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搬進”大自然 2024年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舉辦
為推進“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促進青少年提高對森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8月15日至19日,2024年“關注森林·探秘武夷”武夷山國家公園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活動舉行。來自北京、上海、昆明、宜昌、福州、廈門等全國十個省(市)15個城市的45名優秀青少年參加研學。活動通過科普講座、室內課堂、實地探訪、戶外自然觀察等多種方式,增進了青少年們對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文化資源稟賦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提高了保護森林和生物多樣性意識,並帶動更多社會公眾關注國家公園及自然教育。
啟動儀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8月16日上午,活動啟動儀式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南入口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瀚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首批五個國家公園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國家公園。這裡擁有全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是珍稀、特有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享有“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虫的世界”“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等美譽。良好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讓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為開展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的實景課堂和理想場所。
走近自然,實地考察。主辦方供圖
走近自然,實地考察。主辦方供圖
活動期間,在自然教育導師的引領下,同學們沿途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畫卷,登先鋒嶺瞭望塔,俯瞰武夷大峽谷壯觀的地質斷裂帶,探訪國家公園宣教館,認識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
在野外自然觀察時,自然導師們以仰臥起坐姿勢生動形象地向同學們介紹了蟬蛻變成虫時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同學們品嘗了茶葉、魚腥草、敗醬和酢漿草的味道,觸摸了枇杷葉紫珠的絨毛。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以及其特征,引起不少同學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從昆虫解密到植物趣事,自然教育導師們的悉心解答讓同學們獲益匪淺。
在桃源峪,同學們帶著導師“八爺”(李振基)布置的九宮格自然筆記任務,開始探尋大自然的秘密。“老師,我發現了兩隻橢圓形的金龜子,他們的顏色和玉石一樣,好美啊!”“我們才走了一小段,就發現了好多‘小可愛’,大自然真是太有趣了!”來自宜昌的“白鷺鷺”同學連連發出驚嘆。
同學們認真觀察大自然。主辦方供圖
在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大竹嵐,同學們遇到不同種類的昆虫,並紛紛表示要記錄到自己的自然筆記中。
“我記錄的是在大竹嵐發現的王氏樗蠶蛾,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翅膀花紋這麼漂亮的蛾類。”“我記錄的豆芫菁也是在大竹嵐發現的,它從皮膚上爬過后,會紅腫起泡,在野外碰到它要特別注意。”來自北京的“桃子”同學和來自昆明的“明露”同學向大家分享道。
來自北京的“竹子”同學則表示,“我記錄的是大竹嵐的竹海,因為我非常喜歡竹,它們剛正挺拔,象征鐵骨錚錚的氣節,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愛,這也是我選取‘竹子’作為我的自然名的原因。”
體驗竹筏漂流。主辦方供圖
九曲溪竹筏漂流戶外體驗課中,溪流裡的軍魚、白條魚、玉斑錦蛇以及沿岸摩崖石刻、懸棺等文化遺產讓同學們印象深刻,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停駐在溪邊的白鷺。“我看到了白鷺捕魚的過程!”“它們飛得太快了,我隻拍到背影。”“靜水平池孤影閑,獨釣溪田姿翩翩。來往游人皆寂寞,唯恐驚起江上仙。”來自北京的“滄淵”同學甚至還給白鷺自編了一首小詩。
為期5天的研學活動,增進了同學們對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武夷茶文化、丹霞地貌、地質斷裂帶和國家公園智慧管理等知識的了解,同學們不僅學到了生態知識,還在和大自然“對話”中進一步樹立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
同學們展示自己繪制的“自然筆記”。主辦方供圖
據悉,本次活動是繼去年10月開展首場青少年進森林自然教育研學活動后,再次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活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與福建省林業局合作主辦,福建省林學會和綠色營承辦,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和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團有限公司協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梅賽德斯-奔馳星願基金資助,得到全國關注森林活動執委會辦公室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指導,對推進青少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