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創就業、助就業” 廈門探索“零工市場”提供靈活就業機會

當前,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就業,形成了去雇主化的新就業形態。如何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如何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近年來,廈門市通過暢通維權渠道、加大職業傷害保障、加強便利場所建設、引入應急救護培訓、探索“零工市場”就業服務等方式,持續完善制度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強化服務保障,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為勞動者創造出更好的發展環境、職業環境。
近日,廈門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中央駐閩、省駐廈及本地主流媒體,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集中採訪活動。兩天時間內,採訪團先后深入走訪12個點位,實地了解、切身感受廈門在全面構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方面的舉措、亮點和成效。
8月5日起,人民網陸續推出系列報道。本期關注廈門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零工兼職機會和職業傷害保障的探索。
“按單收入,一單大概2-4小時、收入約200元,多的時候月入3000元……” 8月1日,家住廈門市思明區開元街道陽台山社區居民劉文婷說,“打零工兼職”目前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可控,收入還不錯”。
寶媽劉文婷曾是一名醫藥代表,目前是一名零工兼職者。“孩子小,無法投入全職工作”,她說,3個月前開始尋找零工兼職工作,“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既能兼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可以緩解家庭的壓力。”
為搜索零工崗位,她專門在i廈門翻看“廈門零工市場”微信小程序裡的招工信息。有一次,她發現陽台山社區零工驛站發布陪診師崗位,“覺得很契合”,於是登記了個人信息。很快,驛站聯系到她,經過系列招聘環節、崗前培訓、實際到醫院陪診的培訓,她順利獲得“可依據個人時間方便進行匹配和自由選擇是否接單”的這份工作。
陽台山社區零工驛站也提供求職登記、崗位推薦等服務。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驛站與第三方醫療健康企業合作建設,在為周邊居民提供就醫陪診、居家照護等健康服務的基礎上,還為周邊零工從業者提供求職登記、崗位推薦等服務。”陽台山零工驛站負責人楊三明介紹,該驛站是一家專注於家庭看護、醫療陪診的社區零工驛站,目前主要通過招收相關零工求職人員,提供醫療看護、理療按摩等培訓,為用戶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就醫陪診、護士上門和社區康養等一系列的專業健康服務,今后將積極探索引入優質社會力量,開發更多優質崗位,給零工從業者多樣化選擇,並根據他們求職意願開展相對應的就業培訓和輔導。
其實,這是廈門積極探索“就業大民生”、幫助零工從業者以職求生的一個縮影。
“對有一定技能或勞動能力,又不能做長期工作的靈活就業群體來說,做零工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廈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隨著新興業態的發展,廈門靈活招聘的需求越來越大,零工群體的體量也不斷龐大,他們除了是“把零工當副業”的兼職者和寶媽等無法全職工作的群體,也包括一時找不到長期工作隻能依靠打零工來短期過渡的務工者等。
與此同時,上零工市場的企業往往用工急、要求招聘反應快……為平衡供需,幫助他們實現更穩定的就業,廈門零工驛站、“零工市場”應運而生。數據顯示,廈門市現已建成6個零工市場和20個零工驛站,遍布島內外6區。特別是去年底開始建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工市場”以來,廈門零工市場迸發出更多需求,帶動更多創新變革。
集中參訪后埔勞動綜合服務基地。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以湖裡區江頭街道后埔勞動綜合服務基地為例。這個由湖裡區人社局、江頭街道共同打造的民生就業服務項目,是一家專注於提供靈活就業機會的服務平台,其不僅提供求職、招工、勞動糾紛化解等一體化服務,還為外賣騎手、快遞員、零工群體等提供休息、飲用水、醫藥包等服務。
“主要服務外賣騎手、快遞員、寶媽等三大類群體。”基地工作人員周寶玉介紹,后埔社區是江頭街道目前僅有的城中村,出租房多,外來人員也多,基地通過與醫療機構合作,為社區居住的寶媽們於孩子在校期間提供標本運送等工作機會,讓她們既不影響孩子接送又可獲取一定收入。同時,基地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將手工活任務分配給后埔及周邊社區寶媽,“她們可在家做好手工活后送到基地交付”,形成便捷的零工經濟模式。
此外,基地還配備了智能就業服務管理系統,有助於縮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求職周期、提高就業效率——轄區求職者利用小程序實名登記后,系統能依據求職者個人信息或通過后續電話回訪,准確掌握其就業意願,並據此向求職者推送與其技能和興趣相匹配的工作崗位。
工作人員演示智能就業服務管理系統操作。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值得一提的是,零工等新就業形態模式下,通常不存在勞動關系而只是勞務關系。如何解決零工兼職者等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不足、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分散平台企業的經濟風險?去年9月,廈門人社、財政、金融監管等四部門聯合指導有關保險機構,率先全省推出專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傷害保險——“益鷺保”。
據悉,被評為2023年福建省金融創新項目的“益鷺保”,旨在保障廈門靈活就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因遭受意外事故造成的身故、殘疾、醫療費及住院津貼四項保險責任,截至今年6月30日,其投保人數超過1.7萬人,累計投保170萬天次。
“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體現了廈門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支持和關懷,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廈門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益鷺保”通過“政府引導、財政補貼、商業運作”的方式,讓靈活就業人員、騎手、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每人每天隻需支付0.4元的保費,就可享受最高40萬元的保險保障”,經過開展多種多樣的宣傳推廣活動,目前廈門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人員和雇佣靈活就業人員的公司選擇通過購買這一險種增加意外風險保障。
外賣平台騎手咨詢“益鷺保”。人民網 余乃鎏攝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廈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以“新就業形態”為代表的靈活就業發揮了重要的就業“蓄水池”作用,但對於推進零工驛站、零工市場等的建設和規范化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來,廈門人社部門將攜手各區各級政府持續加強零工驛站、市場日常監管、開展運行監測、做好崗位信息歸集等工作,“在加快助力零工驛站、零工市場成為穩就業、創就業、助就業的重要力量的同時,不斷探索實施有效舉措,強化權益服務保障,維護好包括零工兼職者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合法權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