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擊鼓催征 奮楫揚帆新征程
同翔高新城全面起勢,產業高地加速形成。 夏海濱攝
水清岸綠美如畫的東西溪。夏海濱攝
位於同安祥平西片區的喜力啤酒生產基地。夏海濱攝
環東浪漫線上濱海風光優美。夏海濱攝
蓬勃發展的同安新城。夏海濱攝
環東海域風光旖旎,游人如織﹔古城老街人氣興旺,煙火升騰﹔銀城沃野谷物金黃,瓜果飄香﹔新城車間燈火通明,繁忙有序……在廈門同安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城市的脈動、鄉村的變遷和文化的繁榮,一幅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壯麗畫卷正緩緩鋪就開來。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新福建宏偉藍圖10周年。同安區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實干爭先。
往昔已展千重錦,今朝更進百尺竿。2023年,同安區地區生產總值達721.69億元,12年來連跨“5個百億”台階,年均增長6.8%,上榜全國百強新城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省文明城區……如今的同安,正乘勢而上、加快發展。
蹄疾步穩,縱深拓展。2024年,同安區深入實施省委“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開展廈門市委“快字當頭提效率、機關帶頭轉作風”專項行動,以“經濟發展提質年”“城市管理提升年”“基層治理提效年”“干部隊伍提氣年”活動為抓手,全力抓經濟促發展、提干勁促落實,推動富美新同安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向“新”求“質”
找准發展“金鑰匙”
產業興則百業興,工業強則經濟強。
同安區以“工業立區”為本,工業基礎扎實,門類齊全,覆蓋國家經濟行業分類中九成制造業領域。202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達44.5%,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346.8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規模超千億,位居全省83個縣域前列。
作為廈門市工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地,同安區實體經濟發展從未停下腳步。
在今年的“九八”投洽會同安區招商項目簽約儀式上,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同安已在建的華潤40萬千升喜力啤酒生產基地、華潤區域銷售總部的基礎上,再次簽約喜力啤酒二期增資擴產項目,將產能從40萬千升擴大到80萬千升,項目意向在相鄰地塊新增用地面積約200畝,預計新增投資額12億元——同安啤酒產業“雙輪驅動”時代即將來臨。
項目建設“滿弓緊弦”,如今的同安,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投資興業熱土。
抓產業,有重點——著重發展新能源、預制菜兩條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布國內首個以地區冠名的全國性預制菜產業指數,“東南預制菜產業發展指數(同安指數)”將成為全國預制菜發展的風向標之一。
聚才智,蓄動能——同安新城持續發揮“三谷”磁場效應,推動一批高能級創新平台、科創企業落地。廈門科學城同安片區入駐企業超1900家,全區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各類創新創業平台增至144個,累計培育有效期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15家。
引項目,促投資——緊盯同安新城市民服務中心等93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全年完成投資400億元以上。深化市區聯動招商、產業鏈精准招商、校友招商,持續提升招商隊伍專業化水平。
題定綱成,乘勢而進。同安產業發展的腳步越邁越大,新能源產業實現從無到有,逐漸串珠成鏈,打造行業發展生態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同安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2023年新材料與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260億元,比上年增長104.4%﹔今年1—10月預制菜產業產值達106億元,躋身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區第六位。一家家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專注於一片紙、一份食品、一顆電池、一枚芯片,從小到大,匯聚成同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創新是同安區近年來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也是解答“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的關鍵之策。
推進新型工業化,既是同安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響應國家發展戰略的外在要求。同安區立足“4+4+1”產業體系,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這為其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千年前自同安走出的科學巨匠蘇頌,到“提質升級”的工業集中區,再到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發展建設中的廈門科學城同安片區,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這片熱土上翻滾不息。
融合發展
讓城鄉“美美與共”
秋風颯爽,綠水青山間,農舍錯落有致。廣袤的銀城大地上,遠山如黛,田園美如畫,農家糧滿倉。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同安區是廈門農村面積最大、農業佔比最重的行政區,是廈門鄉村振興工作主戰場,也是踐行廈門跨島發展重大戰略的主陣地、主力軍。要如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才能寫好“百姓富”這篇大文章,讓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大同街道田洋村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
今年春天,田洋花海便吸引大批“流量”。在田洋村的西溪岸線,成片的格桑花海綿延千米,搖曳生姿,引來絡繹不絕的市民游客徜徉花海,日均人流量過萬。時入盛夏,一條條天鵝船、皮劃艇蕩漾在西溪之上,戲水聲不時傳來。田洋村的“溪游同安”項目再度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來歡度避暑時光。
但在十幾年前,田洋村還只是一座城郊老村,村民以務農為主。扎實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為田洋村打開一條出路——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立足城郊融合型村庄特色與實際,田洋村開始發展甘蔗產業。隨后,又接連打造了“甘蔗哥”“愛拼食堂”“田洋市集”等鄉村振興載體,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度重視和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同安區持續深化基層治理,大力開展東西溪流域生態治理,西溪濱水慢道煥然一新。乘此東風,田洋村利用資源打造特色農文旅商產業招牌,讓村民在家門口一步步富起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十幾年前的幾萬元,增長到去年的80多萬元。
田洋村的蛻變,是同安區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幫助村民增收致富,並取得顯著成效的縮影。
近年來,同安區全面拉開“一圈一軸雙翼”城市發展框架,同安新城、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區)“兩大新城”成型聚勢,祥平西、西湖等新興片區蓄勢發力,省市重點項目征收任務完成情況綜合考評連續6年全市第一。同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培育24個“一村一品”市級專業村,“同安鳳梨穗”等4個特色產品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8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
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7月6日,“環東風情季”如約而至。今年已是“環東風情季”的第二個年頭,自活動啟動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共吸引市民游客109萬人次,成交金額超1.8億元。
在如今盛況的背后,是一部小漁村的變遷史——
10多年前,環東海域多為灘涂,沿海漁村的村民曾在此進行魚、蝦、蟹養殖,或是經營餐飲生意。
2006年,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啟動,養殖清退、清淤吹填。隨后,同安新城拔地而起,7.9公裡黃金沙灘與綿延的彩虹跑道、綠地組成高品質海岸景觀帶“環東浪漫線”,代替了曾經疏於管養的灘涂地。
要如何發揮本地漁村的資源優勢,串聯起快速城市化建設下的新城與本地傳統海洋漁村的同時,激活漁村振興的“一池春水”?“環東風情季”應運而生。
作為“環東風情季”中的主要活動之一,漁村生活節沿著環東浪漫線,同安的浦頭、后田、潘涂、丙洲等4個漁村輪流“坐庄”,拿出“一村一品”特色美食,接連在周末晚上舉辦文藝表演及啤酒燒烤美食等主題活動,釋放漁村獨特魅力,激發夜經濟。
“環東風情季”火爆“出圈”,以漁村的煙火氣串聯起新城的高端酒店、度假區,也帶動了周邊景區、餐飲等一眾行業的人氣,打開了文旅產業的想象空間,由一場活動“出圈”變為城市“破圈”。
生態引領
造就發展新格局
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支撐,綠水青山衡量著鄉村振興的質量與成色。
同安區山清水秀,山海林泉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54.51%,位居廈門市首位。群山環繞、通山連海的同安區何以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取得如此成就?向同安人詢問答案,他們都要從30多年前說起——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曾在1986年、1997年兩上高山,到同安區軍營村和白交祠村深入調研、訪貧問苦,並提出了“山上戴帽,山下開發”“既要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等發展理念。
既要發展,又要環境﹔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軍營村與白交祠村遵循“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不僅保護了綠水青山,還壯大了當地傳統茶葉優勢產業。在2022年,完成了全國首筆農業茶園碳匯交易,還設立了全國首個農業碳匯服務驛站,為廣大農戶提供“農業碳匯+綠色金融”的下沉式服務。
山水相融盡顯詩情畫意,生態振興繪就和諧之美。
行走在銀城山水之間,清澈的溪水潺潺而過,蒼翠的山林美如畫卷。綠色,正成為同安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
當前,同安區已有6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市級美麗庭院165個、高級版“綠盈鄉村”14個,並在2022年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3年獲得“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稱號。
不僅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市之首,水資源、溪流流域面積也居全市第一,綠色生態,已然成為同安的燙金名片。
同安區擁有汀溪水庫、溪東水庫、蓮花水庫等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東西溪、官潯溪、埭頭溪、龍東溪四大流域,干流總長81.10公裡,總流域面積641.44平方公裡,約佔總土地面積的96%,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至關重要。
在東西溪流域浦聲支流距離入海口約1.2公裡處,浦聲水閘項目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項目建成后,庫區淡水資源有望增蓄約600萬立方米,並將取代上游的瑤江橡膠壩,與現有石潯水閘遙相呼應,共同承擔起東西溪水系科學調度的重任。
建設浦聲水閘,是落實同安區“十四五”水利規劃“內聯、外引,增蓄、開源”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拓展“廈門實踐”,鞏固提升“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的生動實踐。
水清岸綠,鷗鷺翩飛,潺潺溪水一路向南,最終匯入同安灣。
錨定打造“水清灘淨、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海灣的目標,數十年來,同安灣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如今的同安灣已經蝶變躍升廈門最大、水質最好的內灣,並在2020年達到了二類水質,風浪平緩,沒有航線規劃,適宜開展公開水域海上活動,相繼舉辦了第十屆梅沙教育全國青少年帆船聯賽、“中國俱樂部杯”帆船挑戰賽、海峽杯帆船賽、J80亞錦賽、海洋之星青少年帆船賽等高規格的體育賽事。
從雜草叢生、海水黑臭、灘涂淤積的濱海環境,到如今被譽為“廈門市最美的海岸線”,黃金沙灘和蜿蜒的彩色步道將蔚藍的大海和鱗次櫛比的高樓隔開,優美的風景讓濱海浪漫線成為市民游客露營、騎行、趕海、散步的首選地。同安灣畔,一座產、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濱海生態新城已經逐漸成型起勢。
情牽海峽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古同安,今廈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同安始終走在兩岸交流融合的第一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考察時強調,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
古同安負山襟海,近撫金、廈,綰結澎、台,是閩南泉州、漳州接壤的重要之處。自古以來,同安舟車輻輳、路橋縱橫四達,眾多同安籍先民漂洋過海,在寶島台灣落葉生根,開枝散葉。
史料記載,1926年,台灣漢族人口355萬,其中,同安人有55.3萬,約佔15%,相當於七人中便有一個是來自同安。
人口的衍播,帶來文化的傳播。同安區長期以來充分發揮同台一衣帶水、一脈相承的關系,牢牢抓住兩岸“血緣、地緣、神緣、文緣、俗緣、物緣”牢不可分的優勢,持續深化閩台人文交流。
作為傳播范圍最為廣泛、影響力最大的信仰之一,源於同安的“銀同媽祖”信仰已經在兩岸開花結果。據《同安縣志》《廈門志》《金門志》統計,明清以來,同安共有天后宮14座,金門便有10座。可見,同安的媽祖信仰歷史之久、分布之廣。
2010年,位於同安南門橋頭的銀同天后宮向台灣奉祀媽祖的宮廟發出“銀同天后宮黑臉三媽台灣尋親大團圓”的邀請函,邀請台灣的宮廟到銀同天后宮參訪,為銀同天后宮帶來了參訪的“熱潮”。
數十年來,銀同天后宮先后與彰化南瑤宮、台中樂成宮、台南鹿耳門天后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嘉義溪北六興宮等台灣知名媽祖宮廟結成了友好宮廟,逐步增進了與台灣媽祖宮廟的交流聯系。
做大做強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開通全國首條“雙語”服務台企稅務專線,成功舉辦閩台同安東山古廟民俗文化節、廈台現代農業技術交流大會等對台交流活動,同台文化紐帶和情感橋梁更加緊密……
新時代下,同安區正充分發揮優勢,持續深化經貿、人文等交流,強化招商引資,深化現代農業等優勢產業合作,積極為福建省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作出同安貢獻。
作為全省唯一的種子種苗閩台產業園,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為同安區種子種苗業的蓬勃發展不斷蓄勢賦能。
同安區通過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對台交流合作,引進人才和資金,讓產業園逐漸成為種苗企業集聚區、華南種業展示與交易中心、兩岸農業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示范窗口。
截至目前,產業園累計引進台資農業企業30家,實現營收1.4億元。累計引進台灣農業優良品種300多個、台灣先進種植養殖技術50多項,並擁有自主研發新品種170多個、種子種苗專利50多項,年均引資超500萬美元,100多位台胞台農在園區內創業發展。
同安區是台胞重要祖籍地之一。一直以來,同安區發揮對台優勢,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新路。隨著惠台惠農政策逐漸完善,同安也將成台胞台商扎根發展的沃土。(記者 邱趙胤 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 張曉羽 顏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