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一場海洋裝備大會,感受逐夢深藍的“智慧密碼”

李唯一
2024年11月17日15:0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媽媽,那是什麼?”

“這是三峽大壩的模型,可以讓許多人免受洪水災害,過上幸福的生活。”

指向展區內陳設的三峽水電站沙盤,一位小朋友按捺不住內心的疑問。很快,在他一旁的母親給出了答案。

11月15日至18日,與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同期舉辦的2024第二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透過博覽會上“亮相”的超7000件展品,可以發現更多逐夢深藍的“智慧密碼”。

一條“機器魚”設備高度模仿真實魚類,擁有流暢的線條、美麗的外觀,在展區的魚缸內游來游去,引人注目。“‘機器魚’採用了先進的傳感器技術,使得其在人類的遙控指揮下於復雜多變的水環境中靈活執行各種任務,服務水下生物研究、環境監測等領域。”福建申昊科技責任有限公司區域總監謝俊豪介紹。

“機器魚”設備高度模仿真實魚類,擁有流暢的線條、美麗的外觀。人民網 李唯一攝

“機器魚”設備高度模仿真實魚類,擁有流暢的線條、美麗的外觀。人民網 李唯一攝

在博覽會的另一邊,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研制的“悟空號”全海深無人無纜潛水器模型也“來到”現場。據了解,該潛水器能夠下潛至萬米深海,具備運動狀態智能監測、海底地形跟蹤自主巡航、多級冗余安全自救等功能,滿足水下攝像機近底觀測需求,服務海洋開發裝備領域。

伴隨3D打印機器的轟鳴聲,全國首創船艇3D打印技術也在本次博覽會上得以呈現。通過引入3D打印技術,船艇制造業可以實現從設計到制造的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又能實現個性化生產。項目投產后,3D打印一艘10米長的實物船艇隻需要一天時間。

展覽現場模擬船艇3D打印技術的打印過程。人民網 李唯一攝

展覽現場模擬船艇3D打印技術的打印過程。人民網 李唯一攝

博覽會現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博覽會現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智慧海洋發展是大勢所趨,如何讓科技更好地助力人們“走向”深藍,書寫海洋新篇章?

在此次大會上,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偉提到了港口智能化轉型。如今,面對傳統港口作業人力成本高、能耗高、風險高的狀態,天津港將“人背肩扛”的港口作業模式加以智慧化改造,建成全球首個全物聯網集裝箱碼頭,適港產業不斷擴大。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2.48億噸,同比增長3.1%﹔集裝箱吞吐量1188萬標箱,同比增長4.6%,再創歷史新高。

“智慧港口就是智慧海洋基礎設施的一個典型,具備要素全息化、系統協同化、服務柔性化、決策智慧化的特征。”因此,劉偉提出了“打造智慧港口發展生態圈”的倡議。

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於今年6月成立了數智海洋與智慧海工技術研究中心,致力於推動海洋工程由“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闊步邁向“少人化、無人化、遠程化”。該中心副主任張曉洋認為,數智海洋就是將新一代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與海洋環境、工程裝備等深度融合。

觀眾向參展商了解游艇有關情況。人民網 李唯一攝

觀眾向參展商了解游艇有關情況。人民網 李唯一攝

綠色低碳是未來海洋裝備發展的關鍵,也打開了“藍色”經濟的新空間。

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綠色低碳船舶發動機,能夠靈活切換氨、柴油兩種燃料,使用綠色氨的最高減碳率可達85%。據該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發動機的使用,將為集裝箱船、散貨船、化學品船、海工船舶、港口工作船等各類遠洋船舶發電輔機,開啟綠色低碳的“海上自由行”。

此外,由大型老舊船舶改裝而來的“民德號”通海型養殖工船,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節約資源與發展海洋經濟的平衡。經過一定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民德號”不僅擁有較強的抗風浪、巡航、載員能力,還具備大型網箱自然換水與經濟生產能力,每立方米的成魚養殖密度大於20千克,成活率超96%,適宜在離岸較遠、海況較為復雜的大陸架水深海域開展生產作業。

滾滾“后浪”推動中國航海裝備事業向前涌動,發展后勁十足。通過一場博覽會可以看出,福建乃至全國向海圖強的底氣更足,海洋強國的夢想更近。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