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一本軍號譜”到“愛心公交站”  長征精神在八閩紅土地上薪火相傳

楊灝昱
2024年09月30日16:2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福建省三明市、龍岩市是革命老區,也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出發地。這裡每一寸土地都銘記著英雄的足跡,每一座豐碑都訴說著不朽的傳奇。

近日,武警福建總隊“回溯長征起點·賡續長征精神”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三明和龍岩兩地,沿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重溫紅色記憶,聆聽紅色故事。

“軍號聲”代代相傳

三明市寧化縣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在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內,收藏著一本泛黃的小冊子,封面、內頁略有虫蛀痕跡,這是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這本軍號譜詳細記載著紅軍生活、訓練、作戰及部隊番號、職務等340多首曲譜,堪稱當年紅軍行軍、作戰的“密碼本”。

寧化長征出發紀念館“鎮館之寶”——《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人民網 楊灝昱攝

寧化長征出發紀念館“鎮館之寶”——《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人民網 楊灝昱攝

這本珍貴的《軍用號譜》的主人是誰?又是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完整保存至今的?1931年,年僅15歲的紅軍戰士羅廣茂成為朱德身邊的一名司號員,為了保護好這本號譜,他立下“人在號譜就在”的誓言。紅軍長征后,羅廣茂回到寧化家中,將號譜鄭重地交給母親,此后就一直保存在家中。

“直到1974年,羅廣茂在拆建家中谷倉時,發現了用布和油紙裹得嚴嚴實實的《軍用號譜》,被鐵釘釘在谷倉底板下。”紅色講解員說道,正因羅廣茂與家人四十年的精心保護,這本國家一級革命文物《軍用號譜》才能保存下來。

在一次長征精神專題授課中,武警寧化中隊中士司號員溫合法被革命前輩羅廣茂“人在號譜就在”的誓言和行動深深觸動。2018年10月1日,全軍恢復司號制度,溫合法向組織提出申請並成功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組織的司號員培訓班,成為一名合格的司號員。

武警官兵在“軍號嘹亮”雕塑前吹奏軍號。人民網 楊灝昱攝

武警官兵在“軍號嘹亮”雕塑前吹奏軍號。人民網 楊灝昱攝

從中隊的“吊車尾”到支隊的“司號教員”,溫合法的成長之路並不平坦。“為了增強唇尖肌肉的控制力,我們曾將樹葉置於唇間進行練習﹔為了提升氣息控制,我們用臉盆裝滿水練習憋氣。在無數次的練習中,嘴唇腫脹乃至破皮出血,這些都是家常便飯。”溫合法說,別看軍號隻有四個音,他花了三個月才熟練掌握。

同隊戰士張家豪,在司號學習的道路上曾有過退縮,一度放棄了練習。然而,在轉型成為紅色講解員后,他被軍號背后承載的一個個紅色傳奇故事深深震撼,心中那份對司號的熱愛再次被點燃。即便是在休假回家期間,他也堅持按照部隊的作息時間,刻苦練習軍號吹奏。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張家豪,已經能夠自豪地吹響那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司號。

一代代官兵聽著軍號成長。新兵變成老兵,他們又會為后來人吹響前進的號角。

“1.5米高的刻線”銘記歷史

“橋柱上那條離地1.5米的刻線依然清晰可見,這是一支步槍裝上刺刀的長度,意味著隻有身高超過1.5米的年輕人才能扛槍參軍……”在“紅軍長征第一村”龍岩市長汀縣中復村的紅軍橋,紅軍后代、講解員鐘鳴為採訪團講起了“生命等高線”“六子當兵”等感人故事。在他的講述下,“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相當紅軍”的壯烈場景仿佛重現。

官兵在紅軍橋聆聽“生命等高線”故事。張祺攝

官兵在紅軍橋聆聽“生命等高線”故事。張祺攝

在長汀、寧化,當時選擇參軍的青年,少有人能生還。但中復村近600名年輕人還是義無反顧地站在這條刻線前報名參軍,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隻有12歲。很多身高不夠的年輕人墊上稻草,用褲腳遮住草鞋,千方百計參加紅軍。如今,“等高線”上方,還留有當年“救國不分男女老幼”的字跡。

“生命等高線”背后的故事讓人動容,長征精神代代傳承。

“每年新兵下隊之后,我們都會組織官兵來這裡開展宣誓儀式,以革命先輩為榜樣,讓戰友時刻銘記紅軍長征的那段光輝歷史。”武警龍岩支隊長汀中隊指導員溫添榮說道。

“愛心公交站”傳遞溫暖

在龍岩市上杭縣的雙擁路上,採訪團注意到路邊一個名叫“武警中隊”公交站,這裡不僅是公交停靠點,更是一個便民服務點,為周邊的居民提供飲用水和常用藥品。而公交站的背面就是武警龍岩支隊上杭中隊的營區。

“武警中隊”公交站點。人民網 楊灝昱攝

“武警中隊”公交站點。人民網 楊灝昱攝

步入營區,一個自制且顯眼的“愛心基金”捐款箱瞬間吸引了採訪團的注意。上杭中隊指導員呂佳輝介紹,自2012年起,中隊自發設立了這一基金。從此,武警官兵將日常積累的零錢投入其中,用於社會捐助。

2023年8月1日,建軍節當天,上杭中隊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名中考考生小陳的“上杭一中錄取通知書”。

小陳正是上杭中隊資助的一名困難學生。家庭的經濟困境曾讓她多次萌生放棄學業的念頭。得知這一情況后,武警官兵為她辦理了一張“助學卡”,定期匯款作為她的生活費用,資助她完成學業。

十余載光陰流轉,從那個不起眼的捐款箱到一張張承載希望的“助學卡”,一批又一批的官兵接力傳遞愛心,先后幫助35名貧困失學兒童重新踏入校園大門。

紅土地上,風展紅旗如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長征精神在歲月的打磨下歷久彌新。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