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綠色映底蘊  生態繪新篇

2024年08月26日09:37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映底蘊 生態繪新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森林覆蓋率連續45年保持全國第一﹔以約佔全國1.3%的土地、3%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3%的經濟總量﹔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復制推廣,23項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成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肯定……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多年來,福建牢記囑托、接續努力,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綠色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繪就了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並進的和美畫卷。

  生態治理綠色惠民

  通過“科技治湖+智慧管湖+社會共享”的綜合治理,廈門筼筜湖從臭水湖蝶變為“城市會客廳”,成為聞名全球的生態治理佳話。

  與筼筜湖相去不遠,廈門環東海域風景宜人,盛夏時節游人如織。廈門環東海域環抱著中國最大的城市內灣——同安灣。同安區潘涂社區黨委副書記林育林自小生活在這裡。“小時候,這裡灘涂上都是牡蠣殼,空氣裡滿是腥臭味。”曾經的環東海域水產養殖無序、海域淤積嚴重、海上垃圾堆積。

  變化從環東海域綜合整治開始。退養整治、破堤還海、灘涂清淤、整治區域岸線,控制污水污染物排放,種植紅樹林構筑生態岸線……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讓海洋生態環境全面提升,老居民驚喜地發現,闊別已久的野生長毛對蝦、黃鰭鯛、白海豚等“老朋友”回來了。

  環境修復后,馬拉鬆賽道、球場、濱海浴場、藝術海岸廣場等一系列配套設施沿岸“生長”,林育林的家門口被改成一條山海綠色通廊,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近6萬人次。

  海域綜合整治不僅讓市民擁有如畫海景,也騰挪出產業發展的新空間。經過多年整治和打造,同安新城從一片灘涂升級為產業集聚高地,逐漸匯聚起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文體旅游、醫療康養、總部經濟等產業,注冊企業近2000家,2023年實現營收300億元,成為廈門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產業增長極之一。

  由點到面,福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生態治理路徑不斷拓展,向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保護發展。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福建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四大工程”,建立分區分類分層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形成“源頭減、流域攔、海面清”的陸海統籌清漂模式,落實污染防治“一盤棋”。

  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生態雲平台,實現環境問題可靠溯源、有效預測、精准治污、智慧監管﹔全面推進河湖長制並持續創新優化,福建省河湖長制工作創出十項“全國第一”﹔率先探索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執法機構,實化環保網格化監管,織密監測監管“一張網”。

  木蘭溪綜合治理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管理模式持續創新,閩江流域、九龍江流域接連展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形成保護修復“一條鏈”。

  2023年,全省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9%,9個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8.5%,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88.7%,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多年保持在93%以上。

  生態價值點綠成金

  從三明市區驅車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金溪凝碧、青山環抱,如畫山水間,村民已習慣於和前來漂流戲水、皮劃艇訓練、生態鄉村游的一撥又一撥客人,共享花園般的村庄。

  常口村的生態紅利不止於此。金溪畔,白牆灰瓦的常口村生態文明展館中,醒目地擺放著一張特殊的碳票。

  這張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第一張碳票誕生於2021年,蓄積著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從2016年到2020年間吸收的12723噸碳排量,為村集體帶來了14萬元收入,“空氣”賣到錢了。

  在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策源地,福建的探索永不停歇。

  2022年8月,尤溪縣1965戶林農陸續收到總計1496681元的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收益金。首筆社會化碳匯造林分紅到了林農手中。

  2023年8月,將樂縣白蓮鎮墈厚村以每噸15元的價格,向上海匯洲建設集團出售8013噸碳匯,為村集體帶來12.5萬元收入。“空氣”賣到了省外。

  2024年1月,由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編制的《林業碳票碳減排量計量辦法》和《林業碳票管理導則》兩項團體標准,由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正式發布。4月,聯合國人居署主編的《上海手冊》(2023年度報告)出版,三明碳匯交易案例入選,向全世界展示成果。碳票,走向了更廣闊舞台。

  從林票到碳票,到可交易、流轉、質押的“林票2.0”,再到融合林票、地票、林下空間、碳票、生態票等形式的“綠票”,在福建,森林資源的資產實現方式不斷創新迭代。

  從茶園碳匯、農業碳匯、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到紅樹林碳匯、漁業碳匯、海洋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福建正構建“山頂到海洋”的生態價值交易體系。

  如何將保持多年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福建探索出一條體現山海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

  資源如何變資產?首先要確權。福建接連出台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適度擴大礦產和森林資源產權權能,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推動生態資源資產化。

  綠水青山如何定價?率先出台陸海統籌、適用全省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指南,以科學統計方式為生態價值“明碼標價”。建立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創新推行碳排放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制度……進一步推動生態產品市場化。

  生態產品交易怎樣“活”起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明、南平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持續深化,“碳中和”債券、“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等碳金融服務依次落地,2019年至2023年,全省綠色貸款余額從2232.05億元增長至8507.15億元,年均增速28.9%。

  機制護航綠色發展

  看得見的高顏值、握在手的高價值背后,是無形但有質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

  在福建,什麼項目可以發展?能落地在什麼位置?打開福建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數據應用平台,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一張圖”上,各色圖塊對應著生態環境保護的不同分區,項目能否達到生態要求一目了然,發展的取與舍一清二楚。

  發展和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要應對的永恆課題。發展的邊界在哪裡?2019年,福建統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編制生態環境准入清單(“三線一單”),為高質量發展“明底線”“劃邊框”。

  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與“三線一單”銜接,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納入城市規劃決策前端﹔探索整體優化、統一管理、跨區協同的自然保護地管理新模式……發展布局的綠色導向精准清晰。

  生態優先的理念,如何不停留於紙面?必須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守護。

  筑牢生態保護責任鏈。省委書記、省長每年都與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簽訂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制定省直有關部門責任清單、厘清58個部門職責邊界,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相繼建立健全……

  構建嚴密保護網。先后頒布施行20多部地方性法規,率先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地方性法規,接續印發實施生態省建設五年規劃,構建政策閉環……

  建立涉生態環境刑事、民事、行政和非訴執行審查“四審合一”的審判模式,實現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審判機構全覆蓋,創新搭建閩東北、閩西南兩大片區生態司法協作平台,推進修復性生態司法……

  一次次破冰探索、優化提升,外部約束與內生動力匯聚成強大合力,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快速提升。

  能源結構有序“綠化”,福建全省核電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二、裝機比例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裝機總規模3364.4萬千瓦、佔全省電力裝機比重41.3%,清潔能源裝機比重超63%。

  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不斷加快,僅2023年就新增81家國家級、150家省級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共實現工業產值超萬億元。

  船舶電動化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初步形成涵蓋研發設計、總裝建造、“三電”系統研制、運營配套、船舶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

  城市區域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效、水效水平均居全國前列﹔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能耗強度為全國三分之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號角。“新征程上,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持之以恆深化生態省建設,馳而不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更高起點上鞏固拓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成果,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方金春 陳旻)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