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港城行︱奮楫逐浪 大船大港向海圖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莆田8月9日電 遠眺湄洲灣,北岸LNG及燃氣電廠氣罐和煙囪林立,南岸石化產業園清晰可見,沿海岸漸次鋪開。
全球最大40萬噸級船舶靠泊湄洲灣港羅嶼港口。王劼睿攝
7日下午,從巴西駛來的40萬噸級鐵礦石船“ORE KOREA”輪在海巡艇護航下平穩靠泊湄洲灣港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9號泊位。沿著400多米的岸線,4台50米高橋式抓斗卸船機一字排開,如鋼鐵巨人在藍天下巍然矗立。后方堆場中,一座座鐵礦石小山閃著絲綢般的光澤,配送車輛繁忙穿梭。
“這是目前全球最大噸位的船舶,已在羅嶼碼頭形成常規化靠泊。”羅嶼港口公司副總經理鄒奧青說,羅嶼作業區逐步強化連片規模效應,目前已建成投產了9號40萬噸卸船泊位、10號10萬噸裝船泊位,8號30萬噸級散貨泊位和11-12號2個15萬噸級散貨泊位也已開工建設。
“ORE KOREA”輪靠泊作業現場。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供圖
基礎設施規模化,船舶進出高效率。“全力服務湄洲灣港發展,我們提升了載運重點物資船舶優先級,推進實現載運煤、礦等重點物資運輸船舶‘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直進直靠、直離直出’,保障水上運輸大動脈高效暢通。”莆田海事局四級主辦傅學寧說。
這是湄洲灣港圍繞港口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的一個縮影。作為福建省重點打造的大型干散貨港核心作業區之一,湄洲灣港依托集鐵路、公路、水水中轉於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構建起礦石、煤炭從採掘生產到終端用戶的便捷供應鏈通道,推動大宗商品領域的企業、產業和區域間的協同發展。
堆場內的鐵礦石通過港鐵聯運的方式送至煉化基地。黃漢業攝
在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碼頭自動化裝車系統也在有序運作——操作員輕推搖杆,精准重量的煤炭就緩緩傾卸在下方等候的一節節火車貨運車廂中,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通過湄洲灣港集鐵路、公路、水水中轉於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中轉的煤炭可直達福州、泉州、三明等地以及江西、浙江、江蘇、廣東等省份,有力保障了全省乃至華中、華南區域煤炭供應鏈穩定。”國投湄洲灣港口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3年,湄洲灣港集中優勢資源,發力重點領域,全力提升生產效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港口核心業務領域交出亮眼成績單,貨物吞吐量完成1.33億噸,同比增長21%。
羅嶼港口工人為靠泊的船舶系纜。蔡昊攝
在湄洲灣港的輻射帶動下,以石化產業為代表的臨港產業加快集聚。福建省湄洲灣港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說,隨著港口基礎設施的不斷提升,以港口為樞紐的集疏運系統加快完善,湄洲灣港運輸生產得到了大幅提高,形成了油、煤、礦、氣四個特點鮮明的主要貨種運輸系統,港口引領產業、服務產業作用愈發突出。在湄洲灣沿岸,形成了以福煉、中化、永榮為代表的石化產業鏈條和以國投湄洲灣電廠、國電電廠為代表的電力能源基地,益海嘉裡、賽得利纖維、上海電氣風電設備等先后落地,助推湄洲灣地區成為福建省制造業三灣引領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全省最大的台商投資企業泉州國亨化學有限公司也落地湄洲灣畔,目前已經試投產,港口的產業集聚效應愈加凸顯。”福建省湄洲灣港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湄洲灣港將全力釋放港口服務臨港產業發展、中西部省份對外開放、對台交流合作、海絲共建國家交流互通的功能作用,打造帶動作用明顯、產業服務充分、互聯互通高效、安全綠色示范的品質港口。(張宇晴 陳娜妍 徐曼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