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征第一步,從福建這個客家山村開始
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淮土鎮鳳凰山腳下,有一處滿是客家古民居的鳳凰山街,巷尾有一棵400多年的古樟樹,曾見証上萬紅軍從這裡邁出“長征第一步”。時光流轉,古樟樹依然郁郁蔥蔥,向后人訴說著鳳凰山的故事。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的“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福建線活動採訪調研團走進紅軍長征的最遠出發地——鳳凰山村。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期間,途中轉道清流、歸化(今明溪縣)、寧化的紅軍曾多次駐扎於此。
鳳凰山街滿是客家古民居。人民網 李唯一攝
“老百姓聽說有當兵的來,先是很害怕。沒想到紅軍戰士有著嚴明的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開展土地革命,興辦列寧小學,設置國語、算術、勞作、體育等課程,讓老百姓獲得受教育的權利。”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王興鋼說。
由於紅軍人數眾多,本著“不隨意打擾百姓生活”的原則,鳳凰山街的屋檐下睡滿紅軍戰士,留下了一段佳話,鳳凰山街因而得名“紅軍街”。街口的門樓上方,“紅軍萬歲”4個大字至今熠熠生輝。
入駐的第一天,紅軍戰士在沿街屋檐下席地而臥﹔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當地老百姓和戰士們更加熟絡,便主動邀請戰士們到家裡住下,但戰士們不願過多打擾百姓生活。於是,家家戶戶的老百姓自發地拆下自家門板、鋪上稻草,供紅軍墊睡。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老百姓把紅軍戰士當“自己人”,於是踴躍報名成為其中一員。母送子、妻送夫,兄弟父子齊參軍,這樣的場景,當年在鳳凰山屢見不鮮。
“我的叔叔王勝彪就是在鳳凰山參加紅軍的。那是1929年3月,他親眼看到駐扎在這裡的紅軍紀律嚴明、愛護百姓,不僅不擾民、不抓丁,還打土豪、分田地,發展文教事業,就立馬和幾個年輕人一起商量后參加了紅軍。”赤嶺村原黨支部書記、紅軍后代王榮吉說。
然而,當時王勝彪的母親並不同意。她對王勝彪說:“你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你去參軍了,誰來種田?”
兩年后,王勝彪不顧母親反對,毅然決然地參加紅軍。王榮吉回憶,當時叔叔的心裡隻有一個念頭:“紅軍是窮人的隊伍,要當兵就要當紅軍,跟著紅軍一起革命!”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王勝彪和其他紅軍指戰員一道,走上漫漫長征路,一場浩浩蕩蕩的“戰略大轉移”從鳳凰山下展開。
那些天,經過鳳凰山村的紅軍隊伍紅旗漫卷。出發前,紅軍戰士們忙著上門板、捆稻草、打掃房屋、送還借物﹔村民們紛紛拿出自家炒好的黃豆、晒好的地瓜干為紅軍送行。大家不會想到,這場“戰略大轉移”,日后會成為長達兩萬五千裡的紅軍長征,鳳凰山村也成為紅軍長征最遠出發地。
鳳凰山村成為紅軍長征最遠出發地。人民網 李唯一攝
至今,鳳凰山村仍保留著“紅軍街”、列寧小學、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部舊址、紅四軍看病所等紅色遺址。2017年,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被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村。人民網 李唯一攝
“我們寧化還有非常多紅軍戰士,他們也許埋骨皚皚雪山,又或者血染湘江,又或許倒在某個沼澤地無人知曉。但是他們的奉獻、他們的偉大,都注定會被記入歷史的豐碑。”跟隨著寧化縣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周冰倩的腳步,紅軍烈士名錄映入眼帘:張清喜、張清水、王榮良、王榮居……淮陽村65名、鳳凰山村21名、赤嶺村12名……一個個名字、一串串數字見証了作為革命老區的寧化,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的重大貢獻。
寧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寶山表示,寧化縣有6000多人參加長征,大部分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到達陝北時僅幸存58人。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廣大紅軍戰士與老百姓情同手足、生死相依,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光輝革命篇章。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如今的鳳凰山村,正沿著“紅色領航、生態領向、產業領跑、改革領先”的道路,拓展紅色文化內涵,打響“紅色故裡”品牌,結合生態觀光打造精品旅游路線,促進農特產品銷路更廣、村財增收渠道更寬,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