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棵樹”如何植綠“千園之城”?

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
2024年11月18日10:1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福州,別稱“榕城”,人工植榕的歷史可追溯至唐末。千年來,榕樹與榕城相伴相生。不僅官方倡導植榕,百姓也對榕樹情有獨鐘,民間古時有在家門口植榕的風俗,把榕樹當作守護神,祈求安康。

多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曾為一本關於榕樹的專著作跋:“榕樹是福州的市樹,千百年來與福州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它枝繁葉茂,蒼勁挺拔,蔭澤后人,造福一方”。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州調研時,對當地干部說:“現在許多地方都在植草坪。我在福建福州時,就提倡多種樹,少種草。榕樹遮風擋雨,成活率高。抓生態,榕樹是很好的選擇,福州要多種榕樹!”

福州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種大樹、拓綠地、建公園,以生態綠色鋪就幸福生活。如今的福州,已是“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先后獲評“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十大大美城市”,被譽為“千園之城”。

“一棵樹”如何植綠“一座城”?

福州城市綠化。謝貴明攝

福州城市綠化。謝貴明攝

“現代化的城市需要綠來點綴”

榕樹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快,壽命長。其樹冠寬闊,枝葉濃密,可謂“榕蔭遮半天”﹔其氣生根多而下垂,入土即成一支柱,形成“獨木成林”的奇觀。

據史書記載,漢朝初年福州就有自然繁衍的野生榕樹生長。唐末,城內的街道、公園和庭院中已經出現了榕樹的身影。五代之際,福州始稱“榕城”。宋代,知府蔡襄曾發動百姓自福州至泉州“七百裡夾道”植榕。自此,開創了有計劃有組織人工植榕先河。

近代以后,植榕傳統在福州延續和發展。20世紀中期,市政府通過各種綠化工程,增加了榕樹的種植面積,涵蓋了主要道路、公園、廣場和住宅小區。

 “體現榕城風貌和歷史名城特點”,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大力推進“綠化福州”工作,帶頭植樹,倡導“見縫插綠”和“成片種樹”相結合,讓“榕城”更加綠意盎然。

福州推動健全完善《福州市園林綠化管理條例》《福州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福州市城市公園管理辦法》等綠化管理法規規章,並建設左海公園、晉安河公園、白馬河公園、西河公園、金雞山公園等一批公園。

“公園綠地不僅改善了城市環境,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才落戶、投資落地,乃至提升城市的總體價值。”原福州市園林規劃設計院院長林焰說。

福州西湖公園。謝貴明攝

福州西湖公園。謝貴明攝

“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

福州城地處盆地,地少人多,山多水密,土地資源緊缺。要把散落於城內的“邊角地”“雜廢地”整干淨,想方設法“綠起來”,實屬不易。

習近平數年前曾為一本榕樹專著作跋,跋的標題是《讓榕樹造福榕城》。他在跋中這樣描寫福州榕樹:“它又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多麼貧瘠的土地,乃至亂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盤根錯節,傲首雲天,象征著不屈不撓的福州人精神。”

30多年來,福州市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動搖,以生態文明為引領,遵循城市山水格局,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裡的花園一樣。”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福州干部群眾積極踐行榕樹精神,遵循“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的理念,開展“全民動員、綠化福州”“綠進萬家、綠滿榕城”等一系列綠化專項行動,秉承規劃先行、戰略引導,編制完善《福州市綠地系統規劃》,結合水系治理、城市品質提升、古厝保護等內容,持續增綠擴綠提綠,將湖光山色引入城市,構建起涵蓋自然保護地、閩江流域、城市公園綠地、街頭綠地等在內的公園體系。

如今的福州,鋪就全域綠道網絡——1375.38公裡福道與街巷緊密相接,1500多座公園遍布全市,舉步可達,串聯起市民幸福生活﹔342條林蔭道路,22.6萬株行道樹,讓福州綠蔭滿城,暑不張蓋﹔500多公裡濱河親水綠道,379個濱水串珠公園,約320公頃濱水公園綠地,串起了有福之州的“綠島鏈”,也串起了市民看水、親水、樂水的園林生活。

截至2024年年初,福州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80年代末的17%增加至43.5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32平方米增加至14.98平方米。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進福山、登福道、觀福水、覽福地,“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行路見景”成為現實。

正如《閩都賦》所言:“有福之州,斯之謂也。”

“推動植樹綠化和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

晨曦微露的晉安湖畔,波光粼粼。湖面似鏡,反射著鬧市的繁華與公園的寧靜。

沿湖的步道上,兒童的歡笑聲、老人的閑聊聲,與鳥鳴聲交織在一起。而步道之下,隱藏著一整套錯峰調蓄的智能化防洪設施。

誰能想到,這裡曾是連片的民房、廠房、倉庫。

晉安湖公園位於福州市晉安區化工路,佔地面積約930畝,項目總投資約70.7億元。2021年6月正式開園,它不僅是城市綠地,更是綠色基礎設施,具備生態景觀、休閑健身、商業配套、滯洪排澇等多項功能。

遠山近水,輕風拂過,帶來絲絲涼意。“晉安湖是一座人工城市冷湖、城市風廊,可降低熱島效應,調節局地小氣候。”曾負責晉安湖公園規劃設計的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教授王文奎說。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今后,榕城如何踐行“推動植樹綠化和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

以“數字+園林”賦能“千園之城”。這是福州給出的答案。

2020年以來,福州市啟動城市公園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和福州市城市綠化養護監管系統,依托物聯網智能系統,實現從傳統管理到數字化管理的轉變。

在公園管理及作業端,建成了統一的園區管理平台,實現了市、區兩級城市公園基礎數據普查、動態更新以及公園綠化、環衛、安保及設施維護的數字化監管。在游客端,實現了虛擬游園、語音講解、路線推薦、動植物二維碼、一鍵求助、智慧泊車等功能。在綠化養護監管數據庫中,實現了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行道樹應急搶險、日常道路綠化養護的監管。

“有了物聯技術加持,園林工人在控水、控肥、修剪、澆水等方面能及時調整,可實現在預期時間讓三角梅統一綻放。”福州市園林中心綠化管理處工作人員唐曉峰介紹。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如何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大力傳承弘揚榕樹文化,踐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福澤百姓的奉獻精神,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福州市園林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謝志成說,“我們將認真開展‘共建千園、樂享全福’行動,主動服務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於民。”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