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2024年09月14日15:55 | 來源:福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去年春節期間,三坊七巷閩劇“快閃”表演吸引許多觀眾駐足觀看。記者 池遠攝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福州閩劇院演員到福清城頭星橋村表演《楊門女將》。記者 張旭陽攝

  閩劇,這一走過400多年歲月的非遺戲種,深深扎根於閩都土壤之中,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更寄托著無數閩人的鄉愁與記憶。

  20世紀80年代,閩劇一度陷入發展低谷,缺人、缺錢、缺優秀劇本。到了20世紀90年代,福州市加大閩劇傳承保護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閩劇的發展迎來新的春天。

  對傳統的堅守,對故土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讓閩劇穿越歲月長河,在新時代依然煥發奪目光彩。近期,綻放芳華的閩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重點央媒紛紛報道。閩劇歌盛世,古韻傳新聲,閩劇風採通過央視鏡頭傳遍大江南北。

  古韻何以有新聲,這背后有怎樣的傳承與創新?近日,記者多方走訪,探尋閩劇的“長紅密碼”。

  代代傳承

  閩劇新星挑起大梁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楊帥(中)在《過崖記》中飾演主角杜元平。福州市文旅局供圖

  雛鳳清於老鳳聲。每一個戲種的發展,每一個劇團的壯大,都離不開戲曲人才的代代傳承,閩劇也是如此。前有老一輩閩劇人的堅守,后有青年才俊的加入,他們傳承發揚閩劇的時代新韻。2021年以來,福州市閩劇演員獲個人獎項近40項,最近一個獎項來自今年4月——閩劇新星楊帥榮膺第32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主角獎,並名列榜首。

  楊帥在《過崖記》中飾演主角杜元平。“《過崖記》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巡演后,楊帥收獲一大批戲迷。”福州閩劇院院長、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主任楊東說,“楊帥是年輕演員中的佼佼者。我們常說,戲曲是角兒的舞台,楊帥正在成長為一個挑大梁的角兒。”

  隨著《過崖記》的走紅,楊帥回到福州演出,許多戲迷都會聞訊來看戲,有些寧德、福安的戲迷甚至集體包車來看楊帥的戲。除了楊帥,福州閩劇院其他年輕演員也逐漸名聲在外,比如《過崖記》中的男二號余根舒、主演《孟麗君》的謝婉萍、主演《一文錢》的干曉瀅等,都擁有各自的戲迷。

  “閩劇的發展,需要更多像楊帥這樣的年輕人才涌現出來。”楊東介紹,2019年起,福州市改革了藝術人才招聘方式,從統一的編制考試改成以專業面試為主的自主公開招聘,效果非常顯著。5年來,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向社會招錄了24名專業人才,以“90后”為主,年齡最小的是生於2004年的青衣肖雪靈。

  福州閩劇院還與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合作開創表演藝術“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開辦本科函授班,通過“演學結合”,提升演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副院長、福州市藝術學校副校長林理杰說:“與國戲這樣的高等院校合作,我們的演員既能完成本科學位深造,又能提升文化修養,對他們表演藝術的成熟很有幫助。”

  閩劇新芽的茁壯成長,預示著閩劇發展的春天。這是福州長期以來關心扶持閩劇事業、重視培養閩劇人才、完善培育機制的顯著成果。

  1991年,福州市撥款100萬元解決閩劇班的困難,為閩劇班建設新教學樓。1993年,閩劇班恢復招生。2004年,閩劇班更名為福州市藝術學校,2016年劃歸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如今,該校每年招收近百名學生學習閩劇,持續輸送閩劇人才。2021年至2023年,福州市累計下達各類資金近6000萬元,支持閩劇劇目創排、人才培養、場館設施建設等。其中,毗鄰五一廣場的福州閩劇院新劇場於去年2月投入使用,持續開展閩劇展演、傳習等活動,為閩劇的傳承發展搭建了新平台,也成為福州市文化新地標。

  “除了資金保障,福州市還通過立法,為閩劇的發展保護提供法治保障。”福州市文旅局副局長朱壽良告訴記者,2021年制定出台的《福州市閩劇保護規定》是福建省第一部戲曲保護地方立法,填補了我省戲曲保護地方立法的空白。此外,福州還建立了閩劇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台《福州市優秀文藝作品扶持和獎勵辦法》《關於保護、扶持福州地方戲曲曲藝的實施意見》等,在制度層面為閩劇保駕護航。

  推陳出新

  精品力作接連不斷

  閩劇《過崖記》在福州再次掀起小高潮。9月14日,市紀委監委組織紀檢監察干部集體觀看《過崖記》,“反腐倡廉”觀念由本土戲劇的傳播而深入人心。

  自去年入選中國戲劇節並獲評優秀劇目后,《過崖記》長演不衰,好評如潮。楊東說:“去年評選時,一位評委就曾表示,《過崖記》堪稱當代新編歷史劇標杆之作,希望這台劇目能夠在全國各地多展示、多演出,也讓其他劇種人員多溝通、多交流。”

  《過崖記》成為受到大眾和業內認可的戲曲精品,並非偶然。近年來,福州閩劇創作既緊跟時代旋律,選取代表性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創作,又兼顧挖掘本土特色,堅持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的“三並舉”原則,持續開展傳統經典劇目復排、新編劇目創排。

  一出新戲,從編劇、創排到正式演出,往往要經歷幾年時間,其間的艱辛非外人所能知曉。福州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負責人周蘭說,為了實現原創一批、儲備一批劇本的目標,他們通過組織採風、藝創中心編寫、戲劇劇本征文、向知名編劇約稿等方式,邀請有影響力的業內專家開展創作講座、劇本及大綱改稿等,孵化精品劇本。

  9日中午,在福州閩劇院二樓練功房裡,導演徐春蘭全神貫注地指導楊帥走戲。《過崖記》取得成功后,他們緊接著創排新劇。

  新劇《幻戲圖》的劇本來之不易。良馬須善馭,有了好劇本、好演員,還需一位好導演。《幻戲圖》和《過崖記》一樣,都力邀國家一級導演、北京京劇院資深導演徐春蘭執導。

  “楊東院長好不容易請到了著名編劇羅周,她從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中獲得靈感,延伸出一段故事,當時我一聽故事大綱,就感動得落淚了。”徐春蘭說,“這部劇預計在今年11月省藝術節期間上演,我和楊院長說,上演的時候要給觀眾發紙巾,因為劇情太感人了。現在還不能劇透,我希望大家屆時都能去看。”

  “《過崖記》反映的是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幻戲圖》關注的是人性的溫暖與愛。”在劇中再次擔綱主角的楊帥,也讓廣大戲迷對這部新戲充滿期待。

  在每年新創一部戲的同時,恢復創排一部老戲是閩劇的傳統,比如《御碑亭》《一文錢》《碧玉簪》《銀箏斷》等,都是老戲重新創排。重新創排,是為了讓劇情更加適應當下的時代觀念、審美情趣。楊東舉例說:“《一文錢》是老戲迷非常喜愛的劇目,但是其中‘嫌貧愛富’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所以我們在重新創排時,就把它作為一個反面教材,通過一文錢展現對家庭的愛,看過老戲的戲迷仍然很喜歡,覺得改編思路非常好。”

  扎根沃土

  民間劇團演出火爆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2024年“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期間,美國塔科馬友人在三坊七巷觀看閩劇小調《牡丹亭》。記者林雙偉攝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台江實驗小學少兒閩劇班表演閩劇《春滿人間》。記者葉誠攝

  馬江之畔,羅星塔邊,閩劇唱腔悠揚。9月8日晚,第三屆福建省民營劇團優秀劇目(折子戲)展演在馬江劇院開幕,馬尾海峽閩劇團的《龍台駙馬·返鄉》成為開場大戲。長樂大眾閩劇團、福清僑鄉閩劇團、連江藝昌閩劇團等,作為福州市民間劇團的優秀代表,參加了此次展演。

  當晚,馬江劇院座無虛席,坐滿了近900名觀眾。70歲林阿姨是海峽閩劇團的老戲迷,“我是從閩侯尚干坐車過來的,我很愛聽海峽閩劇團的戲,幾乎每場演出都沒落下。有時他們去外地演出,我和我們村愛看戲的一班人都會包車去看。”

  《龍台駙馬·返鄉》是馬尾海峽閩劇團久唱不衰的經典折子戲。去年1月,這出折子戲還登上央視舞台,在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播出,讓全國戲迷都領略到了閩劇的風採。

  雖已登上無數舞台,劇中兩位主演依然認真對待每場演出。飾演駙馬的游斌、飾演公主的宋俐俐,為了8日晚的演出,當天中午1點多就來到演出現場,對於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唱段,一遍遍走台彩排、打磨細節。

  “我們的演員一直很敬業。彩排到最后,游斌的嗓子有點啞了,我就讓他趕緊休息,多喝溫水潤潤嗓子。”馬尾海峽閩劇團團長楊碧霞說。

  楊碧霞帶領的馬尾海峽閩劇團,自2014年5月成立以來,拿了大大小小不少榮譽,成了福建民間閩劇團的佼佼者。海峽閩劇團創下“兩個唯一”:2018年12月,憑借經典原創劇目《龍台駙馬》,作為福建省唯一民間職業劇團,參加民間劇團晉京展演活動﹔2019年,參加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這是福建省民營劇團第一次參加中國戲劇節。

  楊碧霞介紹,戲曲精品是一個劇團的立身之本,《龍台駙馬》《馬江魂》以及正在創排的《柳七娘》是海峽閩劇團精心打造的“馬尾原創閩劇三部曲”,這些劇目取材於當地民間故事,深受戲迷歡迎,成為海峽閩劇團的“流量密碼”。

  藝術之花的綻放,離不開深厚的民間土壤。在福州,鄉裡鄉親愛聽戲的傳統保存至今。每逢壽誕嫁娶等喜事,請劇團來鄉裡搭台唱戲是經久不變的鄉村民俗。在鄉間,活躍的民間劇團、不間斷的演出印証著閩劇生生不息的活力。

  11日晚,長樂區鶴上鎮桃坑村能容納500名觀眾的小禮堂裡坐滿了戲迷,上演的閩劇是《征東薛仁貴》。接受村民邀請,來到這裡演出的是成立於1956年的老牌民間劇團——長樂大眾閩劇團,2015年曾獲“國家優秀基層戲劇院團”稱號。

  “我們這幾天的演出檔期都排滿了,在長樂鶴上演完后,13日去琅岐,14日去福清,都是到當地鄉村演出。”大眾閩劇團團長陳賢民說,劇團演出足跡遍及福州十邑,這些地方的鄉親,每逢大小喜事都喜歡請戲團來村裡唱戲,“唱戲那天很熱鬧,幾乎全村人聚在一起,大家都喜歡這種節日般的氛圍。”

  海峽閩劇團、大眾閩劇團是福州民營劇團充滿生機活力的縮影。目前,福州共有民營閩劇院團68家,從業者3000余人,演出市場繁榮向好,馬尾海峽閩劇團年均演出超400場,全年演出收入達600萬元,長樂大眾閩劇團年均演出約250場,全年演出收入達500萬元。此外,各縣(市)區通過“政府買戲、百姓看戲”的方式,組織國有及民營院團開展閩劇惠民演出,每年演出閩劇逾萬場,為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十分支持民間閩劇團的發展,疫情期間開展了全市民營戲曲院團劇目創作扶持,下達資金150萬元,共扶持10家民營院團、10部劇目。”朱壽良介紹,“今年5月,我們組織舉辦了第26屆戲劇會演,為民間劇團提供了展示舞台,並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閩劇院團予以扶持。”

  創新展演

  非遺傳承譜寫新篇

閩劇傳薪火 古韻有新聲

  第三屆福建省民營劇團優秀劇目(折子戲)展演現場,馬尾海峽閩劇團的《龍台駙馬·返鄉》率先亮相。記者林雙偉攝

  在福州,閩劇的演出舞台並不局限於城市劇場、民間戲台,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公園廣場,市民都有機會近距離欣賞一場場“快閃式”閩劇演出,聆聽優美婉轉的閩劇唱腔,在與閩劇藝術的不期而遇中,領略非遺戲種的經典魅力。

  9月8日晚,在三坊七巷南后街,市民游客圍成一圈,欣賞“福州節拍”街角音樂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福州知名閩劇演員林穎來到現場,為大家帶來一段經典閩劇唱段。從江蘇來榕旅游的張先生說:“演出時間雖然不長,但能在城市街頭欣賞到閩劇唱腔,這種體驗讓我感覺很新鮮、很難忘。”

  三坊七巷裡的閩劇表演也讓外籍游人嘖嘖稱贊。今年6月,2024年“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期間,來自美國塔科馬、檀香山的友人在南后街欣賞了經典閩劇《荔枝換絳桃》選段,在衣錦坊水榭戲台聆聽了閩劇小調《牡丹亭》。閩劇展現的中華文化古典韻味,讓外籍友人為之傾倒,流連忘返。

  不僅僅是三坊七巷,在煙台山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非遺一條街、西湖公園湖面舞台、閩江之心群藝舞台等地,一出出閩劇經典折子戲走出劇場,走進市井民間,在更接地氣的廣闊舞台上展現更蓬勃的生命力。

  “在新時代,閩劇也要迎合年輕觀眾,創新表演形式,開展閩劇‘快閃’,街頭巷尾小而精的沉浸式閩劇表演,能夠擴大閩劇在年輕群體乃至外地游客中的影響力。”市文旅局藝術處處長朱珊玉說。

  閩劇還走進校園,讓學校成為小朋友認識、了解非遺閩劇的“啟蒙課堂”。台江“老三保”一帶是福州“蝦油味”最濃的古老街區之一,這裡的街坊鄰裡還保留著用福州話打招呼的習慣。位於此地的福州市台江實驗小學,將閩劇列入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閩韻悠悠》,通過課堂主渠道進行教學。台江實驗小學負責人說:“目前全校學生都了解評話、閩劇、伬藝這三種非遺的藝術特色,並做到人人開口唱,參與面達100%。”該校少兒閩劇班師生創排的《春草闖堂》,獲得福州市首屆中小學生戲曲比賽一等獎。

  作為著名僑鄉,福州在海外有眾多鄉親,閩劇古韻也流播海外,讓海外鄉親在聽戲之時一解鄉愁。“去年,我們組織閩劇赴馬來西亞詩巫市參加婆羅洲文化節,一展閩劇風採,深受當地僑民歡迎。”市文旅局副局長朱壽良表示,近年來,閩劇團組織閩劇演員赴北京、上海、杭州、吉林延邊、新疆昌吉、長沙、銀川、太原、昆明、南寧等國內多地參與文旅交流活動,展現閩劇風採,此外還廣泛參與新春文化旅游月、海絲國際旅游節、“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等交流活動。

  “多種形式開展的閩劇展示展演,在新時代煥發出絢麗光彩,為詮釋傳統戲曲藝術之美,彰顯閩都古韻和國際城市魅力,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文化賦能作用。”福州市文旅局局長陳昱表示,“接下來我們將拍攝制作閩劇宣傳片,推出閩劇創意短視頻,持續擴大閩劇影響力。”(記者 林玉和 燕曉)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