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成改革之力、譜融合發展新篇 廈門集美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首屆海峽兩岸(集美)青少年排球友誼賽舉行,促進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集美區供圖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2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的行政區和全省兩岸融合發展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區,廈門集美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要求,自覺融入和服務改革大局,以綜合改革試點為牽引,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堅持系統思維、整體謀劃、協同推進,寫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深化閩台合作交流,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目前,逾1300家台企深耕集美,近2000名台胞常住集美。這裡,不僅是大陸台商集中活躍的城區,更是台青創業的寶地、台胞幸福生活的家園、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沿地帶。
經濟融合
產研合作金融賦能 擰緊產業“合作鏈”
在杏林台商投資區成立35周年之際,作為最早一批落地杏林台商投資區的台企配套休閑項目的日東公園完成改造提升,“搖身一變”成為全國首個台商創業主題文化公園,新增了廈台淵源景牆、台企發展時間軸以及“台企星光大道”,並把湖心閣精心打造成“台商之家”,為在廈台商提供商務洽談、活動交流、城市休閑的空間。
將時光拉回到1989年5月20日,國務院最早批准設立的四個台商投資區之一——杏林台商投資區成立。1992年,集美台商投資區成立。35年來,一批批台商紛至沓來,在集美這片投資沃土上立業筑夢。
一直以來,集美區以開放的胸懷,在對台政策上先行先試,以貼心的服務、優質的營商環境,支持台企落地擴產。僅今年以來,就有台企建霖投資“大健康產業園建設項目”、廈門廈杏摩托產業園等省市重點新質生產力項目開工建設。如今的集美(杏林)台商投資區內,規模以上台企數量達到102家,年產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3,是台商投資大陸的孵化地、聚集地和升級地。
站在兩岸經濟交流往來最前沿的集美,在對台企融資增信服務上先行先試,推出了多個“首創”——設立全省首個台商增信基金、市區兩級增信基金,推出大陸首款台胞專屬線上信用貸款產品“台e貸”,首創台胞“薪速匯”,打通兩岸民間匯款梗阻﹔並制定台企專屬擔保貼息政策,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為台企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集成改革,核心在於集成,關鍵在於改革。集美區堅持系統思維、集成方法,打破部門工作“壁壘”,增強推動融合發展合力。
前年,整合全區28個部門及4家專業機構工作資源的全國首個“台企上市服務聯盟”成立,全力支持台企利用大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優做強。目前,集美區共有2家上市台企,1家台企在新三板挂牌,5家台企在兩岸股交“台資板”挂牌。
集美還發揮文教區優勢,成立“集美區兩岸青年企業家協會聯盟”,積極發揮“高校產業技術聯盟”作用,深化與中國生產力中心(台灣)合作,為台商投資區中小傳統企業、困難企業轉型升級把脈問診、輔導解難,並開設企業領袖培訓班,推進兩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集美區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集成改革方面的大膽嘗試,取得顯著成效。隨著台商項目和資金不斷引進,集美區產業結構得以優化與提升,建立起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同時,也讓衛浴、新材料、機械裝備等多條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在集美延伸鑄強。
社會融合
政策給力服務貼心 擴大台胞“生活圈”
“我剛來廈門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銀行卡,如何關聯支付寶、微信支付,工作人員很熱心也很耐心地一步步指導、協助,當場就幫我完成了銀行卡開卡和支付關聯。”去年10月,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台胞服務驛站“一件事一次辦”10個套餐上線,在集台胞謝佳韋當場體驗后豎起大拇指。
集美區創新推出的台胞台企“一件事一次辦”套餐服務,包含42個事項,實現“一窗式”現場辦理台灣居民居住証、手機號、個人銀行開戶、臨時入境機動車駕駛許可等業務,提供貼心幫代辦、初審和EMS郵寄等服務,更好地便利台胞在廈在集生活、就業、就醫、就學、創業。
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集美區持續推進對台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近年來不斷完善台胞就學就業、居住生活、職業技能認証等政策措施,聘請台灣老師來集任教,出台台灣衛技人員就業、台生獎學補助、台胞困難救助辦法等,幫助830名台胞參加醫社保、618名台胞入住人才公寓。
在生活方面,集美成立廈門市首家“兩岸托育合作服務基地”,實現兩岸嬰幼兒照護服務合作,增強台胞台企投身兩岸融合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集美轄區醫院廈門市第二醫院的“台胞健康之家”專區,通過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為台胞提供數字化健康保障服務,獲得了在廈台胞的廣泛贊譽。
尤其在人才服務方面,集美區結合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和集美中央活力區建設,建立“台灣人才服務中心”,圍繞台灣人才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生活,著力構筑台灣人才發展的事業圈、朋友圈和生態圈,並打造1個國家級、5個省級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為台青創業就業提供平台與空間。根據《台青聚融友好工程實施細則》,來集創業就業的台灣人才,可免費入住人才公寓一年,獲得最高30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補助、每月最高6000元的經營場所補助等。
不久前,“2024廈門人才服務月”啟動,首推“台灣青年人才登鷺體驗計劃”。集美區打造了“2024年台灣大學生暑期實習培訓計劃”,層層選拔出13位台灣優秀大學生在集美開啟為期兩個月的暑期實習培訓。
開放的政策、貼心的服務,讓台青獲得更多發展機遇、更廣發展空間,更有熱情參與大陸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一批批台二代、台三代接棒奮斗,賡續投身祖國大陸發展的創業情懷﹔一群群新台青紛至沓來,在集美廣闊舞台上施展抱負、成就夢想。后溪鎮城內村裡活躍著這麼一群青年,做直播、搞文創,參與鄉建鄉創,閑暇之余還在拱辰門下彈唱自編自譜的《城內之歌》,唱出兩岸融合的心聲。
情感融合
文體為橋研學促融 共筑兩岸“同心夢”
7月21日,首屆海峽兩岸(集美)青少年排球友誼賽拉開大幕,吸引了來自兩岸36支精英球隊、共計800余人參加,其中“首來族”超過300人。
7月25日,海峽兩岸(廈門)2024ACC城市杯輪滑冰球公開賽接踵而至,來自海峽兩岸以及韓國的45支優秀隊伍、共約800名選手在集美同台競技。
近年來,在集美,體育賽事已經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新引擎。據統計,2024年5月以來,集美區已成功舉辦海峽兩岸龍舟賽、足球錦標賽等4場較大規模的體育文化交流賽事,共吸引兩岸2749名青少年參加,其中台灣青少年1109人,包括首次“登陸”的496人。
兩岸關系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希望在青年。集美區瞄准兩岸青少年交流這一抓手,用體育架好兩岸“連心橋”,共筑兩岸“同心夢”——高水平體育競技切磋的同時,還特別策劃了“排球少年 悅動集美”“行見八閩到集美 看見台灣好少年”“穿越山海 踐行誠毅”等研學活動,助力台灣青少年更直觀了解集美,了解大陸的飛速發展,促進兩岸青少年文化認同。
據悉,此前,集美已建成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廈門(集美)閩台研學旅行基地,成立集美兩岸青少年發展中心和集美兩岸研學交流中心,全力打造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主平台。
“當前,集美正依托獨有的對台、文旅、研學資源,打造兩岸體育產業人才培育基地,推動閩台體育文化交流。”集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體育競技+研學交流+業態合作”模式,成功架起了兩岸體育產業者交流合作的橋梁,促成國家女排原隊長惠若琪落地啟動兩岸體育產業人才培育基地,台青創項目雲承星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落地與軟件園三期信息集團、省冰雪運動協會合作打造福建省青少年“輪轉冰”聯合培養訓練基地,集美區足球協會與台灣桃園市體育總會合作簽約,實現了兩岸體育、旅游、文化、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記者 林桂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