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泉州: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2024年11月08日10:22 | 來源:泉州晚報社數字報
小字號

原標題:泉州: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

泉州是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有900多萬台灣漢族同胞祖籍泉州,泉台兩地在閩南文化上進行更深層次的交融,有著天然的文緣優勢、親緣優勢。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殷殷囑托,牢記在心,落實於行。文件發布后,泉州以最快速度開啟用閩南文化點亮兩岸融合的新路。

新願景、新機遇、新未來。泉州充分發揮泉台民間優勢,積極推動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等平台建設,推動泉台文化融合,加快助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探索與實踐。

以平台為載體

在系統布局中推進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

兩岸融合,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交流合作,更重要的是兩岸人民情感方面的深度契合。

2023年10月起,泉州啟動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的各項籌備工作,並取得階段性成效。

以高位謀劃推動系統布局平台建設。綜合多方意見建議,市委宣傳部初步明確了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思路與路徑,近期重點推進“一案一中心、一院一期刊、一園一品牌、一會一系列活動”“八個一”工程建設,即制訂出台一份實施方案、揭牌成立一個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籌設一個閩南文化研究機構、創辦一本閩南文化CN期刊、規劃建設一個閩南文化博覽園、打造一個世界閩南文化節品牌、舉辦一場世界閩南文化論壇、策劃一系列閩南文化推廣活動。這個平台,既將完整呈現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也將鏈接深度融合的未來。

在更廣的領域,泉州將閩南文化作為增進族群情感認同、文化認同的切入點,持續參與、開展了不少具有影響力、覆蓋面的文化活動,加速推進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相關工作。

今年9月,2024世界閩南文化節開幕式在印尼雅加達舉行,其間舉行了開幕式暨文藝演出、世界閩南文化論壇、“中華情·四海心”酷狗音樂首屆全球歌曲征集大賽啟動儀式、閩南傳統技藝展、泉州文化旅游推介會等特色活動,進一步展示閩南文化魅力,凝聚鄉情鄉誼。世界閩南文化節的品牌影響力、文化傳播力已日趨成型成勢,逐步形成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城市拓展延伸的新格局。

同樣在9月,世界閩南文化博覽園(一期)項目正式進入片區更新改造的新階段。據悉,世界閩南文化博覽園(一期)項目位於清源街道花博園南側,范圍東至北高干渠,西至泉山路,南至老君大道F1輔道,北至漳泉肖鐵路,總用地面積約208.6畝,將打造服務泉州全域的市級旅游集散中心,成為大泉州旅游的始發站和樞紐站。

以文化為媒介

在民間交流中深化兩岸融合主流民意

文化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恰是兩岸交流的最佳媒介。

泉州與台灣一水相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化相通,以文化為抓手,跨海奔赴,相向而行,常態化推進兩岸文化交流,是泉州深化對台交流的一大亮點。

鄭成功作為兩岸同胞共同認同的偉大民族英雄,成為連接海峽兩岸的情感紐帶、文化橋梁。今年8月10日,以鄭成功誕辰400周年為契機,泉州舉辦了第八屆南安(國際)鄭成功文化節,600多位海內外嘉賓參加了此次盛會。此次文化節創造了“四個首次”:首次以成功信俗為主題,舉辦兩岸中華道教科儀交流活動﹔首次以成功精神為紐帶,建立港澳台青年同心交流基地﹔首次以成功文化為橋梁,入島相邀實現“雙向奔赴”﹔首次以成功品牌為核心,打造文旅相融的南安城市IP。文化節同步舉行“青春相約 攜手成功”台灣大學生主題夏令營活動、台灣青年“成功故裡精英行”活動,推動兩岸青年在共同文化根源中交流碰撞、尋找共鳴。

知來處,方能明去處。9月26日上午,“第五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暨新版《閩台緣》主題展覽”開幕式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舉行。作為全國唯一反映祖國大陸與寶島台灣歷史關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長期以兩岸譜牒、兩岸家書等“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搶救、征集、利用工作為載體,全面系統闡釋兩岸歷史源流、文化根脈。據悉,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現館藏兩岸族譜涉及167個姓氏2251部9163冊。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台胞黃清賢在活動中表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還積極開展“遷台記憶”背后的故事征文和尋根謁祖交流活動“跨海行動”,加快推進閩台十二大姓氏遷台信息調研等工作。

泉州全面實施“海峽兩岸閩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先后舉辦兩岸家書文化創新座談會、首屆閩台同宗村族譜交流大會活動、第五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系列活動,提升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感,讓“兩岸一家親”在文化層面得到進一步彰顯。

兩岸民間交流之路越走越寬,反映了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兩岸主流民意。數據顯示,泉州依托“5+17+N”平台(5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17個省級對台交流基地、眾多分布在全市的各具特色的民間基層交流點),廣泛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今年以來,泉台“民間信仰、宗親宗族、傳統文化、青年一代”等各領域交流活動超250場次,逾19萬人次兩岸民眾參與互動,生動體現兩岸交流往來生生不息的澎湃動力。

以城市為內核

在全球傳播視野中講好兩岸融合故事

全力推進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的同時,泉州在拓寬對台宣傳渠道、推介泉州城市形象等方面久久為功、創新發力。

在暢通兩岸傳播渠道方面,泉州堅持文化交流與多元傳播並舉的方式。台灣彰化縣伸港鄉的信眾,到中山南路泉州花橋慈濟宮進行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德化縣赤水鎮赤水社區舉行閩台同心“巧手制燈籠”活動,當地居民與台灣藝術家們齊聚一堂,共同制作非遺漂漆燈籠﹔第十六屆海峽論壇“泉台筑夢 智造未來”兩岸融合發展系列活動,台胞台青200余人來泉共敘親情、共話發展。兩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中心貼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泉州各地各部門積極創新傳播方式、深度拓展傳播渠道,進一步增進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感。如依托建設“故土家園”海內外泉僑泉商聯絡總部的契機,探索“台胞講給台胞聽”“僑胞傳給台胞看”等做法,通過海外商會、社團、僑胞將《閩南》雜志、僑刊等帶入島內,並在“泉金航線”投放,拓展泉州聲音對台“流量通道”。類似的創舉還有很多,包括推動閩南語頻道《咱是一家人》《Just 泉州》等多檔廣播、電視節目在島內播出,《台灣導報》刊發泉州相關稿件近百篇次﹔建設“泉腔鯉音”閩南語自學平台,策劃推出“刺桐文脈·最閩南”傳播計劃﹔編輯出版《閩台緣文史集刊》《泉州歷史文化概覽》《尋跡閩台緣》等書籍,籌劃編撰《閩南文化主題叢書》《世遺之城:泉州系列叢書》﹔拍攝以兩岸情緣為背景的系列微電影《等你回家》等。

在加強對台宣傳的同時,作為閩南文化發源地、核心區和富集區,泉州也主動用全球視野、國際視角講述泉州故事,讓閩南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深度傳播。10月3日,一場巴黎時尚界的盛會以“宋元中國 海絲泉州”專場活動謝幕,向世界展示海絲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時尚的完美融合。泉州還組織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赴匈牙利參加文旅部的2024“歡樂春節”系列活動,赴羅馬尼亞參加中羅建交75周年文藝演出活動和“歡樂春節”系列活動,赴保加利亞參加慶祝中保建交75周年聯歡會及“歡樂春節”系列活動,赴泰國開展“歡樂春節”活動,赴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德國參加國際幽默諷刺藝術節、“茶和天下”國際茶日系列活動。這種走出國門宣傳的傳播方式,已然成為推介閩南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更長遠的規劃中,泉州建設國際傳播中心,成立全國首個海絲特色國際傳播中心,推出“通遠一號”國際傳播季系列活動。如此聲勢浩大地擴大泉州的“國際聲量”,實現文化的傳承、通融、認同,在精神層面筑牢兩岸融合發展的思想基礎。(記者 黃小玲 黃偉毅 通訊員 盧炎煌)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