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寧德產業觀察丨鄉村振興怎麼走好特色路、建設“樣板區”?

鐘巧花 李唯一 蘭志飛
2024年09月10日10:2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建功新福建,八閩大地在行動。近日,由福建省委網信辦指導,人民網福建頻道發起“福建‘封面’系列融媒體調研行”活動,聚焦新福建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挖掘福建各地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奮斗故事。這一站,走進寧德市,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增長極’”開展調研。

“產業一定要興,鄉村才能振興。”

“人才一定要先行,鄉村才能振興。”

……

怎麼走出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多年來,福建省寧德市以念好“山海經”為指引、以建設“樣板區”為目標,在這條路上闊步前行,越走越遠,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天地。

以產興業

“說起下黨的茶青,大家都搶著要。”寧德市壽寧縣滴水緣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王菊弟笑著說,下黨鄉“下鄉的味道”可視化定制生態茶園有底氣產好茶。

在壽寧全縣,發力打造的“1+4”優勢特色產業,就包含茶產業。當地以打響“壽寧烏茶”品牌為突破口,推動產茶大縣向茶業強縣跨越發展。

以產興業,“中國食用菌之都”古田縣的模式是“縣域工廠化”。目前,當地每個鄉鎮都有現代化食用菌培育設施,創新打造的光伏菇棚還能同時實現種菇、發電。在全縣的10萬間菇房中,用於種植銀耳的菇房達4萬間,其中,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溫控智能化菇房,不僅孕育出有機富硒本草銀耳等新品種,還能實現恆溫、內循環、霧化、燈光等操作的全程自動化。

專注“一業”,古田縣已形成涉農貸款50%用於食用菌產業、農民現金收入60%來自食用菌產業、農業人口中70%家庭從事食用菌產供銷、農業總產值80%來自食用菌產業的“5678”發展格局,並入選首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2023年,全縣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255億元。

溫控智能化菇房內的古田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溫控智能化菇房內的古田銀耳。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一片葉”變成了“振興葉”,“銀耳花”變成了“致富花”,“大黃魚”變成了“黃金魚”……說的就是寧德各地通過“一縣一業”特色產業發展格局,高質量開發山海資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當前,寧德全市八大特色產業,即茶葉、水產、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藥材、畜牧和林竹花卉,成為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特別是銀耳、大黃魚、白茶產量分別佔全國90%、80%、58%,已是閩東農業發展的“金字招牌”。

以人興村

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猴盾村是純畬族聚居村,全村僅有218戶815人。村庄如何“活起來”“旺起來”?

“人才是很關鍵的因素,他們不僅帶來發展新理念、還帶來致富新辦法。”猴盾村黨支部書記雷美鳳介紹,該黨支部積極培育“福籽同心”黨建品牌,來引領猴盾村畬族鄉村人才驛站建設,至今,該驛站已服務畬族鄉村創業青年、農業企業、農戶等100多人次,完成創業咨詢會、農產品直播銷售、畬族傳統文化培訓等活動超50場。

而今,蕉城區林厝服務區開辟了通往猴盾村的“后通道”,從高速口到猴盾村,隻需5分鐘車程。雷美鳳說,交通便利了,游客來到村裡感受畬鄉風情,給村裡帶來越來越多的人氣,也更有吸引力引才,激發村民更有干勁發展畬茶、佛手、臍橙等種植產業。

林厝服務區。陳青供圖

林厝服務區。陳青供圖

在“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壽寧縣的高山晚熟葡萄基地,壽寧縣祥瑞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新農人”繆文欽正為高山晚熟葡萄奔忙。如今,壽寧縣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達36家,包含國家級專業合作社2家、省級家庭農場3家。這些比其他品種更晚成熟的葡萄,為當地帶來超億元的年產值。

壽寧縣創新實施的“新農人”回村工程,讓1.3萬名在外能人帶著資金、技術返鄉創業,給鄉村注入全新活力。

走好鄉村振興特色路,在寧德全市,以黨建引領,“抓人才激活力”已成為一種機制,探索出一條“眾人劃槳開大船”的合力奮進之路。

以技促興

在這條閩東特色鄉村振興路上,寧德進一步做大做強“一縣一業”,不僅為農村帶來新村民、新思路,還將更多項目、業態、資源導入農村。這當中,還有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科學技術賦能”。

當記者來到福鼎市店下鎮,映入眼帘的是萬畝晚稻田,通過無人機、烘干機、自動灌溉等機械設備,種植戶方祖彩不再需要頭頂烈日、深入田間,隻需啟動他的自動化“小伙伴”們,便能輕鬆種出好“豐”景。

福鼎市農墾發展集團總經理劉遠平說,該集團提供的機械設備、電子設備等一系列現代化裝備成為了種植戶們的好幫手,規避了“靠天吃飯”的弊端。

近年來,福鼎市還累計向鎮村派駐200余名科技特派員,在“科技特派員+企業+農戶”“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銀發科技人才”等多種服務模式下,把科技服務向基層輸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7月末,無人機在店下鎮萬畝農田施肥。人民網 李唯一攝

7月末,無人機在店下鎮萬畝農田施肥。人民網 李唯一攝

在店下鎮西側的柘榮縣英山鄉,千畝太子參種植戶吳國東也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種植太子參20余年的他,隻需照看好大棚內的太子參種苗,就能讓品質好、產量高的太子參穩定“問世”,不再需要“靠天吃飯”。經過多年縣域農家太子參種質資源圃篩選,福建天人藥業有限公司還打造太子參植物工廠,實現太子參脫毒苗規模化生產,在該公司的組培接種中心,一天可以接種2000多罐太子參種苗。

柘榮縣的太子參植物工廠。人民網 李唯一攝

柘榮縣的太子參植物工廠。人民網 李唯一攝

以產富民

一個清晨,記者來到寧德市屏南縣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陳孝鎮的辦公室,發現門敞開著,卻不見陳孝鎮的蹤影。

“不好意思,稍等,我還要再忙一下。”不一會兒,隻見陳孝鎮大步流星地走過來,手中的電話還沒挂斷。

幾通電話畢,陳孝鎮轉向記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來的人多了,需求也多了,我得做好服務。”

曾經的龍潭村,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人口流失,2017年之前是福建省級貧困村。如今的龍潭村,卻是吸引游客爭先打卡的“網紅村”,人口回流,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創業奔向致富路。是為何?

“因為我們嘗試了許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把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努力都做到點上了。”陳孝鎮說。

多年前,陳孝鎮返鄉,投身到鄉村振興一線,忙碌是他的常態。“村裡發展好了,再忙也開心。”他回憶,2018年底,經過改裝破舊的老房屋,龍潭村第一家民宿正式營業﹔2022年底,村裡的民宿發展到23家﹔如今,民宿數量已經接近70家,旅游業發展越來越紅火。

作為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龍潭村以古村落為平台,形成文創、休閑、康養等豐富的文旅業態,正是陳孝鎮說的“點”。隨著龍潭村文旅品牌的辨識度不斷提升,這裡已成為許多游客“心向往之”的“詩和遠方”。實現“村財村民雙增收”,也水到渠成。

離龍潭村不遠的四坪村,同樣掀起一股“清流”。曾經偏遠的“空心村”,有了“文創+農創”的業態創新,古村獲“新生”,煥發新活力。

四坪村。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四坪村。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在壽寧縣下黨鄉,舊貌換新顏,硒鋅康養旅游也興起,當地在“統一端口、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排房”四統一的工作機制下,發展民宿專業合作社9家,刮起“文創民宿”新風,人氣更旺了,村民腰包也鼓了。

下黨鄉圍繞地方旅游資源優勢,民宿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下黨鄉圍繞地方旅游資源優勢,民宿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人民網記者 蘭志飛攝

“不論在屏南、還是在壽寧,抓住時下符合大眾文旅新需求等窗口發力,在鄉村開啟‘共創共富’的創新機制,讓鄉村從‘流人’轉變為‘留人’。”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家恩分析,鼓勵“外來力量”與村集體經濟等構建利益共同體並聯合創業,通過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協同發展,既把產業留在縣域,也進一步夯實並拓展鄉村在就業創業中的潛在空間。

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從脫貧攻堅到走出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精彩蝶變,寧德市一以貫之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來,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3.7%。通過發展八大特色產業,三分之一的人口因發展茶產業走上致富路,30多萬人因種植食用菌鼓起了腰包……

“一業興、百姓富”。以產富民,“共創共富”模式則成為寧德八大特色產業富民的強有力補充,助推鄉村振興邁出迭代升級步伐。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