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雞”的蛻變史,見証老區從濁水荒山到山河披綠
距離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幾公裡外的珞公山上,成千上萬隻河田雞正在養雞場內“追逐”。這裡光照充足、郁郁蔥蔥,為河田雞養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8月26日至2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的“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福建線活動採訪調研團走進長汀縣,探尋“一隻雞”的前世今生。
長汀縣秀綠農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秀綠農牧”)的創始人蘭秀,養雞近40年,她的公司擁有500多畝天然草場和800多畝山林地,建有孵化車間500平方米、雞舍12棟,其中包括全自動標准化雞舍2棟。
河田雞。人民網 李唯一攝
2006年,看到養雞場內深受水土流失困擾的土地,蘭秀“自掏腰包”,充分利用空地改良土壤、種植林草。“我花了萬把塊錢在種樹上,那時候周圍人都不理解,今天看來,有了好的生態環境,養出來的河田雞才會更健康、更好吃。”
青山不負有心人。生態變美了,河田雞也長得更壯了、賣得更好了。蘭秀說:“我們一年最多賣出過50多萬隻雞,產值達5000萬元,開心著哩!”
在蘭秀的帶動下,秀綠農牧新增加盟農場30多戶,間接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參與河田雞養殖,戶均增收5萬元。
“一隻雞”的蛻變史,見証生態環境變成“真金白銀”,“百姓富”和“生態美”實現有機統一。
河田鎮養雞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難以想象,這片孕育財富的“綠水青山”,曾是“濁水荒山”。
據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接近全縣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城之一。
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當地開創性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將昔日“火焰山”變為“花果山”,總結出行之有效的“長汀經驗”。2021年10月,《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如今的長汀景色怡人。人民網 李唯一攝
水土流失治理的推進,讓生態農業得以建設和發展。
結合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長汀大力發展河田雞養殖、鐵皮石斛種植等生態富民綠色產業,走“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之路。“長汀還於去年年底完成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通過碳匯交易的形式將‘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探索創新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介紹。
為更好服務河田雞這一特色優勢主導產業,長汀縣還建設了集河田雞產業文化產品展示、大數據平台展示、人才培訓、電商直播、辦公服務為一體的河田雞產業發展中心,總面積1114.55平方米,推動河田雞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河田雞年出欄量突破1650萬羽,實現產值33億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荒山連片到山河披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惠及了子孫后代。“手握”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多個“頭銜”的龍岩市,森林覆蓋率已連續45年位居福建省第一,達79.2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