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75年來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廈門,從海島邁向海灣”檔案文獻展開展

人民網廈門9月26日電 (余乃鎏、陳博)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廈門解放75周年。26日,“廈門,從海島邁向海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檔案文獻展”開幕,旨在讓廣大市民見証廈門從海島邁向海灣的壯麗征程,感受在黨的領導下廈門人民的智慧與勇氣,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干事創業的熱情,勇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命,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試驗、探路先行。
展覽在廈門美術館舉行。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本次展覽緊緊圍繞廈門跨島發展這一主題主線,分為“滄桑海島 迎來新生”“改革揚帆 搏浪潮頭”“提升本島 跨島發展”“風勁揚帆 邁向海灣”四個篇章,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檔案文獻和珍貴照片,生動再現了廈門人民75年來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謳歌了廈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立潮頭先行先試、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的時代精神,見証了廈門城市由小到大、從海島邁向海灣的壯麗圖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以來,廈門由海島型向海灣型城市的華麗蛻變,彰顯了廈門這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輝煌成就與獨特魅力。
在“滄桑海島 迎來新生”篇章,反映了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侵略,廈門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斗爭,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廈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如,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廈門島成為半島,為廈門跨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寶貴的“海堤精神”,而后江埭工業區、杏林工業區的開發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廈門島內外協調發展。
圖片呈現廈門75年來建設發展史。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在“改革揚帆 搏浪潮頭”篇章,著重反映了1981年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以來,充分發揮對台和區位優勢,勇敢肩負起中國改革開放“窗口”“試驗田”和“排頭兵”的歷史重任,銳意進取、先行先試,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的成果等。如,1991年廈門大橋建成通車,跨島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廈門迅速成為經濟發達、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的全國標杆城市,創造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藍本”。
市民觀展。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而在“提升本島 跨島發展”篇章,集中反映了2002年“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提出以來,廈門開啟了島外建設發展的壯闊歷程,以及廈門人民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和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風貌。如,行政區劃調整進一步拉開島外城市建設框架﹔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翔安隧道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通車﹔同安工業集中區、火炬(翔安)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島內外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各項資源逐步實現均衡和一體化等。
展現跨島發展歷程和成果。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此外,作為本次主題展的重點篇章——“風勁揚帆 邁向海灣”篇章,則集中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如,島內島外建設高速發展,集美新城集聚成城,馬鑾灣、同安、翔安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翔安南部片區等加快成型成勢﹔島內外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進出島通道增加到“五橋兩隧一海堤”,建成3條地鐵線路,實現“成網運行、三向進出島”,廈門人民期盼已久的島內外“半小時生活圈”已從夢想變為現實﹔以筼筜湖治理為起點,探索從山頂到海洋全域生態保護,廈門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市民拍攝保存展覽圖片等檔案資料。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七十五載長歌奮進,風華正茂再啟新程。”廈門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海上花園城市”跨島發展的歷史成就是一部恢弘的史詩,更是新中國成立75年來的一個精彩縮影。本次展覽在回顧廈門75年來建設發展史、展望城市美好未來的同時,將進一步激勵廈門人民不忘初心、牢記囑托、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積極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力量。
本次展覽由廈門市檔案局、廈門市檔案館主辦,展覽將延續至11月3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