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堅持生態優先、陸海統籌

福建譜寫綠色低碳發展新篇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2024年08月28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調研時指出:“要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福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山多海闊”的地域特征,堅持走生態優先、陸海統籌的綠色發展道路,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行走八閩大地,滿目郁郁蔥蔥,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

  如今的福建,作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堅持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共進,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以約佔全國3%的人口、1.3%的土地、3%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3%的經濟總量。

  生態優先,“綠水青山”底色愈發鮮亮

  武夷山國家公園桐木轄區內,徐自坤幾乎每天都要上山,察看有無火災隱患、盜砍亂伐,以及有無新的動物出現。

  徐自坤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管理局星村執法大隊桐木中隊的中隊長。每次和巡護人員一起巡護前,他們都要點開手機上的“巡護助手”應用程序,記錄巡護路線。

  “過去,巡護全靠人。現在,不光人員增加了,還有了科技的幫忙。”徐自坤說,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地上有巡護人員,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更全面。

  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狀況,正是福建全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這既是福建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的實踐成果,又與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努力分不開。

  一艘游船,能做怎樣的生態文章?

  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上,一艘艘純電動游船正載著游客徜徉於山水之間。一艘游船每日往返2趟、每趟可滿載120名游客,與同等級燃油船舶相比,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25萬噸。

  生態旅游是泰寧的主導產業之一。泰寧縣旅游管委會副主任陳寧璋介紹,近年來,泰寧實施“零碳”旅游建設,“零排放、零污染”電氣化產品大量應用。

  一條小溪的污染治理,帶來怎樣的生態效應?

  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一條清溪穿村而過。上世紀90年代,這裡曾因無序養殖,生態污染嚴重。痛定思痛,開展污染治理,引進環保治理技術,試點“循環經濟”“淨水工程”……一系列嚴格的環保措施和修復治理下,斜溪村發生美麗蝶變,成為遠近有名的生態旅游打卡地。

  延平區委書記黃桂誠介紹,延平建立生態智慧巡查中心,創新“跨區域協作”機制,開展閩江上下游“巡河交水”,守護一江碧水。2023年,延平全區10個省控重點小流域斷面水質達標比例100%。

  今年7月,福建省頒布閩江、九龍江流域保護管理條例,明確在法治層面增強流域保護管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

  治水努力,治山同樣要下功夫。

  位於龍岩市上杭縣的紫金山銅金礦床,是世界級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金屬礦床。近年來,這裡持續開展金銅礦渣廢棄地和邊坡治理及生態恢復技術研究,總結出“分層治水、截短邊坡、土壤改良、植物選擇”恢復“十六字訣”。金銅礦渣堆成的人工山經過治理后,植被密集,長勢蓬勃。

  與上杭一縣之隔的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山地植被恢復、茶果園生態治理、崩崗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系統治理……長汀縣持續探索,走出了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2023年,長汀全縣水土保持率已提升至93.56%。

  “綠水青山”底色愈發鮮亮,福建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90.05%提升至2023年的92.95%,位居全國第一方陣,成為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福建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推進流域性、區域性、行業性污染整治,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努力在更高起點建設生態強省。

  創新變革,在加強生態保護中改善民生

  “不砍樹也致富,哪能想到,如今‘空氣’也能賣錢了!”回憶代表常口村領取到編號為“0000001”的全國首張林業碳票時的情景,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仍然難掩興奮。

  2021年5月,三明市舉行林業碳票首發儀式,簽發、轉讓首批林業碳票5張,共計碳匯29715噸,涉及常口村的3197畝生態公益林。這批林業碳票為常口村村集體帶來了14萬元收入。2022年9月,常口村村民收到了首批林業碳票分紅。

  多年來,福建持續將林改向縱深推進,通過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林業碳匯等,青山逐漸點綠成金﹔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適度規模經營,林業經營質量不斷提高,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有了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與此同時,福建不斷創新生態保護機制,推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賦能。

  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一畦畦茶樹間,大豆莖葉已長到小半米高。“通過在林間套種大豆和油菜,茶園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種出來的茶品質更好,單價更高。”基地負責人楊文春笑著介紹,“茶葉收益少說提升30%。”

  不遠處,名為“茶香徑”的小道就設於綠水青山之間。品茶、玩水、登山……小小茶香徑,人氣不低。為了更好保護武夷山國家公園,南平市在1001.41平方公裡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外,劃定4252平方公裡的環武夷山公園保護發展帶,並按照重點保護區、保護協調區、發展融合區,分層分區保護和發展。

  “對於國家公園范疇的重點保護區,我們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國家公園紅線外約1公裡區域的保護協調區,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統籌保護與發展﹔在保護協調區外圍約4公裡的發展融合區,引導發展綠色產業。”南平市自然資源局總規劃師魏金俤介紹。國家公園周邊分散的自然風光、山水田園、傳統文化、人文景觀等資源串珠成線,成為發展生態旅游、帶富一方百姓的最好資源。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的福建,天更藍了,2023年全省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8.5%﹔水更清了,全省主要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9%﹔海更淨了,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88.7%。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讓群眾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在福州,乘一艘游船行駛白馬河上,兩岸綠意連綿、美景不斷。在福州,內河游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和游客的新選擇。擁有139條內河的福州,多年來持續推進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大力開發水上交通和內河旅游,目前已開發晉安河、東西河、流花溪等18條河湖水系,累計通航59公裡。“生活在這裡,就像生活在畫中。”福州市民黃學鼎說。

  無價之寶愈顯珍貴。數據顯示,2023年,福建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分別達到5.72億人次、6981.08億元,文旅經濟成為全省GDP佔比達10%的支柱產業。

  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海上的風,如何“吹”亮陸上千家萬戶?福清興化灣給出了答案。

  這裡是我國海上風電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蔚藍海面上59座“大風車”挺立。福清海峽發電有限公司電力運行部副經理王家彬指著一台10兆瓦的海上風電機組介紹:“它轉一圈所發電能,就夠普通三口之家用一天。”

  海上風電裝備制造與海上風電場建設齊頭並進。興化灣海上風電場幾公裡之外,就是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這裡也是我國首個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園。截至2024年6月底,福建海上風電並網裝機規模達到372萬千瓦,預計每年可替代標准煤400多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100萬噸。

  新征程上,福建以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介紹,福建正加快實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有序推進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系統構建沿海產業節約集約布局、山區生態重點保護、山海協同聯動的綠色發展格局。

  逐“新”而行,節能降碳提質增效。在廈門象嶼綜合保稅區,通過園區光伏設備全覆蓋、用能綠色化、裝卸設備電動化、照明設備低能耗化等手段,實現了園區綠電能源的“自給自足”,多措並舉實現產業園區深度減排,成為國內領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園區”。

  迎“藍”而上,激發海洋經濟潛力。福州連江縣的“閩投1號”是全國首台半潛式漁旅融合深海養殖裝備,可年產大黃魚約600噸,依托智慧化平台,養殖隻需要1至2名操作人員。船下養魚,船上還可發展生態旅游,實現多重收益。目前,福建正在加快推進惠安、秀嶼等地的深遠海養殖裝備的建造工作,預計年內可實現4台套的交付運營,不斷推動水產養殖向深海、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

  點“綠”成金,做強做大生態產業。泉州晉江市以河長制為依托,將湖庫塘長制納入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體系,水岸同治,九十九溪再煥新顏,溪畔3485畝高標准農田生機再現,農業種植效益提高30%以上。南平市延平區發揮山水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培育乳業、百合花、竹產業、茶產業和閩江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等特色產業。從全省數據看,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鄉村旅游、鄉村物流等福建十大鄉村特色產業,總產值已超2.3萬億元。

  化廢為寶,披綠生金蹄疾步穩。龍岩市永定區龍潭鎮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引入園林企業,發展蝴蝶蘭“美麗經濟”,一座座溫室大棚陸續矗立在山頭,過去的“黑煤山”華麗轉身為“花果山”,成為省內知名的蝴蝶蘭生產基地,帶動近2000人就業,年人均收入可達5萬元以上。2023年起,福建組織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三年行動,劃定8個生態修復集中區,分解下達10萬畝廢棄礦山修復任務,現已完成3.4萬畝。

  生態要素的“含綠量”,激發高質量發展“含金量”。近年來,福建創新生態文明激勵機制,大力推行排污權、碳排放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制度。排污權交易市場活躍,企業節能降碳減排內生動力有效激發。

  2021年,興業銀行廈門分行設立“藍碳基金”,專項用於委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採購碳匯以抵消指定的碳排放,引導客戶踐行碳減排,通過“藍色碳匯”助力碳中和。當年9月,興業銀行廈門分行通過“藍碳基金”購入首筆海洋碳匯,完成泉州市洛陽江紅樹林修復項目海洋碳匯交易。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干,接續推進生態省建設,堅持以改革破解難題、求解新題,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福建篇章,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福建省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記者蔣升陽、張意軒、余榮華、劉曉宇、王崟欣、林淵)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8日 第 01 版)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