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集聚非遺元素,福州“三條簪”煥新“重生”

李唯一 謝星宇
2024年11月21日09:3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她們皮膚白皙,烏黑的頭發上插著上、左、右三條刀刃般雪亮的銀簪子。”這是福州作家冰心筆下故鄉婦人的“三條簪”。

今年11月初,福州傳統梳妝技藝(三條簪)入選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沉寂了百余年,福州女子頭上的“三條簪”在2024年“紅”了。

今年國慶假期,福州“三條簪”火爆出圈,特別是“來福州 簪福氣”2024福州“三條簪”妝造文化活動的成功舉辦,讓“三條簪”這一傳統非遺“名氣大漲”。不少游客為了“簪刀”專程來到福州,體驗上妝、盤發,發髻上接連插入第一、第二、第三把“刀”的過程,漫步在千年閩都的白牆黛瓦間,仿佛“穿越”百年時空。

“三條簪”妝造的游客們漫步在三坊七巷。胡登祥攝

“三條簪”妝造的游客漫步在三坊七巷。胡登祥攝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三條簪”沉澱出“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的內涵。福州幸會藝術空間主理人胡蕾說:“舊時福州女子柔中有剛,‘三把刀’彰顯出她們‘為國、為家、為己’的家國情懷。”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期間,福州累計接待游客731.03萬人次。其中,慕“三條簪”之名來榕的游客不在少數。

“三條簪”是指舊時福州女子插在發髻中間、形似刀劍的發簪,又稱“三把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面對大舉進攻的倭寇,福州女子將刀劍做成發飾,插在發髻之間以備防身。

“‘三條簪’不但吸引了許多福州本地的年輕人,更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外地朋友。‘三條簪’的‘煥新歸來’,反映出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事文化藝術多年的胡蕾感觸頗多,“馬面裙、旗袍,或是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現代服飾,無論用什麼服裝搭配‘三條簪’,‘三條簪’的內核都是不變的,堅毅和勇敢的精神在當代依然值得推廣。”

“三條簪”妝造沉澱出“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的內涵。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三條簪”妝造沉澱出“一把為國,一把為家,一把為己”的內涵。人民網 李唯一攝

“網紅”的“三條簪”如何“長紅”?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認為,“三條簪”的“復活”不只是復刻,更需要“雙線並行”。目前,“三條簪”與脫胎漆器、茉莉花、牛角梳等特色文化元素相融合。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將以此為契機,通過“非遺+文旅”的模式,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

“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是福州的市花——茉莉花,在它的另一邊還有一些纏枝紋,這些都是福州傳統元素的代表,寓意著‘福祿壽喜’。”指著“三條簪”上刻畫的紋路,胡蕾興致勃勃地介紹,“‘三條簪’與茉莉花、牛角梳、大漆這些典型的福州文化元素相結合,地域特色就更濃厚了。”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一項以大漆為原料的傳統技藝,制作工藝復雜,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非遺傳承人林賢洲在木質發簪上採用朱漆描金技法彩繪圖案,讓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與“三條簪”“跨界融合”,實現了和合共生。

“三條簪”與福州脫胎漆藝修飾技藝相結合。吳文俊攝

“三條簪”與福州脫胎漆藝修飾技藝相結合。吳文俊攝

“三條簪”這把“火”,也“燎”到了福州的戲劇文化領域。中國船政文化城折疊漸進式多維體驗劇《最憶船政》、福建人民藝術劇院浸入式戲劇《雀起無聲》紛紛將“三條簪”妝造加入角色妝造中,借助藝術舞台傳承和推廣非遺。

“劇中呈現的‘三條簪’妝造引起不少觀眾的興趣,我們還推出了優惠活動,觀眾憑《最憶船政》門票就可以體驗‘三條簪’妝造。”《最憶船政》體驗劇相關工作人員說。

不同文化元素的聯結,讓三條簪的底色更亮麗、底蘊更深厚,來“打卡”的游客越來越多,能體驗的范圍越來越廣。據了解,目前在三坊七巷、南公河口、中國船政文化城等景區設有“三條簪”妝造體驗項目20余個,提供選服裝、做妝造、拍寫真、逛景區的“一條龍”服務。據不完全統計,除福建省內的福州、泉州、廈門、漳州、龍岩、寧德等地,還有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海南三亞、雲南大理等47個城市推出“三條簪”妝造體驗。

“通過‘非遺+文旅’的結合,福州的美妝、服飾、攝影、文創、演藝等相關產業在‘三條簪’的帶動下生機勃勃,文旅產業發展后勁更足。相信借助此次獲評市級非遺的契機,‘三條簪’將為福州文旅產業帶來新的推動力。”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在保留“三條簪”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以牛角為材料制成的“牛角簪”橫空出世,相比傳統的銀制“三條簪”更加耐用、輕便。人民網 李唯一攝

在保留“三條簪”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以牛角為材料制成的“牛角簪”相比傳統的銀制“三條簪”更加耐用、輕便。人民網 李唯一攝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城市開發熱潮中,見証千百年歷史變遷的三坊七巷經歷了從“拆”到“修”的“重生”。

如今,沉寂多年的“三條簪”從三坊七巷走出福州,走向全國。作為獨具特色的福州文化符號,“三條簪”正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世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芒。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