡,累了就進來“補充能量”。
思明區配送騎手前來咨詢入會等事宜。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工作人員介紹,廈門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思明分中心暨思明區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站,是思明區人社部門2023年底聯合區總工會等單位建成的全省首個縣區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中心,覆蓋轄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2.1萬人,除調處化解新業態勞動者勞動糾紛等外,還積極打造職工關愛“新驛站”,2023年以來舉辦公益活動54場,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4800余人次。
其中,除了提供休息落腳點,思明區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站還為轄區騎手、快遞員等“暑期子女看護難”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托管服務,免費照看配送員子女。“解決新就業形態群體后顧之憂,讓他們在廈門更有歸屬感。”服務站負責人李福城介紹,思明區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區網約配送員聯合工會,並連續三年舉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子女暑托班,今年暑托班從7月8日到8月2日舉辦,開設課程包括心理關愛、心理咨詢、美食課、觀影課等,並外聘專業人員向暑托班孩子進行輔導作業和日常管理。
暑托班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子女提供托管服務。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不僅如此,廈門各相關部門也積極為新業態勞動者創設各種便利。今年5月,新建的廈門湖濱北路石亭路口人行天橋通過驗收后正式投用,這座長約40米、寬約4.3米的人行天橋,中間專門設置了0.6米的推車坡道,極大方便騎手和周邊居民的出行。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建設處高級工程師余超介紹,市政園林部門還准備對25座現有人行天橋推車坡道進行改造,通過拓寬推車坡道、更換板材鋪裝、提高坡道防滑性能等舉措,為快遞員、外賣騎手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及市民群眾的非機動車上下通行提供便利。
而在湖裡區綠牌新天地園區,一個名為“鷺尚新鋒·網約車司機小站”日益成為網約車司機們的好去處。8月2日,時近正午,來自福建龍岩的網約車司機盧海木,開車來到小站為車輛充電並順便休息、午餐。“小站配套服務比較完善,有定制15元司機專屬套餐。”他說,近兩年來,廈門為網約車司機開設開放的愛心驛站明顯多了,解決了網約車司機們休息、餐飲、充電等許多實際困難。
“園區良好的充換電環境和配套服務吸引了大量網約車、物流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群體。”綠牌新天地園區黨支部書記陳筱婷介紹,園區是一座電動汽車后市場主題園區,而“鷺尚新鋒·網約車司機小站”是在廈門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委交通運輸工委的指導下,滴滴出行廈門黨支部、綠牌新天地園區黨支部整合園區現有資源,按照交通運輸部頒布的國家一級標准打造而成,功能涵蓋停車、能源補給、休息、餐飲、政務服務、汽車維保等,有力推動了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障服務水平邁上新台階。
加強各種便利場所建設外,廈門近年來還注重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強應急救護培訓、開展技能培訓服務等,全力守護這個群體的健康、提升他們的多方面技能。
開展快遞員應急救護培訓。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今年1月,廈門市紅十字會即聯合郵政管理部門和有關企業,在全省率先成立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流動救護員”隊伍——廈門市快遞和配送騎士紅十字應急救護志願服務隊,優先選擇快遞員、外賣平台配送騎手開展應急救護培訓,以有效提高他們自救、互救能力,並引導他們發揮志願服務精神,樹立急救意識,正確處置遇到的異常情況或危險。截至目前,已經培訓了300多名的救護員,今后還將面向網約車司機、家政服務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開展培訓。
“打造一支時刻在路上的紅十字救護員志願者隊伍,成為群眾身邊隨時可見的‘流動救護員’,助力健康廈門行動。”廈門市紅十字救護培訓中心主任郭志輝介紹,快遞員、配送騎手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作時效性要求高,對他們進行生命健康教育、普及應急救護培訓知識和技能,有助於他們在遇到意外和風險時能夠自救﹔同時,他們遍布城市各個角落,面對千家萬戶,社會接觸面比較廣,對他們開展應急救護培訓,也有助於他們在他人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及時伸出援手,開展正確、及時、有效的援救。
此外,在開展技能培訓服務方面,湖裡人社部門、廈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聯合創建了湖裡區“新興產業職業技能提升基地”,在培養新興產業所需技能人才的同時,也開展直播電商等技能培訓,並對有志於從事電商直播等新創業形態的學員提供供應鏈支持,還在創業過程中給予全方位的技術輔導。據統計,今年來基地共開設15個培訓班次,培訓學員297人,其中已實現就業243人,新媒體電商領域自主創業30余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