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海洋大省福建這樣念好資源經:在保護開發中尋求平衡

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
2024年09月30日08:5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福建3000多公裡的陸地海岸線綿延勾勒,自古以來就有“閩在海中”的說法,是我國的海洋大省之一。福建全省海域總面積13.6萬平方公裡、為陸域面積的1.1倍﹔大陸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居全國第一位,有大小海灣125個,全省海島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具有開發海洋資源的獨特優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福建沿海各地如何在開發保護海洋資源上下功夫?日前,人民網記者深入福建部分沿海城市一探究竟。

保護修復海洋生態促進生態系統多樣性

站在泉州灣西岸晉江市沿海大道上,向東望去,成片紅樹林郁郁蔥蔥,點綴著些許白鷺在其間,時而展翅時而覓食,灘涂上蜿蜒的航道延伸向遠方。這裡是泉州灣河口濕地,數十種珍稀鳥類、中華白海豚和中華鱘等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在此棲息。

實施泉州灣“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后的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實施泉州灣“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后的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然而,2020年以前,在互花米草的入侵下,紅樹林群落生長遭抑制,灘涂貝類養殖地被迅速佔領,擠佔底棲動物與鳥類的生存和覓食空間。

“最高峰晉江段互花米草面積有5000多畝。”晉江市自然資源局海域科負責人周錦昭介紹道。

不僅如此,沿海防護林受土壤瘠薄及風害侵襲等影響,防護功能下降﹔加上沿岸堤防多為硬質護岸,破壞了原有海岸生物群落和景觀,嚴重影響海岸防護能力與生態功能。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刻不容緩。2020年8月,晉江市泉州灣“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獲批,總投資2.961億元。

有了項目和資金,但海洋保護修復的突破口在哪?

“關鍵在生態位替換治理入侵物種,營造各類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多樣性。”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林時提說。晉江市通過互花米草整治、紅樹林種植、海岸生態防護帶建設、鳥類棲息地營造等工程,構建良好的濱海濕地-生態海堤-海岸生態防護帶為核心的海洋生態系統。項目完工后,注重跟蹤監測、定點巡查、后期評估的階段管護。

2024年1月,項目完成省級驗收。

如今,沿岸互花米草已幾乎絕跡,紅樹林群平均成活率達82%,海岸生態化改造6.2公裡。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區域內鳥類由7目14科30種共8232隻恢復到9目19科46種共19121隻。項目打造了紅樹林濕地、海岸帶科普長廊、紅樹林科普基地,拓寬群眾親海空間,鳥類監測站成網紅打卡點,到此休閑旅游、觀鳥、研學的人數持續增長。

“未來,將借助紅樹林碳匯等生態資源優勢,深度開發鳥類觀測站、碳匯交易等生態價值,滿足群眾觀賞旅游、親近美麗濱海空間的需求。聯動旅游、海洋碳匯、海洋科學教育與科普等產業,促進生態產業發展。”晉江市自然資源局局長陳英俊表示。

“近年來,泉州市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護,按照先點后面、系統規劃的理念,從南到北先后啟動多個重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並爭取到中央財政資金約7億元。通過項目實施,全市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謀劃,有序推進,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潛能。”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海域科負責人張玉泉介紹道。

在福建各地,海洋生態保護工作“歷史”由來已久。

2006年,廈門啟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工程,經過長期努力,海水干淨了,中華白海豚、黃鰭鯛等野生海洋生物重新回到人們視野。

沿著海岸線向南,2016年以來,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開挖潮溝、局部清淤等方式,恢復退化紅樹林500畝,並持續開展退養還濕和互花米草、三葉魚藤等有害生物的除治工作。這片曾被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佔據的海灘,如今已披上一片紅樹林。

2019年4月,莆田市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採取修復紅樹林濕地、黑臉琵鷺棲息地、蘆葦草灘濕地、沿海防風林、退養還灘復灘、海堤生態化改造及護岸加固等方式,整治岸線29.8公裡,整治海域面積6.2平方公裡,修復濕地面積1.75平方公裡。經過多年努力,“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的生態建設目標已逐步顯現。

放眼全省,福建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通知》,嚴守海洋生態底線。編制《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和《福建省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工作方案》,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保護修復大格局。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爭取37.5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實施“藍色海灣”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15個,修復濱海濕地面積3.7萬畝、防護林0.5萬畝、岸線66公裡,種植紅樹林0.9萬畝,有效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功能性,周邊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引導產業項目向歷史遺留圍填海區域布局

面對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應“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福建將處置圍填海歷史問題,引導項目在圍填海歷史問題填海區域布局是其中重要一環。

在泉州市南部,西鄰安海灣南接圍頭灣的一片工地上,施工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這裡是福建省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

施工建設中的福建省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晉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施工建設中的福建省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晉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5年前,這裡是晉江鹽場荒廢多年的圍填海地塊。閑置多年,不僅是資源的浪費、對環境的破壞,對工業用地緊張的晉江來說,更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束縛。

如何著手處置?“需以規劃先行。”晉江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蔡曉旭表示。

當地積極開展用地規劃,2019年12月25日,福建省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方案取得自然資源部同意備案文件,備案面積約4144畝,目前已完成處置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面積約1586畝。

該工業園總規劃面積約1.2萬畝,規劃定位為全國重要集成電路工業基地、海峽兩岸集成電路合作示范區與特色產業旅游小鎮,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封裝設備、檢測設備等裝備類產業,半導體級硅晶圓、光刻膠等相關材料產業,以及智能穿戴產品等終端應用產業。

集成電路2號區塊於2022年9月16日先行海域挂牌出讓,項目總投資25億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重大項目,用地面積505畝,總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該區塊以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配套服務及終端應用等全產業鏈為核心,重點圍繞晉華、渠梁兩大龍頭的上下游配套,是晉江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強鏈補鏈”重要項目。

“園區建成后,預計能吸納超100家上下游配套企業,容納4000名產業員工及部分高端人才。”負責園區建設的晉園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柯華貴說,“投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650萬元/畝,年納稅額可達35萬元/畝。”

無獨有偶,位於晉江經濟開發區安東園的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同樣也是通過處置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誕生的“強鏈補鏈”重要項目。

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項目面積100畝,涉及未批已填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用海面積66畝、用地面積34畝,因涉及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長期擱置,陸海無法統籌規劃建設。

2023年7月,經自然資源部批准同意,泉州市成為全國首個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試點城市,泉州緊抓機遇,按照“清單+分類”管理的處置模式,全面推進歷史圍填海高效盤活利用,其中晉江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布局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項目,同時加快完成項目報批和整體建設,順利建成並投產。

項目合理利用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圖斑66畝與陸域土地34畝,建設集中的產業園區標准廠房,助力推動紡織面料綠色漂染及高端后整理加工企業集聚升級,促進企業間信息資源的共享。

“目前已有28家企業達成入駐意向。企業入駐后,項目將實現總投資12億元,年產值6億元,可貢獻稅收約2500萬元/年。”晉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服務中心主任洪炳欽說。

俯瞰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晉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俯瞰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晉江市自然資源局供圖

位於閩東沿海的寧德市同樣土地資源匱乏。當地以急需落地項目用海的方式,支持福浦銅精深加工項目落地已填海竣工區域,謀劃灣塢半島不鏽鋼新材料產業園集聚發展用海,2024年2月完成寧德新能源電池材料集散中心工程用海報批。

“針對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要強化業務指導,主動對接,靠前發力。”今年3月,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有關領導在漳州市現場辦公時強調。

今年以來,福建省自然資源部門審批歷史遺留圍填海項目12宗、面積1133畝,組織填海項目竣工驗收12宗、驗收面積2470畝,加快盤活利用圍填海存量,積極引導大項目、好項目向歷史遺留圍填海區域規劃布局,有效推進海洋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