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這裡發展領“菌”產業的競爭力何在?
建功新福建,八閩大地在行動。近日,由福建省委網信辦指導,人民網福建頻道發起“福建‘封面’系列融媒體調研行”活動,聚焦新福建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挖掘福建各地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奮斗故事。這一站,走進寧德市,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增長極’”開展調研。
“我手上的就是古田銀耳,大家看。”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天源生物”)員工正在直播帶貨,向網友們介紹當地自主培育的新品種——有機富硒本草銀耳。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在直播帶貨,向網友們介紹當地自主培育的新品種——有機富硒本草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有機富硒本草銀耳出自天天源生物的溫控智能化標准出菇房,此外,該公司還擁有新型銀耳節能高效烘干設備、潔淨削菇流水線等專業化生產設施。通過尖端技術革新和精細化系統管理,該公司已獲得37項銀耳種植與精深加工專利,在袋栽銀耳工廠化栽培及精深加工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長期以來,野生銀耳作為“來自大自然的奇珍”,生長條件簡陋,容易受到感染,產量極少,產品質量難以保証。走進有機富硒本草銀耳的溫控智能標准化菇房,密集成排的銀耳高聳林立,恆溫、內循環、霧化、燈光等操作都可以實現自動化控制,曾經“靠天吃飯”面臨的難題得以迎刃而解。
溫控智能化標准出菇房。人民網 李唯一攝
解決了銀耳生長的難題,做好衍生產品的精深加工、銷售推廣也很關鍵。
伴隨食用菌市場的不斷開拓,古田中心城區周邊相繼布局東區、西區和北區三個食用菌精深加工園區,入駐企業近300家,還打造了古田食用菌電商園。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廳。人民網 李唯一攝
通過以銀耳為代表的食用菌特色產業,古田縣域經濟發展得以不斷被帶動,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縣域發展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數據顯示,2023年,古田銀耳產量達39.6萬噸,佔全球銀耳產量的90%以上。
一個小縣城,可以做到銀耳佔據如此大的市場份額,背后靠什麼支撐?
古田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2019年起,古田縣對菇房改造提升進行政策補助,如今,全縣共有菇房約10萬間,其中標准化菇房1萬多間,每個鄉鎮都有現代化食用菌培育設施,還加強聯動企業、菇農創新性地打造了‘光伏菇棚’,實現種菇、發電‘一地兩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也讓食用菌長勢更好。”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賴淑芳說。
在賴淑芳所說的10萬間菇房中,用於種植銀耳的菇房達4萬間。除當地政府對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推廣綠色生產的支持、引導,在銀耳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病虫害防治、銀耳產品深加工、營銷等方面,古田縣還以校地合作的方式引進了全鏈條專家團隊,推動銀耳品類走向豐富多樣。
古田縣食用菌研發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張琪輝介紹,早在十年前,福建農林大學和地方政府就共同匯聚資金、人才等資源,建設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並依托該平台建設了福建省協同創新院食用菌(古田)分院、福建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大力推動人才培養、技術賦能步伐,共享食用菌研發成果。其中,福建農林大學派出專家團隊20多人,為當地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發提供有力支撐。
至今,古田聯合福建農林大學培育出銀耳“繡銀1號”“福銀雪耳”“福銀黃耳”等食用菌新產品5個,引進新品種3個,正著力打造提升區域特色的食用菌種質資源庫。
新品種“福銀雪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如今,主打“縣域工廠化生產模式”的古田,已擁有集銀耳菌種培育、工廠化種植、產品精深加工、銀耳文化推廣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基地,共有10大系列,120多種食用菌產品。
2023年,古田縣食用菌總產量92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255億元,農民現金收入60%來自食用菌產業、農業人口中70%家庭從事食用菌產供銷,“古田銀耳”以147.32億元居中國食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第二,“世界銀耳看古田”的品牌效應逐漸形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