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銀城古跡、探尋千年文脈 媒體採風團實地感受“古同安、今廈門”深厚文化底蘊
人民網廈門11月9日電 (余乃鎏)探訪古文化場所、開展座談交流……8日,由廈門市同安區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走進銀城·唱響同安”主題調研採訪暨踐行“四力”“探尋千年古城文脈”活動舉行。來自中央駐閩、福建駐廈、廈門本地主流媒體記者20余人組成媒體採風團,圍繞同安區四普成果及文物活化利用主題,走進同安三處古文化場所,探訪銀城古跡、探尋千年文脈,實地感受“古同安、今廈門”悠久的歷史沿革、深厚的文化底蘊、燦爛的文教傳承。
主題調研活動在同安文公書院開啟。同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古稱“銀城”、素有“聲名文物之邦”之譽的同安,是廈門文化、閩南文化發源地,有著“宰相故裡”“閩學源頭”“提督搖籃”等歷史文化名片,現存文物古跡佔據廈門“半壁江山”。此次媒體採風團先后來到文公書院、同安孔廟、同安縣衙舊址進行實地探訪。
前往文公書院途中,觀摩文公詩壁。同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欣賞文公詩壁重讀《觀書有感》等朱子詩作名篇,了解文公書院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的歷史和變遷,聽講朱熹和弟子們的故事,想望朱子在同安開創講學之風……在同安大輪山南麓的文公書院,採風團感受書院的古韻新風,而這座代表同安千年文脈的文化遺產,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持續涵養滋潤著同安這片土地。
參訪文公書院,聽朱熹講學故事。同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文公書院是尊師重道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也是朱熹‘興賢育才’思想延續的實物見証。”工作人員介紹,朱熹在首仕之地、過化之區同安備受推崇,同安因此擁有兩座傳承朱子文化的書院,距今已有674年歷史的文公書院是其中之一。如今,文公書院開啟嶄新的文化使命。在今年同安一中百年校慶期間,該校在書院活化利用基礎上挂牌成立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教育基地,並在書院附近設置校友園,開辟專門的通道連通校友園和文公書院,“讓千年文脈和百年學府進一步得到連接,讓同安的千年文脈和教育的一脈相承得以具象化。”
在同安孔廟,講解員向採風團介紹了這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故事、建筑特色和文物資源活化利用以及其與台灣、金門的文緣關系等情況。
採風團在同安孔廟參訪、聽講。同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同安孔廟跨越歷史,成為廈門大力推進歷史文脈延續的重要標志。”工作人員介紹,同安孔廟是廈門現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筑,也是廈門唯一一座孔廟,其創建於五代末並於公元1140年遷於今址,歷代均有修、增建,現存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67年)重修的規制和風格,至今仍是承載與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保留著祭孔功能,“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成為兩岸同胞共聚的文化盛會”﹔館中收藏著本地出土、搜集的歷史文物1562件(套),是留存城市記憶、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此外,同安孔廟是古同安“正簡流風、紫陽過化、文教昌明、海濱鄒魯”文明的見証,它與台灣、金門的文緣關系也非常密切,如全台首學——台南孔廟就吸收了同安孔廟的諸多文化元素。
而在同安縣衙舊址,採風團參觀了同安這個千年遺址、市民文化公園,如今這裡建有全球首座實質性運行的朱子書院,還藏著同安文庫、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閩台民俗文化展示館等一系列文化場所,構筑起古同安歷史文化研究園﹔聽同安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朱熹與同安、在同安的故事——同安是朱熹的首仕之地,也是他一生從政時間最長的地方,在同安期間,他的思想經歷了“逃禪歸儒”的重要轉折,最終成為理學集大成者,同安因此被譽為“閩學開宗之地”……
參訪最后一站——同安縣衙舊址。同安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千年銀城,四海同安。千載文脈,百年芳華。”同安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許濙開疆二千載,朱熹過化八百年”,這句話濃縮了同安的開發史和文明史。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縣,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即拉開了文明史的序幕,從正式實施縣治起至1997年撤縣設區也持續了逾千年。今天的廈門市和金門縣行政區域,正是從古同安發展而來﹔近年來,同安區以舊縣衙為原點大力推進“文化興區”工作,深入挖掘古同安人文底蘊,持續推動千年文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千年銀城,向史而新,同安根植文化沃土,將不斷活化修繕利用文物,讓這座千年古城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出新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