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安溪

安溪,清溪流轉城東,匯入晉江流,一路混混沄沄,向海而行,奔流不息﹔城邑地處戴雲,遙望廈門島,四面擁翠抱綠,尋光而行,奔騰向前。
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發源地、世界藤鐵工藝之都、世界遺產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在安溪3057.28平方公裡的版圖上,在峰巒溪澗交錯之地,留存有安溪茶農精耕細作的璀璨結晶,傳遞著古老技藝傳承創新的千古智慧﹔在青山綠水環繞之中,揚起了青陽冶鐵源遠流長的璀璨星火,綻放了安溪藤鐵巧奪天工的絢麗繁花。安溪鐵觀音、藤鐵、青陽冶鐵,成就了安溪“三鐵三世遺”的世界級名片。
泉州芯谷安溪分園區。黃東華攝
從福建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躋身為全國百強縣,安溪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愛拼敢贏的闖勁,實現了“差生逆襲”。而今,可欽可佩的安溪人初心不改,行一程山水,攜一路星光,在追尋繁榮與進步之路上永不停歇。
置縣千年,孕育文化之基
安溪置縣千年,滋養了裊繞繽紛的煙火人間,也孕育了崇文重教的傳統理念,並成為安溪人的文化基因。
據記載,自宋至清,安溪先后有武狀元1人、榜眼1人、武進士4人、文進士93人、武舉人76人、文舉人308人,名流俊彥忠臣烈士代不乏人。
安溪文廟。安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安溪文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在城市化發展中,被很好地保留下來,是安溪歷史文脈的閃亮坐標。這座江南現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藝術群,因宏大的建筑格局,獲得了“秀甲東南”“名冠八閩”的美譽。
據介紹,安溪文廟自宋咸平四年(1001年)始建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900年間,安溪文廟歷經重建、重修、增建33次。矗立於安溪文廟的《重修學宮碑記》石碑,記述了安溪文廟最重要的一次重修盛況,也留下了安溪人李光地與安溪教育發展的歷史淵源。
人才輩出,奠定發展之路
受李光地影響,安溪英才輩出,為數百年來的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石。
著名數學家陳萬策,《口技》作者林嗣環,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庄希泉、羅豪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陳火旺,以及“雙院士”陳志堅……安溪英才,閃耀全球。
安溪城隍廟,這座和安溪建縣史一樣悠久的建筑,是福建最古老的城隍廟之一,有著“八閩第一,五邑無雙”之美譽,它濃縮了安溪人的精神追求。每逢城隍聖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安溪籍華人、華僑,就回到家鄉虔誠祀典。他們雖離鄉創業,但無論走到哪裡,依然延續著生生不息的安溪血脈。
安溪籍華人、華僑回鄉參與城隍春巡。黃東華攝
一代代安溪人跨足海內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同時,始終不忘故土,身上流淌的是對家鄉的摯愛。他們勤勞、智慧,讓四方之士,得聞華夏之聲,領略閩南之韻。
李尚大、李陸大昆仲,興學育才、扶貧解困,累捐之財皆超一億五千萬元﹔施金城於桑梓之地興建學校六所,澤被學子二萬有余,世人稱其為“安溪的陳嘉庚”……
歷史建筑,見証閩南故事
依山而建的泰山樓,是南岩村一座百年歷史的二層樓房,屬於閩南地區極具特色的古厝式傳統民居。
泰山樓的樓主王三言,從小跟隨父親種茶做茶,為了擴大經營規模,他派兒孫前往東南亞等地開設茶行。到了清末民初,其創辦的梅記茶行成為安溪人經營的最大茶行。
數百年來,勇敢堅韌的安溪人,帶著種茶、賣茶的特殊技藝和種田經商的營生本領,到東南亞各國開拓發展。安溪的茶葉世家代代相承的傳統工藝,迎難而上的開拓創新精神,使安溪鐵觀音以香迷人,以韻留人。
採茶忙。陳達水攝
如今,安溪烏龍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承載安溪制茶人家創業史的泰山樓與映寶樓、聚斯樓一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樓是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証,也是聯系海內外鄉情的精神橋梁。
高山的阻隔,曾經讓安溪與貧窮落后齊名。現在的安溪,已經躋身全國百強縣。從中國茶葉之鄉到世界藤鐵之都,從文化名城到科學之城。現代建筑裝點著城市的繁華,綻放著安溪的自信與活力,安溪以不斷前行的勇氣和為時代擔當的魄力,滿弓勁發,從傳統中汲取能量,在新時代開拓進取,在“一城三香”(書香、茶香、心香)的熏陶中勇毅前行。
安溪,這座古老的閩南小城,正翩然綻放、風姿萬千,在八閩大地上走出了一條傳承發展、拓展創新之路。(吳明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