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闖入“草木”與山海間

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
2024年10月26日11: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在草木間,無事絆心弦。

作家林清玄說:“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開,人在草木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近在福建,一個名為《人走茶不涼》的短視頻火了。視頻的主人公是一位愛喝下午茶的英國年輕小伙伍斯,作為“背包客”偶然闖入武夷山的“草木間”,發現街邊三五不時有茶館,家家戶戶擺茶具,便想領略下“中國茶”。一碗碗茶湯唇齒留香,對茶的“偏見”煙消雲散,對“閩味”生活心馳神往。

福建人在自發地點贊、轉發中,似乎想傳遞出一種態度:茶,是越啜越香的生活。

有事喝茶,三杯兩盞淡茶中事情談成,談不成也不傷和氣﹔無事也喝茶,茶香氤氳,家長裡短“和著”溫熱的茶水下肚,油然升起“人間煙火氣”。

茶融入了福建人生活百態,也拉近了福建與世界的距離。

在閩北古鎮武夷山下梅村,“晉商萬裡茶路起點”石碑意蘊悠長。四百多年前,一條長達13000多公裡的國際商道以此為起點,橫跨亞歐大陸,直抵恰克圖。福建茶葉經這條“萬裡茶道”穿洋越海,開啟了與世界的對話。

下梅古村。人民網 黃東儀攝

下梅古村。人民網 黃東儀攝

千年時光的空隙如何填平?

兩年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等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列其中。古老技藝的余韻留存至今,在同一片土地上,與千年前的“鏈接”於一片葉上。

如今到“萬裡茶道”的起點武夷山,不僅僅是喝茶賞景、游山水那麼簡單。住茶宿、吃茶膳、品茶趣、探茶鄉、泡茶湯、賞茶戲……茶文旅產品不斷“上新”,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過一把“茶香四溢”的“閩味”生活。

武夷茶已有千年歷史,在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體驗園的茶田之中,以大紅袍、肉桂為代表的武夷岩茶茶樹葉青翠欲滴。人民網 李唯一攝

武夷茶已有千年歷史,在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體驗園的茶田之中,以大紅袍、肉桂為代表的武夷岩茶茶樹葉青翠欲滴。人民網 李唯一攝

如何理解文旅融合?當游客的追求從觀光旅游變成文化體驗,從腳下的“千裡路途”演變成心靈的“萬裡歸途”,一杯茶裡品的是生活,一條街上看的是生活,一座城裡游的是生活。

千年前,像伍斯一樣遠渡重洋踏上東方土地的馬可·波羅來到刺桐港,被眼前的繁盛所震撼,於是在游記中寫下“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余”。2022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產。這座古時的東方大港以這種方式重新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泉州西街上,還保留著千年前的海港記憶。當頭戴簪花、身著旗袍,手裡搖著一把團扇的曼妙女郎,身姿搖曳地走過長街的青石板路,身后是通淮關帝廟與清淨寺比鄰而居,佛教與印度教和諧共處﹔街頭是夜市熱鬧喧囂,街尾是千年南音裊裊……不過寥寥數步間,中西文化交融,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場景生動呈現,仿若福建多元文化的縮小“模型”。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鄉有一俗”,是福建多元文化的注腳。從古老的閩越文化到海絲文化,從儒家的書香門第到佛教、道教的名山古剎,從閩南紅磚古厝到客家土樓,福建的文化景觀展現了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共生。

隱匿於時光中的福建特色文化,猶如棲於一隅的樂章,當有人俯身拾起、拂去蒙塵,照章奏出人間仙樂,才得以走進人間煙火,代代相承。

伴隨著“來福地品福茶福味”,福建旅游市場熱度持續走高:上半年,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2.92億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3807.44億元,分別比2019年同期增長34.6%和21%,均創歷史新高。

今年,福州“三條簪”、泉州“簪花”等成為現象級爆點,看似偶然的“出圈”,卻是對福建文化深層次耕耘后的“破土重生”。

“誰簪花,誰漂亮”,泉州“簪花圍”源於中亞婦女戴花的習俗,在宋元時期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當地。當地人一致認為,戴花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體現。福州“三條簪”將三條扁平如劍的銀簪插入發髻,逐漸沉澱出“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的內涵,那是百年前福州女子將勇敢、剛柔並濟置於發端。

頭戴簪花的游客走在泉州街頭。程薏熹攝

頭戴簪花的游客走在泉州街頭。程薏熹攝

“簪花”之美在“外”也在“內”,因與海絲文化、傳統女性精神相融,帶來的不僅是人氣,也重現了歷史,延續了文脈。福建從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中尋得“滄海一粟”,並將之用現代的審美方式、營銷模式、多元形式進行文化表達,成就了一個個“爆款”。

借用《人走茶不涼》中一句話:“這裡的人來來去去,茶,一杯接一杯,卻從來沒涼過。”這杯未涼的茶置於福建的山水間,品出人間百態,映照出歲月的流轉與多元文化的韻味。正所謂,人走茶不涼,情常在。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