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聲”閩劇,如何“俘獲”年輕人的“芳心”

黃東儀
2024年08月28日09: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當傳統戲劇“邂逅”時尚街區,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

近日,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閩劇和年輕人心目中的熱門打卡地福州煙台山就上演了一次這樣的“碰撞”。

街區空地上,閩劇演員碎步款款,水袖依依,扮相吸睛,身法精彩﹔一旁,過路的游客們紛紛駐足欣賞,形成了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牆”,其中以年輕人和兒童居多。

閩劇又被稱為“福州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400多年時光流轉,閩劇如同一部鮮活的“地方志”承載著榕城的時代變遷和文化傳承。近代以來,閩劇涌現眾多班社,以及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撂地為場、衢歌巷舞,閩劇曾是福州耀眼的人文景觀。

如此瑰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卻因缺人、缺錢、缺優秀劇本而陷入低谷。福建省第十六屆、第十七屆戲劇會演上,福州竟沒有一台閩劇入選,令福州閩劇界深感緊迫。

此后,福州市委提出“要振興閩劇”。1991年,福州市撥款100萬元為閩劇班建設新教學樓。1993年5月,閩劇班綜合大樓竣工,閩劇班恢復招生。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黨總支書記林穎是閩劇班恢復招生后的首批40名學生之一。在林穎記憶中,當年閩劇班的練功房寬敞明亮,有著厚厚的地毯和吊扇。前輩們對林穎說:“你們趕上了好時代,是幸福的閩劇演員。”

伴隨著閩劇振興的步伐,《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新作成功亮相。1993年,陳乃春憑著閩劇《丹青魂》,一舉摘取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了閩劇梅花獎零的突破。

2004年,福建省藝校閩劇班更名為福州市藝術學校,陳乃春擔任首任校長。從那以后,福州市藝術學校為各地閩劇團培養、輸送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福州閩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8月,經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福州閩劇院劃轉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

《丹青魂》劇照。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丹青魂》劇照(資料圖)。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據了解,1993年至今,福建省共有5名閩劇演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與此同時,大量優秀的年輕閩劇演員嶄露頭角,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演員楊帥就是其中一員。

楊帥是一名90后,2011年畢業於福州市藝術學校,工小生,是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閩劇代表性傳承人。他扮相俊美,唱腔圓潤清亮,表演大氣穩重,富有爆發力,是一個基本功扎實、可塑性強、戲路廣的閩劇后起之秀。

楊帥在《過崖記》中飾演杜元平。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楊帥在《過崖記》中飾演杜元平。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2012年,19歲的楊帥進入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工作。對於十余年間閩劇觀眾年齡層次的變化,楊帥有著切身體會。“初登台那一段時間,劇院裡七成以上是白發觀眾。到這幾年,觀眾越來越年輕化,新生代的戲迷開始走進劇場看戲,他們發現了劇場藝術的美。”楊帥說。

當被問起這種改變背后的原因,楊帥說:“年輕一代的演員,用他們符合當下社會的審美來演繹(閩劇)這門古老的藝術,因而能使閩劇的美和觀眾的審美觀達成一致。”

有一回,楊帥邀請同齡的圈外朋友來看自己出演的《林則徐與王鼎》,伙伴們的反應出乎意外的好。“朋友們感到震驚,說現在的閩劇比起原先他們印象中的搭台賣藝,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像舞台劇。自那之后,他們有空就來看戲。”

《過崖記》劇照。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過崖記》劇照。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如今,年輕面孔佔到觀眾群體的30%左右已成為閩劇劇場內的“新常態”。為適應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閩劇在保護傳承固有曲牌、唱腔韻味的基礎上,對劇本制作、舞台呈現等方面進行創新,創作出一批能引起現代觀眾共鳴的新劇目。福州閩劇院新編古裝閩劇《過崖記》便是一例。

《過崖記》在福州市長樂區航城街道泮野村演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過崖記》在福州市長樂區航城街道泮野村演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閩劇《過崖記》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創排。“人有撒捺兩隻腳,一腳魔來一腳佛,要邁哪隻腳,神魔兩相爭,要論輸與贏,且問人之心”。該劇由一名囚犯英勇救人的故事出發,引出對人性美與丑、正義與邪惡的探討,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一方面突出閩劇特色,另一方面在劇本創作、舞台和音樂設計、演出等各個環節努力創新,區別於偏重敘述故事的傳統老戲,《過崖記》更注重呈現人物內心的糾結和掙扎。”福州閩劇院院長、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主任楊東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過崖記》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2021年度福建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福建第八屆藝術節暨第28屆戲劇會演獲優秀劇目獎(一等獎)、福建省第十屆百花文藝獎獲獎劇目。憑借劇中杜元平一角,楊帥獲得第32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主角獎榜首。

今年3月,閩劇《過崖記》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展演,現場掌聲此起彼伏,深受首都觀眾歡迎。

《過崖記》劇照。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過崖記》劇照。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近年來,“新生”的閩劇還積極打造社交平台,亮相福州線下活動,開展“閩劇進校園”等活動,在年輕群體中擴大影響力。近百個閩劇團在都市、鄉野的劇場舞台奔走,所及之處,座無虛席。第二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閩劇非遺傳承人吳則文表示:“我們創新傳統劇目,把閩劇帶進社區、帶進校園,希望將閩劇的美好‘種’進每個看戲人的心中,讓古老鮮活的文化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要挖掘閩劇藝術生命之所在,用更多元的渠道、更豐富的形式、更現代的手段去普及閩劇,把閩劇振興起來,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林穎表示。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