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設立“家門口的慈善陣地”  廈門率先推動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

2024年11月21日15:5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廈門11月21日電 (余乃鎏)“社區慈善基金是發展社區公益慈善事業的有益補充和拓展”“全市有3個社區依托區慈善會設立社區慈善基金,籌集資金34.57萬元”“社區慈善基金具有專項性、便捷性、靈活性、救急性等特點”……21日,廈門市民政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該市有關推動社區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介紹當地發展慈善事業工作成效。

發布會介紹,基層社區離群眾最近,是家門口的慈善陣地。發展社區慈善,有助於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投向社區,推動慈善力量下沉基層、精准對接群眾需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打通慈善服務的“最后一公裡”,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增進民生福祉、創新基層治理、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社區慈善事業發展,近期廈門民政部門加快引導、推動有條件的村居設立社區慈善基金。

“廈門高度重視社區慈善基金發展工作。”發布會上,廈門市民政局副局長鄔仁剛介紹,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依托各區慈善會設立社區發展基金,支持設立慈善信托,引導社會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服務”有關要求,以及踐行今年9月新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等精神和相關要求,廈門市民政局會同市委社會工作部借鑒多個外省市的有益做法和經驗,同時立足全市實際,於10月16日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為全市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據介紹,《指導意見》提出黨建引領、社區參與、協作共享、規范發展為工作基本原則,對社區慈善基金的含義進行界定,規范社區慈善基金名稱,明確社區慈善基金管理機構的設立、職責、決策和監督,提出社區慈善基金設立的6個流程﹔在慈善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則明確了社區慈善基金的資金來源、使用范圍,區分慈善救助、慈善項目資金使用的不同申請審核程序,並從財務管理、信息公開、常態監管等方面就社區慈善資金管理進行規范。

其中,在使用范圍方面,規定社區慈善基金專項用於回應或解決社區需求,如,支持改善社區(村)扶貧、濟困、扶老、救孤、助殘、恤病、優撫、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環保、應急等方面的慈善活動或項目﹔支持社區(村)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發展社區(村)志願服務,激發社區(村)參與活力﹔改善社區(村)公共服務設施,促進鄉村振興、社區(村)共建共治共享﹔開展慈善宣傳,傳播慈善理念,以及其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的公益慈善項目或活動。

“在全省率先出台《指導意見》,推動設立城鄉社區慈善基金。”鄔仁剛表示,設立城鄉社區慈善基金,不僅是推動社區發展、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還是弘揚慈善文化、助推慈善事業、讓社會慈善力量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的關鍵之舉。接下來,廈門民政部門將統籌推進全市社區慈善基金建設,加強對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的指導和監督,發揮社區基金在改善民生、整合公益資源、拓寬資金渠道、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構建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社區運作”的城鄉社區慈善基金發展新格局,利用“善資源”撬動“大治理”,匯聚“小資金”溫暖“大民生”,推動社區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發布會上,廈門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相關負責人還就社區慈善基金資金從哪裡來、基金如何監管等問題進行解答,並介紹了全市民政部門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有關成效。近年來,廈門民政部門抓好慈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配套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倡導慈善捐贈,加強慈善活動監管,有力推動了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廈門市、區兩級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有79家﹔五年來,各慈善組織共支出13.21億元,實施各類“慈善+”活動,支持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助學、救災以及發展科教文衛體事業,受益人次近135萬﹔先后有4個人、1家企業獲“中華慈善獎”,8個單位、個人及項目獲首屆“福建慈善獎”,76個慈善項目在歷屆“善行八閩—公益慈善項目大賽”上獲獎,5家慈善組織、8名慈善從業人員獲“愛心廈門”建設先進表彰……

“繼續支持創辦慈善組織或設立冠名愛心基金,發展社區慈善和慈善信托,推動慈善事業合法健康發展,強化慈善事業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制度的銜接,發揮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協助兜牢基本民生底線,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慈善力量。”廈門市民政局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相關負責人說。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