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改革賦能、用發展保障民生  廈門奮力書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4年09月30日08:23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市民政局 改革賦能 用發展保障民生

  民政部門通過未保宣傳月活動,大力普及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政策知識。

  思明區舉辦養老護理員培訓活動。

  同安區舉辦農村幸福院愛心助餐活動。

  創新婚姻登記服務模式,將頒証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民政領域部署了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等改革任務。

  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部署要求,廈門市民政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解決急難愁盼、增進民生福祉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落腳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改革為筆、實干為墨,奮力書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讓民生福祉更有溫度,幸福生活更有質感,社會和諧更加穩固,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廈門篇章貢獻更多民政力量。

  創新社會救助實踐

  讓更多困難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翔安的王伯四級肢體殘疾,並伴有長期的糖尿病和白內障,配偶因腦血栓中風導致偏癱,家庭沒有經濟來源,生活困難。得知情況后,社區工作人員迅速入戶收集資料,為他們申請生活補助和殘疾人護理補貼,以改善他們的基本生活。

  從面臨困境到獲得救助關懷,王伯一家的故事是廈門近年來深入推進社會救助改革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決策部署,逐步建立起涵蓋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和急難救助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重點覆蓋低收入人群,同時關注因教育和醫療支出陷入貧困的家庭。

  2018年,廈門率先實施重病和重殘人員單獨享受低保政策,此舉被民政部視為全國典型案例。2023年,廈門的社會救助“一事一議”經驗做法被省民政廳和民政部推廣。一系列創新舉措,標志著廈門在社會救助創新實踐中走在全國前列。

  在持續推動政策落實的過程中,市民政局、市醫保局等八個部門聯合推出“惠廈保”,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免申即享”的醫療保障。通過“愛心廈門·圓夢助學”項目,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學費和生活費問題。社會救助對象家庭優先納入社會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體系,保障安全穩定的居住環境。

  廈門還持續推進慈善與社會救助的有效銜接,發動社會資源幫助更多困難群眾。2023年,全市共組織163次醫療和助學幫扶活動,籌集2000余萬元資金,發放18萬余件物資,幫助11.4萬名困難群眾。今年起,將每年9月作為“慈善+救助”宣傳月,進一步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慈善事業,鞏固發展崇德向善、依法興善的良好局面。

  同時,廈門通過“救助+就業幫扶”模式,為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家庭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和就業支持。2023年,免費培訓1.2萬人次,推薦就業1.9萬人次,發放就業補貼1.68億元。全市7800多名黨員干部參與愛心幫扶,形成了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的救助格局。

  近年來,廈門困難群眾保障標准保持全省首位、全國前列,在廈門,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民政工作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探索“一老一小”服務保障

  用心用情繪就“朝夕美好”幸福畫卷

  受惠於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開展,如今能在家門口幸福養老,思明區的老吳對在廈門的晚年生活感到十分滿意。

  市民政局在做實基本養老服務、做強養老服務產業中,不僅打造頗具地方特色的“近鄰+養老”模式,還建立起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新格局,力圖為每一位老年人打造一個溫馨、安心的生活環境。今年,廈門入選全國基本養老服務綜合平台試點及縣域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廈門市發布《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清晰列出29項服務內容。連續6年將新建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清單,每年投入財政資金超2億元。目前,全市建成44家養老機構、54家照料中心、151家農村幸福院、446家居家養老服務站,形成覆蓋城鄉的多級多層次養老服務網絡。每個站點均配備專業服務人員,搭建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未來,廈門計劃通過引入更多社會資源,如志願組織和慈善機構,共同營造更加友好的養老環境。到2025年,全市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不斷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覆蓋全體老年人。

  “一老一小”民生保障,事關千家萬戶。13歲的困境兒童吳某一家原是蓮前街道的低保家庭,被列為重點幫扶的“高風險”對象。后來父親去世、母親重度殘疾入院,成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民政部門為她提供每月2800元的基本生活補助,並組建幫扶團隊定期入戶關愛幫扶。

  廈門始終堅持兒童利益優先,持續完善困境兒童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教育、康復和就業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兩年來,通過“福蕾行動計劃”,累計投入1502萬元,開展1900多場關愛活動,惠及4萬余人次,幫助1600多名困境兒童走出困境。

  廈門還推動建設45個鎮(街)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實現全市鎮(街)全覆蓋,就近就便提供臨時監護、心理疏導等服務。投入1.37億元實施市社會福利中心改擴建工程,推動兒童養育、醫療、康復等服務一體化發展,確保200多名兒童在院內享受醫療和教育保障。市民政局還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深入宣傳兒童關愛保護法規政策,會同市慈善總會設立困境兒童關愛基金,進一步保障困境兒童的合法權益。

  創新服務先行先試

  奮力推動民政事業工作高質量發展

  “你們的頒証室很溫馨,整個流程很有儀式感,很感謝你們的精心准備。”來自台灣的許憶馨女士開心地說。她在今年8月份正式成為廈門媳婦,並參與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舉辦的七夕特色頒証活動。

  近年來,廈門創新婚姻登記服務模式,將頒証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中,並形成常規服務。通過購買服務,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機構,設立婚姻家庭輔導室,開通“5210852”婚姻家庭輔導熱線。讓數據多跑腿,好事更好辦,廈門堅持以婚俗改革為契機,提升婚姻登記服務效能,全力營造新時代婚俗文明新風尚。

  全市民政部門積極推動社會事務工作創新發展,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社會團體換屆一件事”是市民政局推出的一項便民套餐服務,實現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大幅度提高辦事效率。去年,市民政局還啟動“一窗綜辦”改革,35項民政事項納入跨部門無差別綜合窗口辦理,多措並舉持續提升審批效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市民政局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圍繞閩寧協作重點工程,引導全市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完善幫扶機制,推進社會組織與閩寧鎮6村1社區對口幫扶。3年來,廈門市社會組織以產業合作、消費幫扶、智力支援等多種形式開展對口幫扶,共計幫扶金額約125萬元,涌現出一批對口幫扶先進典型。

  鄉村地名承載著美麗鄉愁,採集地名信息、挖掘地名故事、豐富地名文化……近年來,市民政局積極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賦能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其中,將多類相關地名列為“鄉村著名行動”對象,很多鄉村由此提升了知名度。“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共申報擬命名道路520條、居民點25個,設置門牌6.3萬余塊,形成一批廈門特色地名文化品牌。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殯葬行業與綠色發展息息相關,作為全國首批推行殯葬改革的城市,廈門立足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完善多樣化的生態安葬服務體系,打造節地生態安葬的新模式。目前,廈門形成以骨灰立體存放為主的生態安葬模式,輔之以海葬、花壇葬、樹葬和草坪葬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實現殯葬資源的循環利用。廈門積極推廣“互聯網+殯葬服務”,建設智能殯葬管理系統,為市民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有效促進傳統殯葬向現代化轉型。

  亮點

  社會救助保障 廈門市成為試點

  今年8月,廈門市入選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地區。今年2月底,民政部公布2023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名單,市民政局提交的《創新形成“點線面”工作法,穩步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順利入選。廈門將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保障體系,持續提升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水平,力爭為全國全省社會救助領域改革貢獻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創新打造“鄰安康”“鄰好嗎”養老平台

  廈門依托市級“智慧康養平台”,創新打造“鄰安康”長者守護平台和“鄰好嗎”養老服務平台,對接市大數據平台、公安、養老服務機構等系統,主動發現符合申領高齡津貼、家庭床位等對象,“免申即享”提供主動關懷。今年來,全市新增滿80周歲老年人5953人,滿90周歲1560人,100周歲61人,均實現“免申即享”。平台提高津貼發放速度和准確度,去年為5.7萬多名高齡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近8000萬元。

  在全國率先建立“陽光收養”體系

  依托“廈門市智慧民政一體化平台”,建成收養意願登記系統、收養評估系統,配套出台收養評估制度,組建收養評估專家庫和機構庫,為孤棄兒童適配優質家庭、幫助重獲家庭溫暖。同時,在全省率先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個案會商制度,及時協調處置困境兒童權益保護問題。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准連續兩年大幅提高,集中養育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保障標准分別高於省定標准700元、1100元。

  公園式婚姻登記處加快建設

  廈門正加快設立公園式戶外婚姻登記處,推進婚慶產業發展,現已形成工作推進方案,爭取在鼓浪嶼、集美區園博苑率先落地。目前,內地居民在廈門結婚登記實現“全市、全省、跨省通辦”。從試點以來至今年8月31日,全市共辦理內地居民結婚登記“全市通辦”9600余對,“全省通辦”9400余對,“跨省通辦”1700余對,“跨省通辦”辦件量佔全省登記量的47%以上。

  福彩銷售提速升級助力民生兜底

  即開福利彩票銷售量連續十年全省排名第一,多次榮獲“全國即開型福利彩票銷售億元城市”稱號。持續推動“福彩公益驛站”和養老、未保等民政工作的結合,深入推進銷售渠道結構轉型,建成的商業綜合體體驗店整體運行良好,推進福彩體驗店進超市、進地鐵項目,進一步提升了福彩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

  節地生態葬守護青山綠水

  截至今年9月,全市島外4個區級公益性骨灰樓、381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共安放骨灰25萬余個。2008年起,全市共舉辦集體免費海葬20次,2256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免除費用222.11萬元。2024年5月,舉辦“情系鷺島 愛融海天”海葬,160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2022年起,先后啟動免費花壇葬、草坪葬、樹葬活動。目前,全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99.25%。(文/ 記者 翁華鴻 通訊員 張繼斌 圖/ 受訪單位提供)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