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引鳳筑巢 “弱鳥”如此騰飛
6年,經濟生產總值連破兩個千億大關,多項經濟指標增幅連得全省第一,曾經被稱為經濟“斷裂帶”的福建省寧德市正蛻變為“新增長極”。
“弱鳥”振翅騰飛的背后,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要素——人才。日前,記者走進寧德2024年“寧聚英才·智匯閩東”人才活動周,試圖透過這個搭建多年的招才窗口,一窺寧德的“人才密碼”。
“對症下藥”,遍尋英雄
寧德的崛起是伴隨著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而來的。
寧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惠介紹,隨著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材料、銅材料等產業成為地標,寧德實現從“老少邊島貧”到“全國百強市”的轉變。
數據顯示,2023年底,相關產業人才規模超7.38萬人,仍有人才缺口亟待補足。城市飛速發展下,人們對生活品質和民生福祉要求也在提高,教育、醫療、金融、規劃等領域人才需求進一步擴大。
另一邊,長年人口外流導致大量鄉村“空心化”問題突出,沉寂的鄉村韞櫝藏珠,等待振興。
城市與鄉村的不同人才需求,給寧德的招才工作帶來了挑戰。
而寧德的答案是,“對症下藥”。
基於自身產業、民生和鄉村振興等需要,寧德市先后出台修訂了《寧德市“天湖人才”評價認定辦法》等70項人才政策措施,圍繞一個“三都澳人才”強市核心戰略,實施三套人才評價辦法,以59項操作細則為支撐,構建起“1+3+N”人才政策體系。
上至兩院院士,下至本科畢業生,“天湖人才”評價認定辦法將境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分為六類,最高給予住房補助80萬元,對柔性引進人才最高給予93.2萬元獎勵補助。
針對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城鄉規劃、市政建設管理、財政金融、文化旅游等六類緊缺急需的專業人才,可連續5年給予最高6000元/月生活補助、60萬元首套房購房補助。
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寧德配套推出12項操作細則,重點支持領軍人才、鄉土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寧德工匠,最高給予12萬元獎勵補助。專項支持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電商人才、文化產業人才、市屬國企類引進生、博士后科研人員、省創新實驗室人才,加強各類人才引進。
面向全社會發出的“英雄帖”誠意滿滿,效果顯而易見。6年間,寧德引進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從130人增至700多人﹔專業技術人才從1800人增至7000多人﹔高技能人才從1.2萬人增至4.4萬人,並聚集了福建全省近40%的工科類青年專業人才,為寧德的蛻變提供了有力支撐。
仰望星空,引鳳筑巢
盡管“真金白銀”的人才政策種類豐富,但作為一個三線城市,寧德能在“搶人大戰”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僅是政策。開放包容的大膽嘗試,讓寧德得以“引鳳筑巢”,佔得先機。
城市產業“吸才”,寧德頗有遠見地布局了新能源等前沿賽道,讓寧德時代、上汽寧德基地、青拓集團、東南銅業等一批大型企業扎根本地,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鏈和行業優勢,成為寧德的人才“吸鐵石”。有了“佳木”,“良禽”自來。
而在寧德廣大鄉村,向有識之士開放的鄉土舞台收獲了煥新的田園。
四坪村的柿子樹讓旅游旺季延長了三個月。李涇荷攝
去年,屏南縣四坪村的柿子樹帶著老村“火”了一把。土牆黛瓦,老樹古村,暮靄沉沉,炊煙裊裊,成片柿子樹上挂滿紅果,如詩如畫。“四坪喜柿”讓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最高峰時古村單日車次8000輛左右,人數3萬人以上。
這一次“出圈”的成本竟不過三萬元。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潘家恩是這次“爆款”的主策劃之一。“以前村裡的柿子到季就摘,這次我們提議鄉屬國企和村集體花三萬包下柿子,留在枝頭,結果把旅游旺季延長了三個月。”潘家恩介紹。
2017年,戶籍人口400多人的屏南縣四坪村常住人口已不足20人。潘家恩說,“我們眼裡的田園‘是淨土’,但在村民眼中‘淨是土’。”
在屏南,有不少昔日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了不少理想主義者建筑夢想的“天堂”。一定程度上說,屏南一次次將舞台“讓出”的信任,將人才與土地緊緊相連。
2015年,藝術家林正碌帶著藝術理念敲開屏南縣政府的大門,提出免費教農民畫畫。這個多次碰壁的“夢想家”得到了屏南縣的支持,公益藝術教學在龍潭村起步。
龍潭村的農民們在林正碌帶動下學起了畫畫。寧德市委組織部供圖
在林正碌的帶動下,扛了一輩子鋤頭的村民拿起畫筆,開始了對美的描摹,從而變得自信、開放。
2017年,屏南縣成立了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指揮部,林正碌擔任村落文創產業總策劃。敞開胸懷“聽勸能改”的老村,成了實干家們的“試驗田”。
“三農”專家溫鐵軍、復旦大學教授副教授張勇、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陳子勁、藝術家程美信等團隊陸續引進,對多個“空心村”進行了整村改造。
業內“大咖”出手,使古村活化,人才紛至沓來。懷著田園夢的實干家在這片“試驗田”中大展拳腳,改造古厝,引進業態,村子“活”了,百業更新。
不拘一格,腳踏實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寧德,‘人才’的范圍沒有身份的局限。”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趙月枝在“寧聚英才·智匯閩東”人才活動周上提到自己的觀察。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人才觀下,寧德推行了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機制,有鄉土情懷、志願服務鄉村的社會各類人才能以“特聘指導員”的身份參與鄉村建設。
在“特聘指導員”這個人才濟濟的隊伍中,不但有林正碌、潘家恩這樣的藝術家、學者,也有率先在電商、鄉創領域摸出門道的鄉村主播、返鄉能人、團隊帶頭人。
電商主播成為特聘指導員,為村民帶貨。寧德市委組織部供圖
據統計,目前寧德共選聘特聘指導員559人(團隊),服務范圍覆蓋120個鄉鎮784個行政村。他們中近七成為體制外人士,約一半非本地戶籍,大學本科以下學歷也有近三成。
特聘指導員們往往通過項目領辦、組團幫扶、訂單服務、校地合作、定期研討等形式,為駐點村庄提供民生保障、技術指導、策劃運營、品牌打造等方面專項指導,扎扎實實用項目說話。
屏南“鄉村+文創”、霞浦“攝影+民宿”、福鼎“白茶+旅游”等一批鄉村新業態如雨后春筍冒出,成為當地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
為鼓勵特聘指導員們多干實事,寧德推出“揭榜挂帥”項目支持,量身定制專屬金融服務,為指導員們提供授信貸款,以解決創業創新中的投融資問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本地村民在火熱的干事氛圍中受到熏陶,成為善思考、能成事的“草根”人才。他們重新審視腳下的土地,與“新村民”們一起把田園“琢磨”出味來,創造鄉村的多元價值。
古厝改造打開古村新生之路。圖為林正碌(左一)指導四坪村文創空間改造。李涇荷攝
龍潭村的老木匠們集體“出山”,參與“古村落保護計劃”,以傳統技法重修記憶中的榫卯古厝﹔身有殘疾的村民沈明輝成了小有名氣的農民畫家,賣畫、參賽、教畫,生活有滋有味﹔福建農林大學畢業的江思林成了“新村民”,把生態農業的試驗室落在田野,領著村民開荒復墾,試水農文旅融合項目,創收數十萬……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探索下,普通人成為鄉野主人公,曾經寂寥落寞的“空心村”成了熱氣騰騰的奮斗舞台。
“弱鳥”涅槃,人才,讓寧德蝶變騰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