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探索東南沿海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融合新路徑
2022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泉州獲批全國首個設區市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兩年來,泉州市在市域范圍全面開展“低效用地盤活利用”工作,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打造萬畝連片良田、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耕地生態環境,優化田園布局、支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雙贏,打造自然資源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
化碎為整 萬畝良田連片農文旅深度融合
“三城一水六分田”的惠安縣,曾因農村土地權屬分割,耕地碎片化問題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2畝,拋荒和“非糧化”現象嚴重。2023年9月,在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指導支持下,惠安縣以全民“共治共享”為理念,創新“政企銀”合作模式,啟動“黃塘—紫山跨鄉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紫山鎮農業科技展示示范基地。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攝
其中,政府通過完善整治收益分配機制,探索林地置換、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優化等關鍵政策,打破行政壁壘,優化農業空間布局﹔同時,聚焦將永久基本農田建設成高標准農田的要求,完善黃塘溪沿線農田灌溉引水和生態補水系統,著力打造規模化經營現代農業示范片區。國企作為高標准農田連片整治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服務主體,全流程參與土地流轉。銀行方面,惠安借助商業性和政策性銀行金融優勢,創新整治類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
惠安跨鄉鎮布局,通過“化碎為整”,歸並兩鎮水系沿岸零散耕地,以黃塘溪溪濱慢道串聯12個行政村,建設沿線村居道路、親水平台和生態微景觀,打造美麗鄉村示范點。同時,統籌推進林地修復、廢棄礦山整治修復等工作,構建生態屏障,重塑黃塘溪生態廊道。此外,惠安打破鄉鎮界限,以“多田套合”梳理各類涉及耕地的項目,整合涉農政策、統籌水利項目建設、構建多元整治資金池,筑牢耕地保護根基。
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黃塘溪田園綜合體項目已完工驗收,涵蓋田間路提升改造、高標准農田連片整治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二期項目包括黃塘溪安全水系建設(二期)、田園風光建設等內容,建成后,黃塘溪沿線將成為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傳承、游學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黃塘—紫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建設,通過規模化的連片整治建設,在盤活當地閑置勞動力的同時,打造出生態農業產業鏈,展現了美麗的田園風光,也給群眾帶來收益。”惠安縣自然資源局地籍股負責人劉澤偉表示。
據了解,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提供3.8億元授信資金支持,“農企+村集體+農戶”集約流轉土地模式落地,10萬畝林地、1.5萬畝農田完成流轉。如今,黃塘溪兩側已初步形成4個“千畝方”現代農業示范片,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初現。
城田共生 市中心也有傳統風格田園風光
如何把城市的便利與田園的詩意美好結合?晉江以“九十九溪流域田園風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交出答卷。
該項目位於晉江中心市區,地處九十九溪流域下游,為池店、磁灶、梅嶺和西園四個鎮街的接壤區域,總規劃面積10855畝,具有區位優越、水資源豐富、生態優質等特性,是一片“城、村、山、水、田”交織區域,也是自然田園生態系統與典型閩南風格村落共存區域。過去,這裡耕地破碎分散,耕地拋荒及“非糧化”現象嚴峻,村庄建設用地利用低效,道路水系不暢,每逢梅雨季節該區域都是市中心的窪地,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如今,這裡逐漸成為晉江“會呼吸”的城市“綠肺”,越來越多的鳥類來這裡“打卡”“安家”。大片農田的附近,農場餐廳、精品民宿、公益展廳和馬蹄飲品店等已建成或正在改造中的“閩南紅”與“稻田綠”相映成趣。
晉江九十九溪流域田園風光。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攝
依托盤活利用低效用地政策,晉江以更高規格、更系統的方式推進九十九溪流域田園風光項目。“在實現‘小田’變‘大田’的基礎上,創新了耕地保護模式,通過對低效建設用地的整理、生態保護修復以及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家園。”晉江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監督專班科員黃麟說。
該項目通過整理約350個碎片化耕地,促使耕地集中連片,農田有效耕作面積從4535畝增加至6200多畝,新增耕地達218畝。此外,還騰挪出203畝閑置低效建設土地用於復墾、道路和集合住宅等項目,讓建設用地更加集中高效﹔項目遵循“部分拆除、重點改造、適量新建”的設計理念,在保留村落肌理和傳統風貌的同時,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合居住模式,建設了6幢建筑面積達3.7萬平方米的集合住宅,有效解決了宅基地零散分布和低效利用問題,實現了土地集約利用與人居環境質量的雙提升。
在推動區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同時,該項目積極培育“農業+文化+旅游+體育”等新型業態,採用“國企+社會主體”聯合運營模式,共同打造農業綜合片區品牌,發展涵蓋智慧農業、農田觀光、作物採摘、農耕體驗等多種業態的模式,激活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土地流轉,農民手中的閑置農用地獲得了穩定收入,同時還引入周邊種植戶有償耕作,並培育發展三產業態,吸引帶動當地農民就業,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更多途徑。
久久為功 打造沿海的現代農業發展樣板
惠安縣走馬埭片區原來是一片海灘,經過世代圍墾、耕耘、整治,逐漸發展成為連片萬畝的良田。
1958年,晉江專區號召所屬各縣平整土地,惠安縣積極響應這一號召,開溝筑路、平整土地、開通貫通南北的林輞溪,並引來上游水庫的水源,實現溝渠相通,土地平坦的“井”字形大地初步形成。
1997年10月,為支撐現代農業高優示范片和糧食自給工程示范片建設,走馬埭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啟動,探索了“政策傾斜、政府啟動、龍頭帶路、農戶參與”的共同參與模式。建成日處理10萬公斤蔬菜的加工廠和佔地30畝容量12000噸的農產品保鮮庫,引進噴灌、微滴灌系統等先進的節水技術和溫室栽培等先進農業技術,建成具有先進技術水平和較高生產能力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此后,還建成了500畝蘆筍出口基地、5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超大生物有機肥、植物生長劑綜合應用示范基地。
久久為功的農田建設,為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打造農業示范園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走馬埭片區。人民網記者 張子劍攝
近年來,惠安縣為適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不斷完善走馬埭片區水利排灌系統、機耕道路、田間林網、地下管灌、節水配套建設。開展林輞溪流域綜合整治,改善農田耕作條件,改良土壤、培育良種,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探索“甘薯—蔬菜”“甘薯—水稻”“兩菜兩稻”等多種糧菜復合種植模式,推行“農企+村集體+農戶”土地流轉集約經營,同時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農業產業規模化和標准化水平全面提高,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基本構建完成。
今年,惠安縣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走馬埭片區又啟動1200畝高標准農田建設提升,進一步改善項目區的耕作條件。惠安文旅集團作為實施主體,整體流轉了農戶耕地,種植若干特色水稻品種,並結合科技溫室、展示中心等,形成集科技農業技術研發、展示交流、試驗示范生產等功能於一體的科技農業示范片區。
兩年來,通過重點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泉州市已挖掘農用地潛力9.15萬畝,整理農用地3.84萬畝,新增耕地4824.2畝。
“我們將緊緊扭住試點工作任務,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土地整治與多種要素跨界融合,實現‘農業連片成方、生態織補成網、村庄和美宜居、產業集聚入園’。”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劉文發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