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寧德壽寧: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交出鄉村振興的“壽寧答卷”

2024年08月05日11:02 | 來源:閩東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交出鄉村振興的“壽寧答卷”

實施“新農人”回村工程,萬千“新農人”返鄉投身鄉村振興火熱實踐﹔一村一工廠、一戶一車間,有機珍稀食用菌全產業鏈拓展群眾增收渠道﹔培育長壽品牌,推動生態康養旅游駛入發展“快車道”﹔“小網格”賦能基層“大治理”,構筑善治鄉村新格局……

下黨新貌。壽寧宣傳部供圖

下黨新貌。壽寧宣傳部供圖

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壽寧縣有著特殊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2019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回信。五年來,在福建省委、寧德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壽寧縣聚焦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縣”目標,在希望的田野上勤耕不輟,在機制模式上創新不怠,在回應群眾新期待上積極作為,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壽寧答卷”,入選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世界長壽鄉、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全國茶業百強縣、全國特色魅力茶鄉、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激勵縣等。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壽寧地處閩浙交界,境內植被繁茂、生態優良,擁有58.2萬畝富硒和68.8萬畝富鋅土壤資源,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蘊藏著“金山銀山”。為了挖掘這座富礦,壽寧向大山要效益,從綠色中尋機遇,在發展中謀轉型。

大暑時節,武曲鎮龍虎山茶場千畝茶園郁郁蔥蔥,茶農穿梭其間管護茶樹,儼然一副夏日農忙畫卷。場長林誠忠說:“通過打造綠色有機茶園,對低產低質茶園進行品種改造,茶場輻射帶動周邊茶農以良種良技育好茶。”

創辦於1959年的龍虎山茶場地處“茶仙小鎮”文化核心區,茶學界泰斗張天福曾在此留下長達7年的人生足跡。如今,這裡已建成茶葉“產、學、研、旅”示范基地,成為觀察壽寧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窗口。

春茶開採。鄭鎮攝

春茶開採。鄭鎮攝

壽寧位於北緯27°黃金產茶地帶,常年雲霧繚繞,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全縣現有生態茶園17.99萬畝,產量2.3萬噸,全產業鏈產值49.5億元,近七成農業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茶產業。

近年來,壽寧堅持“三茶”統籌發展,以打響“壽寧烏茶”品牌為突破口,聚焦“文化傳承、源頭管控、工藝升級、銷路拓展、平台建設”五個領域,打好“文化、生態、創新、市場、產業”五張牌,推動產茶大縣向茶業強縣跨越發展。

“壽寧烏茶”推出以來,廣受市場好評,產品供不應求。主要原材料金牡丹種植面積增加至6.2萬畝,金牡丹紅茶被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壽寧烏茶”先后榮獲第八屆北京八大處斗茶大賽“茶王”、全市茶王賽“紅茶茶王”稱號。

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是茶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壽寧通過推廣建設基地茶園,強化源頭監管、生產監控、市場抽檢,健全完善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為每一片茶葉層層把關。2023年,全縣毛茶產量2.27萬噸,各級茶葉抽樣檢測結果合格率達100%。

食用菌栽培基地“銀花”朵朵開。吳蘇梅攝

食用菌栽培基地“銀花”朵朵開。吳蘇梅攝

壽寧還是閩東食用菌產業的發源地之一,“半縣花菇半縣茶”曾是該縣大力發展大農業的真實寫照。2022年以來,壽寧著眼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在國內率先打造總投資19.3億元的有機食用菌全產業鏈,分五期建設“一村一工廠+一戶一車間”有機珍稀特色菌菇現代工廠化周年生產基地。

目前,下黨、水洋、壩頭基地全面投入運營,溪源基地計劃在本月建成投產,建設有機銀耳、茶樹菇標准生產車間136間及烘干車間、冷庫車間、速食燕耳初加工車間等,達產后年產值超1億元,可帶動村集體增收40萬元以上,解決就業崗位500個以上。

“基地採取‘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合作模式,鼓勵集體和農戶通過務工、管理、投資等三種方式參與食用菌生產經營。看到技術有保障、產品有銷路,群眾種菇熱情高漲,僅下黨基地就可帶動70多戶農戶。”下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明秀說。

連片鋅葡萄示范園。繆福森攝

連片鋅葡萄示范園。繆福森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壽寧縣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硒鋅康養和高山茶葉、優質水果、有機食用菌、林下經濟的“1+4”特色產業,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在生產端,以壽寧縣農墾投資公司為核心組建供應鏈公司,推行訂單化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和產品存量精准“派單”﹔在供應端,完善物流配套,優化冷鏈倉儲,強化精深加工﹔在銷售端,組建專業化銷售隊伍,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產供銷”互相匹配,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

通過構建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發展體系,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高質量發展。2023年,壽寧縣“1+4”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7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15359元增長至2023年的21986元,年均增長9.56%,增幅連續五年領跑全市。

實施“新農人”回村 匯聚各路人才力量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角”。和全國其他農村地區一樣,由於人口外流,壽寧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村庄“空心化”、土地“拋荒化”、農房“老舊化”問題,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攔路虎”。

為了破解“農村缺人”這一關鍵問題,壽寧縣因地制宜走出一條“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以產業推動‘新農人’回村,以‘新農人’回村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努力推動形成農村“土地有人種、農房有人住、村庄有人來”的發展格局。

走進大安鄉半嶺村黃精種植基地,成片黃精苗在密林下展露勃勃生機,技術員仔細觀察黃精生長情況,指導農戶做好鋤草、鬆土等工作。基地負責人吳鴻弟說:“現在正是幼苗生長的關鍵期,隻有細心管護,才能讓黃精早日變‘黃金’。”

吳鴻弟在貴州長期從事中草藥種植,積累了豐富經驗。去年,在“新農人”回歸工程的呼喚下,他欣然決定返鄉投資創業,在大安鄉流轉了2300多畝林地,建設“產、供、銷、研”為一體的中草藥基地。

由於從外地引進的多花黃精、雞頭黃精等優質品種在壽寧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吳鴻弟的心也漸漸安了下來。在他的帶領下,半嶺村許多群眾跟著學習黃精種植技術,也發展起林下經濟,拓寬了增收渠道。

干部在一線了解葡萄收成情況。劉霄鵬攝

干部在一線了解葡萄收成情況。劉霄鵬攝

圍繞“1+4”特色產業,“新農人”帶著資金、技術返鄉,或自主投資創業,或入股村集體合作社,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譬如,繆正回村發展農文旅產業,助推西浦創成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讓村民吃上“旅游飯”﹔盧允福返鄉創辦茶企4家,年銷售額達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60個﹔李偉以林下仿野生種植方式建設中草藥基地1000畝,建成中草藥加工廠,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近三年,壽寧縣累計回引“新農人”1.2萬人,涵蓋生產經營、電子商務、農旅融合、實用技術、文化藝術、規劃建設、公共服務、美食制作、經營管理和智慧農業等領域,充分展現“新農人”的新理念、新創意、新風貌。

獼猴桃種植富了錢袋子。卓仕尉攝

獼猴桃種植富了錢袋子。卓仕尉攝

為確保“新農人”回村有人幫、有人帶,全縣深入開展帶頭領辦產業項目、帶頭聯戶幫扶共富、帶頭倡導文明新風的黨員“三個帶頭”活動,實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65家、黨員領辦項目1158個,形成支部牽頭、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機制。

針對“新農人”返鄉創業面臨的資金、技術和銷路問題,壽寧縣出台“1+4”特色產業補助辦法,設立總額度6億元的鄉村振興產業扶持基金,推出“返鄉創業貸”,保障資金需求。同時,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包鄉、包產業挂鉤服務,提供技術指導。通過供應鏈企業,借助電商直播、超市聯盟等渠道,發展訂單農業,讓“新農人”隻管種、不愁賣。

“新農人”回村后,廣泛參與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部分政治素質好、業績突出的“新農人”被選聘為網格員、鄉村振興特聘特派員、文旅特派員、鄉村運營師等,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目前,全縣205個村(社區)黨組織中有“新農人”400多人,佔村(社區)兩委成員的60%以上﹔三級網格中有“新農人”500多人。

美麗鄉村內外兼修 美麗經濟如花綻放

通過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壽寧縣以創建“無蠅鄉村”為目標,以開展“三集中六清楚”人居環境整治為總抓手,統籌村庄整治、庭院創建、網格管理、機制建設,打造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版”。

鄉村生態旅游方興未艾。葉鑫攝

鄉村生態旅游方興未艾。葉鑫攝

村庄綠意盎然、池塘清波蕩漾、院落干淨整潔,行走在南陽鎮東吉洋村就好像徜徉於公園之中。村民王少敏說:“這幾年,村庄環境美了、人氣旺了,一些在外多年的鄉親看到家鄉的變化,都說快認不出來了。”

成為人居環境整治樣板村,東吉洋的治理經值得借鑒。全村劃分為7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專職網格員,成立1個網格黨小組,吸納N名村民志願者參與。“1+1+N”服務團隊指導村民開展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家禽集中圈養、農具集中擺放,掃清楚、拆清楚、擺清楚、分清楚、粉清楚、管清楚。

“三集中”推進庭院整潔,“六清楚”改善村庄面貌,網格治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通過試點先行、全域推廣,壽寧縣持續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形成“支部帶著黨員干,黨員做給群眾看,群眾參與共同干”的良好氛圍。

圍繞“一村一主題一特色”,壽寧縣還以韶托、含溪、承天等村為示范樣板,大力推廣拆牆透綠、拆違造綠、微改造精提升等做法,建設小微公園56個,打造網紅“微景觀”1600多處,創成美麗庭院445個,推出美麗庭院示范線4條,起到“小投入、大提升”的效果。

成功打造一批顏值高、氣質佳的美麗鄉村,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壽寧縣因勢利導,以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美麗山水為依托,深挖人文特色,釋放生態效益,發展集田園休閑、鄉村旅游、生態低碳為一體的美麗經濟。

多彩土地增收富民。龔健攝

多彩土地增收富民。龔健攝

聚焦“有得吃、有得住、有得購”,採取“公司化運作+新農人引領+群眾參股”模式,打造雲上水洋、長壽亭溪、水情韶托、紅色下黨等14個主題村落、10個金牌旅游村,發展農家樂132家、民宿76家,推出壽寧伴手禮、壽寧好禮等單品108個,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聚焦建設研學旅游高地,堅持全域謀劃、多方參與、聯動提升,打造21個別具特色的研學旅游基地,開發愛國、德育、紅色、農耕、非遺、科普六大主題課程,導入木拱廊橋、馮夢龍、北路戲等文化元素,拓展研學旅游內涵。2023年,全縣接待研學旅游22.3萬人次、增長68.3%。

聚焦打響“世界長壽鄉”品牌,以康養文旅產業為基礎,統籌推進打造一批精品民宿、推出一批硒鋅美食、建設一批康養基地、開展一批體驗活動,著力構建“醫、康、養、游”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牢記囑托擔使命,感恩奮進譜新篇。壽寧縣委書記周乃鬆表示,全縣上下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提升鄉村振興“十大機制模式”,繼續書寫積極有為的“壽寧案例”“壽寧樣板”,推動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行穩致遠,為奮力譜寫“寧德篇章”貢獻壽寧力量。(記者 龔鍵榮 通訊員 吳蘇梅)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