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詠春拳:走向世界,活在當下

日前,首屆世界南少林詠春拳大賽在福建福清收官。全球近千名詠春拳高手報名參與,歷時4個多月,最終決出36名項目冠軍,其中約15名選手來自海外賽區。
作為一種風靡全球7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武術單項,詠春拳是中國功夫的知名代表,也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始創於17世紀的詠春拳為何能經漫長歲月仍生生不息?詠春魅力何在?今天的人們又因何而學?記者來到詠春拳的發源地福清尋找答案。
何以詠春,拳出福清
三百多年前,明朝皇室宗親后裔朱紅梅逃亡至福建。逃難途中災民的悲慘命運和民族義士的滿懷豪情讓她深受震動。經福清南少林寺禪師點化,朱紅梅在寺廟附近結庵(現名“少林庵”)修行,法號五枚師太。
自幼習武的五枚師太曾同御醫學習中醫知識。出家后,她以精湛醫術救助許多百姓,又結合禪武理念,創造出實用功夫——詠春拳。
相傳,詠春拳創立之初,拜師傳習者皆為女性。許多尼姑、道姑,乃至村姑、寡婦、千金小姐都曾慕名而來,拜五枚師太為師,學習醫術、武藝、禪功健身。女弟子中不少以“詠春”為己名,以紀念少林庵的恩師,或報答五枚師太救命之恩。據說,名“詠春”者曾超300余人。
這些女弟子中有不少離鄉謀生、婚嫁旅居者,把詠春拳帶到了五湖四海,也把詠春精神的火種代代相傳。
詠春拳巧用力學原理,可實現借力打力、以弱勝強。主辦方供圖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詠春拳代表性傳承人鄭祖杰介紹,詠春拳基於人體結構和一些基礎的力學原理,能通過巧妙利用空間和力量,實現借力打力、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詠春拳具有快勁准狠、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的特征,在中國武學歷史上,詠春拳也是少有的為女性所創的拳法。
詠春拳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此,詠春拳的命名方式也不同於常規拳種。不以姓名、地名、植物、動物等方式命名,而選擇以“永”這一具有點、橫、折、豎、勾、挑、撇、捺的字型,詠春拳之名將拳理與招法暗藏其中。
2009年,福建詠春拳被納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4年,福建詠春拳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中國詠春,世界功夫
今年4月,首屆世界南少林詠春拳大賽開賽,亞洲、賽區、美洲賽區的9個賽場共有近千名武者報名。兩輪選拔后,共有170人晉級世界總決賽,除中國賽區外,歐洲、美洲、東南亞賽區晉級人數達到100人。
鄭祖杰用“牆內開花牆外香”來概括詠春拳在今天的傳承發展。總決賽現場的熱鬧和諧氛圍,也印証著他的話。
賽場之外,詠春拳成為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語言,這些選手們看上去如此“不同”,但一比劃出招,便有了話題。“這樣,然后這樣,再這樣。”語言不通,肢體動作交流足夠。賽場邊,小選手們的出拳踢腿,屈膝擺手,演示一番,已然熟絡。跨越千山萬水的友誼悄然萌芽。
“老手”們的切磋也在賽場,黏手推拉,攻防兼備。或驟然發力,攻其不備﹔或拳掌相濟,化拳卸力﹔或寸拳守中,化險為夷……電光火石間,來留去送甩手沖,勝負已定,點到為止,遂抱拳行禮,露出心領神會的表情。
黏手實戰演示,盡顯詠春文化。主辦方供圖
詠春拳中蘊含的形神兼備、兼容並包、一體圓融、守中止戈的武學哲思,則是其歷久彌新、綿延不絕的重要內核。鄭祖杰說,詠春拳的一招一式,都能讓人感受到先人對力量與技巧、智慧與勇氣的深刻理解。
以拳會友,以武傳情,走出國門的詠春拳成為一種溝通橋梁,種種賽事也為來自不同國家的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魅力、切磋交流的舞台。
語言有界,交流無界,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盡在其中。這亦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活生命力。
武林遺風,活在當下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是“活”在當下的。
從詠春拳大賽的報名情況和賽程安排中可以發現,各年齡段的詠春拳愛好者人數相差不多。比賽設置16歲以下、17-39歲、40歲及以上三個年齡組,男女均可參與。
詠春拳愛好者分布不同年齡段。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我閨女學了詠春拳之后,精氣神都不一樣了。聽我講了好些‘詠春往事’,早就盼著來到詠春的發源地尋源‘巡禮’。”從北京帶女兒來參賽的張春喜是個歷史愛好者,在他看來,詠春拳傳承發展的數百年,也是中國經歷滄桑巨變的數百年,詠春拳這個文化“活化石”承載了許多特別的意義和內涵。
不少年輕詠春拳學習者都以傳承為己任,在他們眼中,親身修習是對這一非遺文化最好的發揚。“身處其中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溫度。”一位參賽選手如是評價。
如果說“武林”已成傳說,在詠春拳的“圈子”裡,記者感受到的是,“武林風”不曾遠去。
如今,強健體魄、啟智育心的詠春拳逐漸走進校園和社區,詠春拳“青少年傳承示范基地”已落地多所學校。詠春拳的實戰屬性也受到軍警界的關注,十多年間,鄭祖杰已作為詠春拳搏擊教官為多家警察學院學生授課。
鄭祖杰表示,目前詠春拳傳承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是一個講求務實和持久的事業,通過階梯式培養,讓更多優秀的、具有自主能力的傳承人來擔起這個責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